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挺过去,先别被吓死!


疫情期间,朋友家人交流沟通,少不得被叮嘱多保重,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锻炼身体、充足睡眠、增强抵抗力、戴好口罩、不乱出门,等等。

这都是非常好的经验。

只有一个朋友,从一开始,就给出了不一样的叮嘱:要少看点手机,别被自己吓死。

真知灼见啊!

人类是具有强烈同理心本能、对别人处境感同身受的动物。

简单地说,当你看到别人的处境时,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也身处相同处境。当你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时,你可能会产生同样的情绪。

当你看到别人在疾病中痛苦地挣扎,你可能也会感觉到类似的痛苦。当你看到别人丧失亲人嚎啕大哭,你可能也会受到触动。

做了父母的人,同理心甚至更为强烈。很多年轻的母亲,根本无法听到别人孩子受难的消息。

在进行社会动员的时候,解读抽象的数据,很多时候不如用一些具体比喻更有效。

“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在本次疫情爆发初期,这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话,据说是北野武说的。它激发了广泛的共鸣,让大家认识到了保护每一个生命的重要性。

但人类的这一特点,也正是操控高手们,要故意利用的。

要营造出一副地狱的场景,不需要展示一个吓人的统计数字,只需要给你几张照片就够:几具尸体,几个哭泣的人,几张惊慌的脸,配上一句吓人的话,比如:人间地狱,尸体堆积如山,亲人绝望挣扎...马上就能让你感觉置身其中,末日来临。

人类最大的恐惧,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大脑,来自于对不完全信息的自行脑补和无穷想象。

很多新晋导演,会从拍恐怖片开始。因为拍恐怖片成本可以很低呀。选个没人的破房子,两、三个演员,就可以开干了。只要气氛营造到位,吓死你没问题。

你不知道那是假的吗?当然知道!你看到了很多逼真的鬼怪吗?并没有!观众是被自己的想象吓死的。

这种心理本能,是人类宝贵的感性部分,是我们具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互相团结合作的基础。没有了这部分,我们就变成了残酷无情的冷血动物、各自为政。

但是,我们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它,控制由此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罗斯福说,唯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如果没控制好恐惧心理,没等病毒感染,我们自己就被吓出心理疾病了,尤其是那些不适合看恐怖片的人(例如我)。

过度的理性,可能容易让人冷酷无情,但是,适度的理性,可以成为保护我们内心感性部分的屏障。

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关注疫情中逝去的个体,但不能天天盯着这些个案。因为,没有人的心理,可以承受高强度的连续恐惧和悲伤。

相反,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处理一下疫情数据,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维度中来理性思考。

这其实也是科学家和各国政府,在一些数据的解读上,试图要做到的效果。

比如80%的感染者是轻症,致死率约1%。这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数据。如果光看这个数字,你的心态可能还好,而如果你连续看两个重症患者窒息挣扎而死的视频,马上就会陷入恐慌。

所以,如果你感到焦虑,是不是应该从个案抽离出来,用你的理性,想一想上面那个数据?

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3月30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显示,如果算上之前没有计入的无症状和轻症,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比此前预估的数据低,约为0.66%。

这样一看,是不是感觉又好很多?

英国医务总监Stephen H Powis说把死亡人数控制在2万以下是一个好结果。美国特朗普说如能把死亡控制在10万以下,他们工作就做得不错。

这两个数字都激起了不少愤怒和批评,在政治上,可以说很不正确。

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数字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试图给自己一些理性的安慰。

2018年,英国的死亡人数约是61.6万,美国的死亡人数约是283.9万。

如果保护好自己,我们死于本次疫情的几率,不会比其它的致命因素高。

我们为什么没有特别对其它导致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脏病、癌症陷入恐慌?因为我们没有天天去看这些病亡的个案啊!如果你关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花大量时间一个一个地去细看那些得癌症的个案,看血淋淋的手术照片和视频,看化疗的痛苦,看癌症病人家庭的悲伤,你一样也会陷入恐慌。

自媒体上,有些群整天发各种新鲜的车祸视频,鲜血淋漓,死状各异,多看几个,分分钟连车都不敢坐了。

如果我们能做到积极预防其它疾病,严格遵守交规做好安全措施,但没有对疾病和车祸陷入恐慌,在本次疫情中也可以做得到。

各国先后禁足,中外社交媒体上,都出现了很多自嘲搞笑的段子,大家也乐于分享。这算是一种群体的自我保护,用幽默来抗击灰暗,要不然,很多人可能无法坚持下去。

不是说要你掉以轻心,不保护好自己,也不是说要你失去同情心,不帮助别人,而是要多方面综合思考,让自己的心情喘口气、歇一歇。

多关注一些理性的内容,尝试换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本次疫情信息。

少看一点故意营造恐怖的自媒体文章,它们为了流量,正在利用你的本能,无情地吞噬你健康的心灵。

碰到各种尸体成堆之类的标题,最好就别看别转发了。面对这些吃人血馒头的自媒体,我们不但不要跟着吃,而且要避免成为它们的人血馒头。

(转朋友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