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浴血坚守麦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闻名的“星条旗”之歌

美军浴血坚守麦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闻名的“星条旗”之歌【美国史话系列43】

1812战争对欧洲人来说,远没有对美国人那么重要,因为同时代的拿破仑战争占据了人们的记忆。有些历史学家把1812战争称为美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因为要是不打这一仗,英国人老是觊觎著美国这块地方:他们一方面想利用加拿大,把美国再次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另一方面,想通过贸易限制,迫使美国放弃和法国之间的同盟。

美军浴血坚守麦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闻名的“星条旗”之歌

威廉·比恩斯不断地问科伊,星条旗还在吗?

虽然美国打了几次胜仗,但是拿破仑退位之后,英国腾出了精力,转过来进攻美国。年轻的美国,在杰佛逊总统时期,刚刚恢复了经济,现在根本不具备应战的能力,甚至没想过要和强大的英国再次交锋。面对英国迅猛的攻势,美国节节败退,连首都都沦陷了,总统官邸和国会也被英国人放火烧了。现在英国人开始进攻巴尔的摩,这座美丽的港口眼看也要失守。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一首歌点燃了美国人巨大的爱国热情,凝结了巴尔的摩保卫战当中美军将士们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它就是美国的国歌,也叫星条旗歌。

美军浴血坚守麦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闻名的“星条旗”之歌

麦克亨利堡(Fort McHenry)是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一座沿海五角形堡垒(

下面是有关美国国歌的故事。英军统帅罗斯和科伯恩率领一只四千人左右的部队,在距离巴尔的摩大约22公里的地方登陆,大约早上七点开始向巴尔的摩进发。行军一个小时后,罗斯和科伯恩的部队在郊外一个农场上休息,他们命令当地农户为他们提供早餐。

饭后,这户农民问他们要去哪里,罗斯说“巴尔的摩”。

农夫警告他说,巴尔的摩防守严密,固若金汤,你们不可能进去的。罗斯回答说,“哼,今天的晚饭不是在巴尔的摩吃,就是在地狱里吃!”罗斯和科伯恩快马加鞭,把大部队远远甩在后面。谁知途中竟遭遇了美军伏击,罗斯被子弹打中,命丧黄泉。美军的伏击有效延缓了英军的进攻。等双方再次交火时,美军已经占领高地,一百门大炮对着英军猛轰。英军指挥官一看招架不住,赶忙请求英国战舰支援,要求他们从水上炮轰巴尔的摩,希望能逼退美军。

其实,英军战舰早就开始对麦克亨利堡发起了进攻。英国的火炮射程比美国远,能打到美国火炮够不著的地方。这对处于防守地位的美国来说非常不利,因为美国等于是光挨打,没法还击。然而,上天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无论英国怎样狂轰乱炸,麦克亨利堡的美军将士却没多少伤亡。英国的火炮大部分都在半空爆炸,或者错过了目标,还有不少是哑弹,没有爆炸。

可能人们不一定相信这是神的保佑,但在美国没有还击能力只等著挨炸的情况下,英国愣是没有夺下麦克亨利堡,你说这事怪不怪?堡垒中心有一个旗杆,飘扬著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无论守城的官兵还是攻城的英军将士,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它。这面国旗神奇般地躲过了英军的炮弹。这种场景,令人既惊讶又振奋。一个年轻人记录了眼前的这一切,他叫弗朗西斯·斯科特·科伊(Francis Scott Key)。

美军浴血坚守麦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闻名的“星条旗”之歌

弗朗西斯·斯科特·科伊(Francis Scott Key)

科伊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律师、诗人、作家,还曾经想去当牧师。科伊虽然反对战争,但是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看到战争不可避免之时,毅然弃笔从戎。科伊的一个好朋友叫威廉·比恩斯,他在英军火烧华盛顿后,被英军带走,成了俘虏。科伊想去救他,就和麦迪逊总统求情,希望能亲自去英军那边把比恩斯带回来。麦迪逊同意了,还特意写了封亲笔信,让科伊带上,交给科伯恩将军。

