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

历史沉淀的理性


曾经有个国内的出版社确实做了这样的一个调查,最后排出了一个奇葩的排行榜,即“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排行榜”,其中中国的四大名著都在里面,而且《红楼梦》高居榜首。那么,这么一部著名的古典文学著作,为什么会令那么多人死活读不下去呢?想来原因无外乎有下面几个吧。

1、篇幅太长,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被网络媒体冲击的非常严重,大家都是喜欢碎片化、简短的阅读,对于这种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早已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2、年代久远,很多人觉得《红楼梦》所描写的是三百多年前的社会现状和人物故事,所以觉得和现代生活完全找不到联系。加之大部分人的阅读和学习都强调“有用论”,所以觉得读《红楼梦》没什么用。

3、里面的内容太庞杂。《红楼梦》里面所涉及的中国文化方方面面,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描写的非常专业和详细,甚至很多人觉得详细的有些罗嗦。比如诗词、中医、饮食、书画、服饰、园林、建筑等等等等,每一方面都展现的非常细致,这在喜欢某些方面的人看来就非常好,但是在不喜欢的人就真的是读不下去的。

4、世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的混乱。《红楼梦》一开篇就说了次书“无年代地域可考”,作者特意混乱了年代和地域,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红楼梦》难以阅读的原因之一。

5、生僻字非常多。《红楼梦》产生的年代应该是在乾隆初年,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字还属于繁体字,另外有很多现在看来是生僻字的,如今已经很多都不常用了。文字和词句的艰涩难懂,也是很多人读不下去的一个障碍。

读《红楼梦》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很多开始的时候死活读不下去,后来慢慢读进去之后,就会越来越喜爱,甚至于痴迷。而且,一旦读进去了,以前这些读不进去的原因,就又会成为深爱它的原因,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


云语红楼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关于”阅读“的问题,更不是关于《红楼梦》的问题,而是一个典型的调研的逻辑问题。当然,我并不是说媒体有意为之,而是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了这样一个错误印象。

请大家自行去百度或谷歌搜,国内很多机构、在不同的年份,都做过类似于”中国读者最喜欢的书籍“、”最喜欢的小说“、”最喜爱的作者“等调查,你会发现,在这些调查里,几乎都有《红楼梦》,而且往往排名都在前面。

例如,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读者最喜爱的十本书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天龙八部》《红高粱》《蛙》《围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丰乳肥臀》。

类似的调查到处都是,如果你看这些调查,可能要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人们都爱读红楼梦?

那么,为什么?

第一,很简单啊,因为样本不同啊。

其实,人们最爱读的书是《红楼梦》和最读不进去的书是《红楼梦》,这两个所谓的”现象“并不矛盾。中国这么大,阅读的口味、习惯,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兴趣群体,都会影响一个人的阅读选择。

即使在中文系,有些搞外国文学的,甚至是搞中国古代文学的,也有不爱读、读不进去《红楼梦》的,我同学是搞先秦的,我还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家里的事儿都乱成一团麻,哪有兴致去看别人家里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我不评论他讲的对还是不对,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化的选择。

第二,样本太少啊。

调研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要首先确定有效的调研范围,也就是说,你的这个范围要能涵盖你的结论,比如,你要想调研”中国读者是不是爱读红楼梦“,但你只问了10个人,或者说虽然你调研了1万人,但都是北京人,那怎么能得出”中国读者“如何如何的结论呢?

其次,你的样本要足够大,中国有14亿人,刨去未成年人、文盲等群体,你至少要有几千万的样本,才具备有效性。就像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肯定没有这么多的样本,就轻率得出了这个结论,是不严谨的。

再次,收集了调研样本,还要进行分析,将这些样本转变为数据,还要设计公式,把数据代入公式得出指数,还要对这些指数进行分析。而不是说你在网络上,做一个选择题,让网友投投票就完了。就这一点来说,题主的所谓”网络问卷“,是基本上没有科学性,也就基本上没有可信性的。

最后说一点

大家不要迷信网上的一些言之凿凿的结论,当你看到一个说法时,你按照相反的说法去百度,就会发现相反的说法也比比皆是。

比如,当你看到:”XX和XX不同一同食用“,你就去百度”XX和XX可以一同食用“,我敢保证,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说法,在网上都能找到支持的说法。

归根到底,还是要多读书,少上网啊。


danyboy


比起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同为四大名著的其它三本,《红楼梦》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金庸,读着三国,读着西游,《红楼梦》却几乎一遍也看不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红楼梦绝对是最好的小说之一,但为什么大多数人看不下去?

