碧水繞城滿目春——探尋泰和生態水系建設“密碼”

司馬天民

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間;魚在水中游,人在岸邊行……春暖花開時節,漫步泰和縣澄江鎮汪陂河畔,兩岸蔥蘢,花香四溢,河水清澈,蜿蜒流淌,彷彿置身於“城水共生、人水和諧”的秀美山水畫卷中。

近年來,泰和縣做足水文章,唱響生態曲,出“重拳”,花“重金”,下“猛藥”,除“沉痾”,對城區水系進行綜合治理,致力打造“江河連通、環境優美、城水相依、宜居宜業”的生態新城。

匠心椽筆 擘畫水系“綠”藍圖

泰和縣城所在地為澄江鎮,千里贛江傍城而過,地勢較低,河道、渠系、水塘、溼地密佈,水系長達37公里。

澄江河為當地的母親河,因“水流澄澈”稱為“澄江”。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登快閣》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曾描繪出澄江河的空明澄澈,給人無限遐想。

近年來,因城市配套設施老舊,加上部分居民將生活汙水垃圾排入河中、圍田擠佔河道等原因,致使城區河道變窄、淤積堵塞、雜草叢生,昔日清澈透亮的“景觀河”一度成為“垃圾河”,備受群眾詬病。

“城區水系承載著生態再生及文脈延續,要不計成本,不惜代價,治理城區水系,還群眾一泓清水,讓城市留住綠色底色、涵養文化特色、扮靚秀美景色,讓群眾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該縣主要領導的話語鏗鏘有力。

方向已明,繪就藍圖。該縣制定《縣城水系綜合治理改造工程實施意見》,修編引水進城、澄江河、汪陂河等重要河段及項目專項規劃,下決心、投巨資對城區8條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分引水進城、防洪排澇、治汙截汙、景觀提升等十大工程,總投資約10億元。

鐵腕治汙 碧水清流終“喚回”

“曾經的汪陂河就像一條臭水溝,附近居民都掩鼻而過,避之不及。如今完全變了樣,水清了,岸綠了,環境也美了,成了一個生態公園,推窗鬱鬱蔥蔥,開門鳥語花香。在這裡不僅能呼吸新鮮空氣,還可休閒散步,真是沒想到啊!”說起汪陂河的變化,附近居民羅招梅豎起大拇指。

汪陂河是貫穿該縣城區南北走向的河流,長2.1公里,因多年未疏浚,淤積嚴重,水體發黑發臭,一遇大雨即發洪災。為此,該縣投入7000萬元,通過河道清淤、截汙納管、水生態環保、水域景觀打造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項目自2018年11月開建以來,進展迅速,河道清淤、沿岸護坡、景觀建設等工程陸續完工,水清、岸綠、景美的動人容顏盡收眼底。

和汪陂河一樣,貫穿城區東西走向的澄江河也在治理中。澄江河長3.3公里,項目投資8000萬元。“澄江河治理涉及水利、市政、環保等方面,是一個生態系統工程。我們通過截汙控源、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汙水處理等辦法,徹底改善河道水質,美化水體環境,恢復河道活力,讓澄江河變成水流清暢的海綿廊道、城景交融的休閒廊道、承載情懷的文化廊道。”澄江河項目施工負責人邊健介紹。

久久為功 城水相依詩意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讓城區水系活起來、淨起來、美起來,該縣投入9000萬元實施引水入城工程,全面疏通循環水系,聚水潤城,為河道渠系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們從距縣城40多公里外的南車水庫引水,經過橋頭、禾市、馬市、南溪等鄉鎮長途跋涉後,流入烏石崗水庫,然後通過高排渠到達縣城,再‘兵分多路’流入城區八條水系,讓水體互聯互通。” 該縣住建局副局長肖鋒華介紹。

“一時美”如何變成“持久美”?該縣立足長遠,在河道內設置增氧曝氣設施,種植濱水植物、沉水植物,打造生態浮床,建立淨化系統,增強河道的自淨功能,持續改善水體水質。

“治理一條河,增色一座城。”該縣在河道周圍修建眺望臺、親水平臺、健康步道、休閒廣場等設施,通過河岸修復、杆線入地、增綠添景、沿河建築“穿衣戴帽”等方式,精心打造人水和諧的生態水系、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水系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