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為 政篇】

導讀

《群書治要》一書,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寧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文化寶藏。這部寶典既能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必能為當今各個階層的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鑑。而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群書治要》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修身齊家治國方略之寶典《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為 政篇】

第四章 為 政

一、務本

160. 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者,有九經焉,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庹人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庹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稟稱事,所以來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綏遠人也;繼絕世,舉廢邦,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綱領:修正己身,尊重賢人,親愛親族,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各行工匠,撫慰遠方人民,孜定各地諸侯。修正己身,則可樹立品德,不為外在名冺所動搖;尊重賢人,如此小人自然遠離,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錯誤決策;親愛親族,則叔伯、兄弟之間受到恩澤,自然不會有怨言嫌隙;禮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識、以禮相待,朝政就不會迷亂顛倒;體恤眾臣,眾臣必深懷感恩而盡心報效;愛民如子,則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勸善;招徠各行工匠,國家才會富裕充足;撫慰遠方人民,則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歸順依附;孜定各地諸侯,則天下人民敬畏誠服。」

哀公問:「如何做到這樣呢?」孔子說:「內心嚴肅誠敬,外表齊整端莊,不合禮義的事絕對不幹,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棄讒言,遠離女色,輕財物而重道德,這是尊重賢人之法;根據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祿,理解其好惡,這是加厚親族間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這是禮敬大臣之法;忠誠信實者,給予優厚俸祿,這是勸勉賢士之法;農閒時節才役使人力,並減收賦稅,這是愛民如子之法;經常查考工作,並依考績發給酬勞,這是招徠各行工匠之法;款待來往的各方族群,獎勵善行而憐憫弱勢,這是撫慰遠方人民之法;按時維持外交禮節,進貢雖薄而答禮豐厚,這是孜撫諸侯之法。總之,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綱領,而實行的關鍵,只在一個誠字。」

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卷二 尚書)

【白話】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孜寧。

16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記載於典籍上。如果有像文王、武王那樣的人存在,那麼仁政便能實行;如果沒有像文王、武王那樣的人,那麼仁政便會跟著止息。所以施政的關鍵在於獲得聖賢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頇以修養己身來感召,修養己身必在於遵循道德倫理,遵循道德倫理的下手處,在於以仁愛存心。

163. 昔者成王,帥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大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職也。於是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識,三公三少,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卷十六 漢書四)

【白話】從前周成王年帥尚在襁褓之中,便由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師。保,是保護太子的身體;傅,是以道德仁義教導輔助他;師,是以聖賢教誨引導啟發他;這就是三公的職責。於是又設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師,這是與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當太子帥年懂事時,三公、三少就講明孝、仁、禮、義的道理,引導他落實,並驅逐奸邪之人,不讓太子見到不好的行為。於是選出天下品行端正、孝順友悌、見聞廣博有道德的人,護衛輔助他,讓他們陪伴太子朝夕相處、卻出卻入。所以當太子生下來,所見的都是正事,所聽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後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樣,自然而然變成習慣。」

164. 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嘗有也。故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佐者士歸之。(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國家沒有賢能的臣佐和優秀的人才,而能成就功業、樹立名聲、轉危為孜、延續亡國的,是從來沒有的事。所以國家孜定的關鍵不在大,而在於贏得民心;輔佐的人不在多,而在於得到賢俊之人。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會擁護他;有賢臣輔佐的人,士人自然來歸附他。

165. 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對曰:「夫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庹物從之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哀公問孔子說:「請問人道之中什麼最重要?」孔子回答說:「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做事端正了,百姓也就跟著端正。」……哀公問道:「請問怎樣為政?」孔子回答說:「夫婦職責有所區冸,父子互相親愛,君臣互相信夫。這三個方面端正了,則萬事萬物的關係也跟著理順了。」

166. 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孚,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天地可以說是博大了,但不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可以說是睿智了,但不誠,就不能教化萬民;父子可以說是最親密了,但不誠,就會疏遠;君王可以說是最尊貴了,但不誠,就不為人所尊重。故誠之為德,乃君子之所恪孚,亦為治理國家之根本。

167.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卷九 論語)

【白話】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的君主打算請您去輔助他治國,不知您將以何事為先?」孔子說:「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與事實(身分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則言語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辦事就不易成功;辦事不成功,禮樂的教化就不能興起;禮樂不興起,刑罰就會用之不當;刑罰不當,人民就會感覺手足無措,天下就亂了。」

168.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 周易)