原因很简单,它和《圣经》,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虽然是非常出色的,但它们不属于大多数人,和大多数人的气场不符合。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好书都能看得下去的,看得下去的是那些让自己身心愉悦,同自己的精神向往相契合的书。

有的人,可以读10遍金庸小说,读10遍《西游记》,读20遍“四书五经”,但就是读不下去《红楼梦》。或者,在勉强读过一遍之后,就不会再去读第二遍。

《红楼梦》当然是好书,并且是伟大的书,但对不起,它们不属于多数人。

诚如大宋经常说的:“书是有阶级性的”。《红楼梦》属于贵族阶层,《水浒传》属于暴富第一代,《三国演义》属于创业第一代,《西游记》属于知识阶层。虽然各阶层也会交替阅读各种书籍,但俘获他们的心的,终究是他们自己阶层的书,那样才妥帖、才服气。

在书的阶级归属方面,金庸小说是个例外,它们属于各个阶层。虽然知识阶层中的部分知识分子,迄今还在排斥金庸小说,但毕竟还有另外一部分知识分子疯狂地热爱着金庸。

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部分人、一部分书,打破所有隔阂,深入到大多数人群当中。

金庸小说就是这样的书,但《红楼梦》不是。

.


宋唯心


作为一个曾经“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的人,一定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红楼梦有感情的人才能读懂

红楼梦描写的最令人神往的就是里面的各种情感,非常的细腻。而感情中最动人的就是爱情了,但是现代人越来越不相信爱情了,每个人心都快枯萎了。这样的读者自然是根本读不进去红楼梦的。



我小的时候年纪太小,大概十岁左右,试了好几次也没读进去红楼梦,差点与这本书错过了。后来十六七岁偶然间又看了一下红楼梦。结果根本停不下来,通宵达旦的开始读。就是因为那时候情窦初开,能够领略红楼梦的味道了。

红楼梦对大部分男性读者很难有持续吸引力

红楼梦的故事类型决定了它很难像其他书籍一样吸引大部分男性读者的木光。书中很少有男性读者们喜欢的打斗,冲突,暴力等场面。



书中更多的是平淡的生活场面,男女爱情,吟诗作对,园林美景。这样男性读者读起来很难有持续的兴趣。

红楼梦本身很复杂

别的先不说,就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就能把读者弄蒙圈。实在是太复杂了,而且很相似。新读者读了半天可能也闹不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不上号。



其他的隐喻,暗语,诗词歌赋更是让读者云里雾里,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根本就读不懂红楼梦,领略不了红楼梦的魅力。自然看着看着就放弃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欢迎在评论区和我继续交流。


文学中年


首先你要明白红楼梦写的什么,贾府是谁家?

宁国府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荣国府是三个大门,还都是皇帝下旨建造的,而且宁国府和荣国府是挨着的,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是故宫的天安门和西安门。所以贾府是大清皇宫!

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以及副十二钗是1746年乾隆钦定的25枚玉玺的化身,同时又有人物原型的,红楼梦写的就是1644年大清入关到1746年之间百年的爱新觉罗皇家秘史!红楼梦书上写的事件和爱新觉罗皇家历史真实相符!

(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作者是用“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八个字来对那种纯粹的艳情小说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脂砚斋也在此段文字傍批语“先批其大端”。红楼梦是不分辈分的,只是影射某一皇家事件。“真事隐,假语存”、“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红楼梦》讲述的是清朝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们被作者拼接和压缩在一个空间里。所以难免会出现辈份混乱。《红楼梦》里的人物不过是一群演员而已。所以切勿刻板地认定某人即是影射清宫里的某某人。也许他们身上带有多种信息,多种属性。

作者笔下的那个“神瑛侍者”其实就是灵虚真人!而灵虚真人乃是混沌初开之时,成为“石仙之祖”。玉帝敕封它为灵虚真人,掌管“万石之事”。神瑛侍者也就是石王!也就是说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是一块沾了仙气的石头!贾宝玉胸口的那块玉,代表皇权。失玉、得玉、再失玉;暗射胤礽被废,复立,再废,最后彻底废了的过程。胤礽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硕理”二字偏旁即为“石王”。《石头记》也!


