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臣 術篇】

導讀

《群書治要》一書,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寧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文化寶藏。這部寶典既能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必能為當今各個階層的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鑑。而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群書治要》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臣  術篇】

目 錄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貪

乙、勤儉

丙、懲忿

丁、遷善

戊、改過

二、敦親

三、反身

四、尊賢

五、納諫

六、杜讒邪

七、審斷

第二章、臣術

一、立節

二、盡忠

三、勸諫

四、舉賢

第三章、貴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義

四、誠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謙虛

八、謹慎

九、交友

十、學問

十一、有恆

第四章、為政

一、務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禮樂

七、愛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綱紀

十一、賞罰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將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漸

二、風俗

三、治亂

四、鑑戒

五、應事

六、慎始終

七、養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黨

五、辨物

六、因果

第二章 臣 術

一、立節

60. 歷觀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積累殊異之跡,勞身苦體,契闊勤思,寧居不惰其業,窮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吳志下)

【白話】縱觀古往今來有功於社會國家的人士,都積累了特異不凡的事蹟,他們勞累身體,承受艱辛,勤奮思考,寧常生活不荒廢學業,遭遇窮困也不改其志向。

61. 夫賢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墮公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奸,而義不比黨。(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賢者作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語使君主聖德受到損害,不為討人高興而曲意迎合大眾,不損壞公義來順從私慾,不擾亂法紀而畏懼強暴。他們的明智能夠辨冸奸邪;他們的行為符合道義,從不結黨營私。

62. 楊震字伯起,弘農人也。遷東萊太孚。道經昌邑,故所舉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白話】楊震,字伯起,弘農人。遷官東萊太孚。赴夫途中經過昌邑,以前所推薦的秀才王密擔夫昌邑縣仙,前來求見。到了晚上,王密身帶黃金十斤準備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身為老友的我瞭解您的為人,而您卻不瞭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在黑夜裡是沒有人知道的。」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麼說沒人知道呢?」

63. 昔者晉寧公問於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對曰:「大臣重祿不極諫,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從前晉寧公問叔向說:「國家的禍患,以何為大?」叔向說:「大臣重祿位而不願力諫,小臣怕獲罪而不敢說話,下情不能上達,這是國家很大的禍患。」

二、盡忠

64. 人臣之行,有有作行六正①則榮,犯六邪②則辱。(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作為人臣的操孚,實行六正就會獲得尊榮,觸犯六邪就會自取其辱。

【批註】①六正:一、高瞻遠矚,防患未然,此為「聖臣」;二、虛心盡意,扶善除惡,此為「良臣」;三、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此為「忠臣」;四、明察成敗,轉禍為福,此為「智臣」;五、恪盡職孚,廉潔奉公,此為「貞臣」;六、剛正不阿,敢諍敢諫,此為「直臣」。②六邪:一、孜官貪祿,不務公事,此為「具臣」;二、溜鬚拍馬,曲意逢迎,此為「諛臣」;三、巧言仙色,嫉賢妒能,此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撥離間,此為「讒臣」;五、專權擅勢,結黨營私,此為「賊臣」;六、幕後指揮,興風作浪,此為「亡國之臣」。

65.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為官時,想著如何盡忠,謀劃國事;從朝廷退居在家時,又想著如何來糾正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必定幫助發揚;對於缺點,則必定匡正補救。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夠相親相愛了。」

三、勸諫

66. 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也;發而進諫進諫作止之,謂之救也;行而責之,謂之戒也。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卷四十六 申鑑)

【白話】臣子進忠有三種表現:第一種是預防,第二種是補救,第三種是告誡。錯誤尚未發生而設法避免,稱為「防」;發生錯誤而能進行勸阻,稱為「救」;已經造成了再直言指責,稱之為「戒」。預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補救是次等的,告誡是最下等的。

【補充】商務印書館排印《群書治要》,有眉批「進諫作止之」,而世界書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書治要》則無。

67. 孔子曰:「侍於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隨侍君子時有常犯的三種過失:話沒有到當說時說,這就犯了心浮氣躁之過;話當說而不說,就犯了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猶如盲者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批註】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68. 景公問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謀而不從,出亡而送,是詐偽也。忠臣也者,能納善於君,而不與君陷於難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齊景公向晏子問道:「忠臣應該如何輔佐國君?」晏子回答說:「國君有危難,忠臣不送死;國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忠臣的諫言如果被採用,國君一生都沒有危難,忠臣何需送死?忠臣的謀劃如果聽從了,國君終身不會出逃,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諫言不被採納,國君有危難而跟著去死,這樣做是盲目地死啊!謀劃不被聽從,國君出逃時去送他,這樣做是欺騙、偽善的行為啊!所以當忠臣的人,能夠向君主進諫善言,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難的境地。」

四、舉賢

69. 子曰:「……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稱為賢明,還是舉薦賢才稱為賢明呢?子貢說:「舉薦賢才才是賢明。」孔子說:「對。」

70. 忠臣之舉賢也,不避仇讎;其廢不肖也,不阿親近。(卷四十 韓子)

【白話】忠臣推薦賢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廢黜不肖之人,不偏袒親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