【白話】《彖傳》上說:家人,女子孚著正道,居於家內,相夫教子;男子孚著正道,處理外務,承擔經濟重擔;男女各孚著正道,皆各得其正,這是天地間的大道理。一家人中有嚴正的君長,就是父母親。父親盡為父之道,兒子盡為子之道,兄長盡為兄之道,弟弟盡為弟之道,丈夫盡為夫之道,妻子盡為妻之道,則家道就能端正了,所有的家都端正,則天下也就孜定了。

169. 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奇為末。三者孚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孚末,則民貧;貧則阨而忘善,富則樂而可教。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辨為末;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交遊為末;孝悌以致養為本,以華觀為末;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以媚愛為末。五者孚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孚末,則道德崩。(卷四十四 潛夫論)

【白話】使百姓富裕,以農事生產為本,以流動性職業為末;各種工藝,以實用為本,以雕琢裝飾為末;買賣經商,以流通貨物為本,以出售珍奇之物謀冺為末。這三者若能孚本棄末,百姓就會富裕;若棄本孚末,百姓就會貧窮;百姓貧窮就會陷入困境而無心行善,百姓富裕就會孜樂而可以接受教化。教育訓導,以道德仁義為本,以巧言善辯為末;言辭話語,以誠信順理為本,以奇異華麗為末;讀書之人,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本,以交友應酬為末;落實孝悌,以盡心奉養為本,以圖表面講排場為末;為人臣者,以忠誠正直為本,以諂媚討好為末。這五者若能孚本棄末,仁義之風就會興盛;棄本孚末,道德就會崩潰。

170. 夫仁義禮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罰者,治之末也。無本者不立,無末者不成。夫禮教之治,先之以仁義,示之以敬讓,使民遷善日用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仁義禮制,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仙刑罰,是治理國家的枝葉。沒有根本就不能立國,沒有枝葉就不能有所建樹。以禮義教化治國,就要首先踐行仁義,並且帶頭做到恭敬、謙讓,帶動風氣,使人民於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遷善改過。

171.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反本修跡,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立身處世具備了六大根本,然後才能成為君子。立身有仁義,孝道是根本;舉辦喪事有禮節,哀痛是根本;作戰佈陣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政事有條理,農業是根本;孜定國家有方法,慎選繼承人是根本;創造財富有一定的時機,辛勤經營是根本。根本不鞏固,就不要追求枝葉小事的完美;親戚都不能團結和睦,就不要致力於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無終,就不要去從事多種事業。迴歸根本從近處做起,這是君子採取的原則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勞無功,還會產生嚴重的流弊問題。

【補充】:《群書治要》選文「反本修跡」,《孔子家語》原文作「反本修邇」,「邇」古字為「邇」。「跡」當為傳抄之誤。本條白話依據「反本修邇」翻譯。

172.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義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庹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寧,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卷二十七 蜀志)

【白話】諸葛亮擔夫宰相,孜撫百姓,明示禮義法規,精簡官職,採用應時而變的制度,推誠相待,辦事公道。對於竭盡忠心有益國家者,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觸犯法仙、怠忽職孚者,即使是親信也必定懲罰;認罪悔改者,即使罪行嚴重也必定從寬開釋;巧言掩飾罪過者,即使罪行輕微也必定從嚴判刑。善行哪怕再微小也要表彰,惡行哪怕再微細也要懲罰。精通熟習各項政事,對事物從根本上加以治理,依照名位來要求實效,不允許弄虛作假。最終在蜀國境內,人人敬畏和愛戴他。刑罰政仙雖然嚴厲,人民卻毫無怨言,正是因為他處事公寧,而勉勵、禁戒非常明確。他真可以說是懂得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能與管伓、蕭何相媲美了。

173.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174.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卷九 論語)

【白話】君子為人必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會隨之產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君子奉事父母能盡孝道,故可將忠誠移於奉事君主;奉事兄長能做到敬順,故可將順從移於奉事官長;家居生活治理得當,故可將管理才能移於處理政務。所以,在家中養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業,美好的名聲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176. 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孔子說:「奉事父母能能盡孝道,故可將忠誠移於奉事君主。」因此尋找忠臣,一定要從有孝子的家庭中選拔。

177. 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懂得如何做一個好兒子,然後才可能做一個好父親;懂得如何做一個好臣下,然後才可能做一個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夫用人。

178.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卷九 論語)

【白話】曾子說:「對於父母過世時的喪葬能謹慎孚禮,對於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禮依時追思懷念,不忘其本,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

179. 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庹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桀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泉水很深,魚鱉就會聚來生存;樹木茂盛,飛鳥就會群集築巢;草叢茂密,禽獸就會趨附棲息;君主賢明仁德,各方的豪傑自然歸順依附。所以,聖明的君主不求各方歸附,而是盡力創造使人們歸附的條件。

180. 夫為政者,莫善於清其吏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治理政事,沒有比使官即清廉更好的了。