伯仲679688


我初读红楼梦,感觉就是才子佳人,吟诗风月,似乎不太感兴趣。

过了一段时间又看,似乎有些道理使人难于忘怀。比如好了歌,人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做官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人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终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见谁去了,人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感到好了歌的确把人生讲透了,在看这遍时,正时文革结束后,对好了歌的注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裳才更感到红楼梦抄家和当今仕途升迁倒台是何等相似。再看现在,有钱还不如无钱,钱多进牢房何益,现在太年青人离婚太隨便,哪有夫妻百日恩可言。现在有的人找媳妇都先问家中有无老人,怕养不起。

甴此可见,红楼梦又是醒世恒言,对人分析的入木三分。

过去人说红楼梦是人生百科全书,现在看当之无愧。如再佃读,可能会发现更多,有时间还会继续读,肯定有新发现。


兰竹944


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很多都会遇到这种问题,不仅仅是红楼梦。好比,中文字幕的美国大片和已配音的国语美国大片,前者意境感强烈,需要认真体验,观影效果有原汁原味的感觉。后者情节感明显,观影体验差点,缺少某种感觉,毕竟人的语气和内涵你无法翻译和模仿。这时就有一个问题,中文字幕的电影你得认真看,国语版的电影可以闭着眼聆听,获知情节,感受到现场就行了。

红楼梦的原著厉害的地方不是情节,而是对事物和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这种细腻的描写直接可以让大观园跃然纸上,故事背景真实可信。但这种写实风格只适用于对文学文字有兴趣或者专业的人士,可以供他们学习和模仿。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只在意小说的情节发展,或者故事的架构。

然后问题来了,我本来想知道情节的发展,你却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堆貌似不相关的风景环境和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字意生涩难懂……

关键来了,87版经典红楼梦剧集,后来也各种翻拍,呵呵,故事内容情节都知道了,还看个鬼啊。然后当再次拿起珍藏版文学典故红楼梦时,发现已然落了一层灰,轻轻一吹,眼前瞬间雾霾重重……


九点畔


我现在的确很难读下去《红楼梦》。必须要在极安静的环境下,而且心很静才能读下去。虽然红楼梦是用白话写的,但是它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更接近古北京话?当然,这倒不是说它不好理解,其实它是很优美的,很文绉绉呢。读进去后日常说话都差点说成红楼体了。

讲真,太日常了,太琐碎了。跌沓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它没有。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家长里短是它给人最初的印象。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是读不进去的。很多人慕名而读但是就是读不下去。当然,也有人一读就入迷了。书的开头其实很吸引人的,最吸引我的是它的语言,可以说美轮美奂吧,不愧是一代文豪十年的成果,文字美到无懈可击。

那些说她很小就读红楼梦的人后来可能都是才子才女吧?我是二十几岁才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是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作为打发时间的消遣的,说来奇怪当我开始读后却欲罢不能,有相见恨晚的感叹。我生活中没有人会给我指点说什么书值得读的,即便是老师也没有。所以当时直叹息没有早点读遇见。

不过现在叫我读我是真的很难全部读完的。有太多诱惑太多不必用脑还能让人愉悦的消遣方式了,再也静不下心读那么厚的书了。

我想,要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是会好好去读红楼梦的。


闵予老子


现代阅读方式多元化、阅读手段便捷化、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动机功利化和娱乐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物质主义盛行,人心浮躁,生活忙碌,精力分散,持续阅读的专注度下降,即使专业读者往往也只读前三页,其文章的引文大量集中于此;

比如,很多人没有爱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便捷的智能电子设备、阅读工具,又为其提供了海量的读图、游戏、互动的便捷平台,更有一些人只读新鲜刺激的信息;

比如,《红楼梦》虽为名著,但属于超长文章,人们更喜欢阅读短小精悍、不拘风格的文章,等等。

要在推动全民阅读的同時,提倡和培养出于兴趣、信仰和爱好的阅读价值理性,以制衡阅读工具理性。

要大力弘扬认真学习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和积极探索的风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导向机制,让更多的人回归理性阅读。

要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能力和思想境界,改善社会阅读生态乃至整个文化生态,用良好的文化滋养人们生活。


历史沉淀的理性


读完《红楼梦》的确不容易,这个情有可原。



说句实话,我也是上了大学才认认真真的读完了《红楼梦》。一天读两回,读了近乎两个月。

我周边没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有人在。但大多人都读过《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很多人觉得这两部热闹,看着带劲。

而《红楼梦》是写得好,写的深刻,但故事很复杂,也很琐碎,很压抑,读起来很费劲,很沉闷。


现在人生活压力大,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一天下来累的要命,读书也是读一些轻松的,小块头的书,以缓解压力。而读《红楼梦》这类现实的悲剧,不能排忧,反倒会徒增烦恼。

我这样说可能有些以偏概全,但我想至少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