科伊出发时,还带去了英军伤员的书信,信上说他们在美国的医院里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照顾。科伯恩将军看到这些信后,觉得美国的确很有诚意,就答应释放比恩斯医生。但是他一定要等进攻结束后才肯放人,因为科伊在英国军中已经把他们的装备、人员等情况摸清,还得知了英军下一步的进攻计划,科伯恩怕他这时回去会把军事机密泄露给美军(那简直是一定的!)。

科伊坐在英国的军营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炮弹像雨点一般飞向麦克亨利堡,心急如焚。他后来回忆说,“我看到国旗在城市上空飘扬,象征著祖国的力量和骄傲。”一整天都在下雨,但英国的进攻从未中断。比恩斯医生看不清城堡上的国旗,他不断地问科伊,星条旗还在吗?星条旗还在吗?等到夜幕降临之后,两个人都看不清了,他们只能在黑暗中默默祈祷。科伊只能通过没有停歇的炮响判断,美国人没有投降。

与此同时,英军派遣了另外一支部队在麦克亨利堡附近登陆,准备偷袭巴尔的摩。但是他们动静太大了,被美国人听到,随即遭到猛烈反击,登陆失败。在巴尔的摩东边的英军地面部队因为连续的大雨,无法前行,他们在雨中熬过了一夜。英军指挥官不知是进是退,最后他们接到了海军上将科伯恩的命令,全军撤回战舰,放弃对巴尔的摩的地面进攻。

天刚刚亮,英军的炮弹继续在麦克亨利堡的上空穿梭。但是弹痕累累的美国国旗,仍旧高高飘扬。大约7点钟左右,英国终于停止了进攻,巴尔的摩神奇般地躲过一劫。科伊看到这一切,从口袋里掏出一封旧信,即兴写下一首诗:

啊,晨曦初现,你可看见,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骄傲,欢呼著黎明的最后一道曙光!

是谁的星条旗帜,跨越危险的激战,在堡垒中英勇地飘扬!

熊熊烈火,隆隆炮响,

那是要告诉我们,英雄的旗帜,在黑暗后依然耸立高昂!

啊,你说那星条旗,

是否在自由的土地上舞动,

是否在勇敢者的家园上飞翔?

……

这首诗很长,后边还有几段,我们有时间再说。科伊从英军回来后,找到音乐出版商Thomas Carr,想给这首诗配上音乐。Carr发现,英国作曲家John Stafford Smith创作的一首歌曲叫“至天堂里的阿纳克里翁”,很适合科伊的诗。经过简单地词曲搭配,很快创作出了一首新歌,叫“星条旗”歌。100多年里,美国人每次唱起这首歌,都会想起麦克亨利堡浴火重生的悲壮场景。

美军浴血坚守麦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闻名的“星条旗”之歌

现存最早版本的《星条旗》乐谱,1814年版(

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宣布,“星条旗”歌为美国国歌。曲子原来是写给古希腊时期的田园诗人阿纳克里的,所以叫做“至天堂里的阿纳克里翁”,也叫阿纳克里之歌。18世纪的时候,英国绅士和上流社会的人组成了一个阿纳克里协会,有点类似于今天文艺青年组成的诗社这个性质的社交圈子。他们每周找一天晚上聚会,用诗歌抒发一下感情,并且一块喝酒吃饭。这个协会就把这首阿纳克里之歌作为官方歌曲。这首歌在18世纪很有名,所以后来被很多人重新填词。科伊本人在创作星条旗这首诗之前,就曾经把阿纳克里之歌用在其他作品上,但后来被人们记住的就是这首星条旗歌。

英国进攻巴尔的摩的计划失败之后,1812战争出现了重大转折,美国在战略上开始全面地掌控局面。接下来都发生了什么呢?请看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