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朱清時修煉真氣?

叄崇


去年6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西校區報告廳作了“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的演講,講述了“如何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準確地講述真氣和經絡”,並認為“中醫的真氣和經絡是可能存在的”。這場講座的海報在網絡上曝光後,引起一片譁然,甚至在某網絡問答平臺上引發了“真偽科學之爭”。

朱清時院士在講座中提到“麥克斯韋妖”,朱清時院士說:真氣就是為生命把門的麥克斯韋妖。

先說一下這個麥克斯韋妖。1871年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設計的一個頭腦實驗—麥克斯韋妖。他假設了一個密閉的容器,由一個沒有摩擦力的隔板分成AB兩部分,隔板上有個由妖魔控制的閥門。起初兩側溫度相同,當高速分子由A向B運動或慢速分子由B向A運動時,妖魔就打開閥門令其通過,反之,當高速分子由B向A運動或慢速分子由A向B運動時,妖魔就關閉閥門。久而久之,高速分子都跑到了B區,慢速分子都跑到了A區,於是這個封閉系統的有序性大大增加,而熵就大大減少了。這隻想象中的妖魔打破了“封閉系統的熵只能增加”的熱力學第二定律,若它真的存在,那我們就可以利用溫差對外做功了,科學界將這類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熱機稱為“第二類永動機”。不過,後來的科學家發現,即使找到了“麥克斯韋妖”,但無一例外的這個封閉系統都參與了與外界的能量交換。也就是說在更廣義上,還是擺脫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法國物理學家L.布里淵(L.Brillouin)1956年發表《科學與信息論》專著,從熱力學和生命等許多方面探討信息論,把熱力學熵與信息熵直接聯繫起來:由於容器是密閉的孤立系統,妖處於絕對黑體中,它是不可能看清任何東西的,當然也就無法分辨分子運動的速度和方向,系統只能繼續處於原來的平衡態中。除非外面提供光亮,它才有可能看清楚並正確控制閥門,從而增加系統的有序性並使熵減少,即熵減過程必須伴隨著能量的消耗。

現代生物學家認為:生命即複製和演變。在最原始的生命形態中,“生物體”和“非生物體”之間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現在看,生命的關鍵要素就是具有麥克斯韋妖的能力,那麼生命是如何具有這個能力的呢?

1871年,達爾文在一封信裡這樣寫道:“生命最早很可能在一個熱的小的池子裡面。”後來,這個“熱的小池子”被稱做“原始湯”。科學家們發現,海底熱液帶出大量硫化物,遇水冷卻後形成巨大的“黑煙囪”,約350℃的含礦熱液從直徑約15釐米的煙囪中噴出,與周圍海水混合後,很快產生沉澱變為“黑煙”,沉澱物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和銅-鐵硫化物組成。黑煙囪噴出的礦液溫度可高達350℃,並含有CH4、CN等有機分子,為非生物有機合成,如此環境可以滿足各類化學反應,有利於原始生命的生存。而最近的科學家發現,極早期的“原始湯”可能並不是海底,而就是大陸表面中的水塘。另外實際上太空中或者其他星球上可能也有產生生命的高分子物質。

RNA世界假說認為,地球上早期的生命分子以RNA的形式先出現,之後才是DNA;早期的RNA分子同時擁有遺傳信息的儲存功能(如同當今的DNA一樣)和催化能力(如同當今的蛋白質一般),支持了早期的細胞或前細胞生命的運作。

最原始的RNA可能是率先具有麥克斯韋妖的物質,德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RNA成為地球上形成所有生命的首個自複製分子的可靠證據。德國慕尼黑大學一支化學家研究小組最新研究表明,膘嘌呤和鳥嘌呤很容易合成,證實RNA分子可以作為地球生命的起源物質。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多年以來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起源與RNA分子的形成密不可分,因為RNA分子可以存儲信息,並且作為一種催化劑。研究小組研究表明,一種叫做甲酰胺基嘧啶(formamidopyrimidine)的分子在特殊條件下發生反應形成嘌呤,他們發現在胺中添加酸可促使形成嘌呤,同時它很容易結合甲酸。近期研究顯示彗星上存在著大量甲酸,這意味著如果彗星碰撞在行星上,在特定條件下很可能與嘌呤結合在一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將結合形成糖類物質,形成大量的嘌呤,其中包括腺嘌呤和鳥嘌呤,它們是形成RNA分子的必需成分,為早期地球孕育生物體提供基礎條件。

那麼,最早的生命是如何具有麥克斯韋妖的能力的呢?

具有麥克斯韋妖能力關鍵是兩個要素:信息和能量。很早期的無機物中產生了能夠複製的酶,這種複製酶是一種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分子。RNA中可能存在“遊離態量子比特”,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的作用就相當於麥克斯韋妖,它們可以通過感應與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再到量子退相干(等同於量子塌縮),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

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遊離態量子比特和其他微觀量子(如光量子)從相干到退相干,獲取了信息,這就是最原始意識的本源。

我將意識定義為通過量子塌縮獲取的信息,其實彭羅斯關於意識的客觀還原假說也就是這樣認為的。可以認為,這是意識的最基本的產生機制和原理。

我們人類複雜的意識就是這種最原始意識進化而來。遊離態量子比特如同計算機中的隨機存儲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糾纏的時間持續非常短,這時地球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生命中出現了與其他量子比特(如外部光量子,當然也包括內部其他量子)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

人類意識是海量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一個糾纏網絡,這個糾纏網絡每塌縮一次,形成一次意識,不斷塌縮形成意識流。意識流包括了感應外部的光量子等形成的信息,也包括了感應早已成為記憶量子而形成的信息。

意識流的產生,起中間人作用的“遊離態量子比特”一方面感應已經存儲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感應外部刺激信息,這種雙重疊加,會出現誤判,即將已存儲信息判為感應信息,這就是我理解的觀念的誕生,是人類認知產生的根源。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能力之下產生的。可以認為,人類進化出自我意識是一種意識量子的群體性“病態”信息。

人類認知是海量遊離態量子比特系統性的結果,更是由人類個體組成的群體的系統性作用的結果,人類認知的特徵就是意識的結構化處理,產生了純抽象信息(現實中感應不到的信息),以及通過純抽象信息通過結構化(特別指出:結構化本身是經驗共識)構建的,邏輯、聯想等等各種模式也就出現了。

自我意識的出現,觀念的誕生,最先出現的,是存儲信息和外部感應信息的重合誤判,這時會將外部物體視為與自我同類的“萬物有靈感”,3-5歲小孩會有這種感覺,他們將洋娃娃、一草一木都認為是和自己一樣的,有生命的,可以認為人的意識的發育發展是整個人類意識進化的濃縮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