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學:從“少而精”到“研究學”

因為“停課不停學”,教師在線教學遭遇了不少困難:一是教不完,教師普遍反映課堂時間不夠用;二是管不到,不能像傳統課堂那樣對學生耳提面命,學生愛學不學時,教師鞭長莫及;三是眼睛累,由於沒有紙質書,教師備課改作業,學生上課和做作業,全要看屏幕。

如何克服以上弊端呢?我認為,可以堅持“少而精”的原則。

一是課程少而精。學生用眼疲勞,一個原因是課程安排太多。怎麼開設課程呢?可以把非語數外等課程整合成綜合課程,走出“線上學習就是掌握知識”的誤區,避免生硬地按照教材進度授課。要從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開展項目式、專題化、操作類的線下學習,線上主要用於成果展示和交流。比如《道德與法治》可以從全冊教材中挑選能與當前疫情結合的內容學。音樂、美術、體育、勞動等可以“放長線釣大魚”,每週佈置一項具體學習任務,比如學唱一首抗疫歌、學跳一段16步踩點舞、辦好一張戰“疫”小報、學做一道麵點等。教師只需要提前推送微課資源,學生利用在線學習時間靈活的優勢,自主練習完成作業,以視頻方式提交即可。

二是內容少而精。教不完,很大程度是因為教師還是按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教學,導致“教”與“學”的整體時間拉長。究其原因,是教師捨不得放,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教。說到底,是應試教育思想在作祟,總覺得自己講到的學生才會,總怕自己沒講到考試會考到。

教師要研究哪些內容是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的,哪些內容可以等復課後再講。同時,充分把握教材中那些核心知識或指向基本能力的內容,才是值得教師教的內容。比如,語文閱讀教學每單元列出的“語文要素”,就是這個單元的課文需要重點突破的學習內容。文本中其他與該語文要素關聯不大的內容都可以捨棄,這樣就避免了“掃馬路式教學”。

三是語言少而精。在線學習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的語言要追求簡潔,語音要清晰,語調要抑揚頓挫,儘量避免口頭禪和不必要的重複。教師的語言還要有對話感,要向主持人學習,想象學生就在你面前。在重難點的地方要放慢語速、加強語調,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

其實,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教師只有把課備充分,思路釐清了,教法想明白了,教學時哪怕對著鏡頭,語言也會自然、流暢。

四是作業少而精。對於語數外等文化課程的學習,教師在作業佈置上追求少而精,是進一步避免學生用眼疲勞的關鍵。作業的佈置要講究系統性原則,即教學內容與課後作業要有內在的邏輯聯繫。根據學科特點,作業還可以採取口頭與書面相結合、實踐與探究相結合等不同方式。在學生沒有配套紙質作業之前,可做可不做的作業儘量不做,可用聽說等其他形式代替的作業,儘量不安排學生寫。

在教學方式上可以踐行“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理念,充分研究“學生的學”。學科教學內容是一個常量,要實現線上教學內容的“少而精”,就必須安排一些內容在線下完成。應該說,現在的在線教學是讓學生學會自學的最好機會,也是教師改變“一講到底”習慣的契機。

教師課前可以把學科基礎性、內容較淺顯的編製成學習任務單,安排學生課前自學。這樣“先學”的好處,一是可以把學生的“學”放到最大,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二是可以提高教師在線“教”的效率。學生自主學習後,是帶著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和思考來聽課的,教師此時的“教”如同撥雲見日,點在困惑處,教在迷惘時,將大大提升“教”的價值。

以學定教,包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要求。內容方面是指根據學生“先學”的效果,再決定“教”什麼。“先學”之後學生學不會的地方,一般也正是教材的重點或難點,教師要圍繞核心知識點設計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教學時思路要清晰,環節要緊湊,引領學生體驗豁然開朗後“一覽眾山小”的學習樂趣。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情境要儘量生動活潑,教學形式要儘量喜聞樂見,還可以借鑑一些遊戲化元素,運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興趣。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潛江市江漢油田教育實業集團教科院)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1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