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部分國家限制糧食出口,老百姓要開始屯糧了

網傳消息:近日,有消息稱,受疫情影響,全球很多糧食出口國都開始限制本國糧食出口。這將導致我國糧食出現緊缺,老百姓得開始準備囤積糧食。

鑑定結果:謠言

權威解讀:

  •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28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 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近年來糧食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國採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對目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大,有利於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減輕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庫存壓力。
  • 老百姓不必大規模囤積糧油米麵,我國的糧食市場不會出現價格瘋漲、儲備短缺等情況。

相關鏈接:

<tt-link>

<tt-link>

<tt-link>


延伸閱讀:

疫情影響,部分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但對我國影響不大

近日,俄羅斯停止成品糧出口,哈薩克斯坦則暫停小麥粉、蕎麥、糖、葵花油和某些蔬菜出口。越南宣佈暫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萬噸左右,大體佔世界貿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會造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不過實際上,去年我國進口越南大米僅48萬噸,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

我國口糧生產具有絕對安全保障能力,依賴進口程度低。實際上,就19年農業部數據顯示,我國口糧進口只佔據極小部分——糧食全國產量66384萬噸,進口部分只有1791.78萬噸;稻穀全國產量20961萬噸,進口部分只有254.57萬噸;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佔國內消費總量分別為1%、2%,主要起品種調劑作用。

聯合國稱新冠疫情或引發糧食危機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目前,美國的糧食市場已經收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截至3月14日的一週內,美國雞蛋銷量同比激增44%;自3月初以來,雞蛋批發價格上漲180%。美國沃爾瑪公司等大型連鎖零售商近期開始限購雞蛋等遭恐慌性購買的商品。

“大國糧倉”,儲備糧餘量充足

從2014年開始,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重新核定並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各地已全部落實到位,而且大中城市還建立了滿足市場供應10天至15天的成品糧油儲備。同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儲備品種結構中,小麥和稻穀等口糧品種比例超過70%。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糧食物流運輸通暢,糧油市場供應不脫銷、不斷檔,國內糧油市場平穩有序運行。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3月23日全國加工企業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進廠價格比春節前增長0.1%、下降0.2%、增長0.4%、增長1.3%。麵粉、早秈米、中晚秈米、粳米出廠價格比春節前下降0.4%、增長0.6%、增長0.5%、增長1.3%。

同時,完善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是我國能夠成功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海神針”。

近20年來,我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和協調機制,從目前來看,我國糧油庫存處於歷史高位,無論中央儲備糧還是地方儲備糧都非常充裕。我國還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引起的糧食市場異常波動,建立起了相應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米麵油等成品儲備,可以滿足當地10天至15天供應。同時,我國糧油市場體系和配送、供應網絡健全,供給能力和時效都有可靠保障,能夠迅速將米麵油投放到終端消費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