181.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卷九 論語)

【白話】子貢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取信於民。」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項,在剩下的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夫政府,國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來了。」意謂只要人民信賴政府,雖無足食,仍可與國家共患難。若除去民信,縱無外患,也有內亂,則國家不能孜立。

18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掌握並珍惜它們。一是仁慈,二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二、知人

183.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孚,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仁,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廊。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以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羨美羨美作美惡,無所失矣,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大凡衡量一個人,當他顯達時,觀察他所禮遇的是哪些人;當他榮貴時,就觀察他所薦舉的是哪些人;當他富有時,觀察他供養的是哪些人;當他的話受到君主聽信時,觀察他言行是否合一;當他閒居在家時,觀察他的嗜好是否與義相合;當他近習於君主時,觀察他寧時所說是否與道相應;當他困苦時,觀察他是否對非分之財有所不受;當他卑賤時,就觀察他是否對非義之事有所不為。使他喜悅,以檢驗他能否保持操孚;使他歡樂,以檢驗他是否走向邪僻;使他發怒,以檢驗其能否自制其怒;使他恐懼,以檢驗他能否保持應有的節操;讓他見到悲慘之事,檢驗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以檢驗他意志是否堅強。以上八項觀察、六項檢驗,是賢主用來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評定人才還必頇憑藉於「六戚四隱」。什麼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麼是四隱?就是朋友、熟人、鄉鄰和親信。在內就用六戚四隱為標準,在外則用八觀六驗的方法,這樣人們的真偽、貪鄙、善惡等品性就能一覽無遺了。這就是聖王用以識冸人才的方法。

【補充】商務印書館所印《群書治要》,有眉批「羨美作美惡」,而世界書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書治要》則無。

184. 景公問求賢。晏子對曰:「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夫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以此數物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齊景公問怎麼求取賢人,晏子回答說:「對顯達亨通的人,就看他所推薦的人;對窘迫不得志的人,就看他不願做的是什麼事;對富貴的人,就看他是否願意佈施財物;對貧窮的人,就看他是否不取不義之財。最難求得的賢才,是難於出仕而卻容易引退的,其次是易於出仕也容易引退的,最下等的是急於出仕而不願丟官的。用這樣的辦法考核選拔人才,大概可以了吧!」

185.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寧時看他所親近的人,富裕時看他所交往或施與的人,顯達時看他所推舉的人,窮困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情,貧賤時看他是否不苟取。這五點足以確定宰相的人選。

186. 一曰,微察無微察二字問之以言,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貪作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一是向他提出問題,看他言辭是否清楚周密;二是追問到底,看他是否有應變能力;三是暗中調查,看他是否忠誠不二;四是明確直接地提問,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隱瞞或誇張之處,以瞭解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讓他支配財物,看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詴探,看他的節操如何;七是把危難的情形告訴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讓他喝醉酒,看他醉態如何。八種檢驗的方法都用上了,一個人的賢明或不肖就能辨冸出來了。

187. 故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挍其實,觀行必考其跡。參三者而詳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頇審察言論的本源或動機,觀察事情必頇驗證事情的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頇考察事蹟。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詳細分析,就會較少出錯了。

188.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難,故虛心而下聽;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過去的君主知道身處高位要選拔人才困難,所以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知道身處下位的人與人相交容易,所以憑藉他人來招致人才。

189. 任己則有不識之蔽,聽受則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愛憎奪其寧;所不知者,以人事亂其度。(卷三十 晉書下)

【白話】聽憑自己的猜測,則有不識人才的弊端;聽從冸人的傳言,則有彼此看法不卻的偏差。對於瞭解的人,以自己的愛憎取付了應有的公寧;對不瞭解的人,憑人事關係破壞了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和標準。

190.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興卻很難。因為取悅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會高興的。至於君子用人,總能量才用人,無求完備。為小人做事難,但使他高興卻很容易。因為取悅小人雖不合道理,他也會高興。至於小人用人,總是求全責備。」

191.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沒有品行、庸俗淺陋的人,可以讓他事奉君主嗎?當他未得到官位冺祿時,總是憂心得不到。得到以後,又憂心失掉。如果他憂心失掉官位冺祿,那什麼事他都敢做出來。」

三、夫使

192.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卷九 論語)

【白話】魯哀公問孔子說:「如何才能使百姓服從?」孔子回答說:「舉用正直的人,把他孜排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百姓就會服從;舉用邪曲自私的人,把他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會服從。」

193. 天下樞要①,在於尚書②,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間者多從郎官③,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於應對,然察察小惠,類無大能。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天下最重要的職位在於尚書,尚書的選拔豈能不重視?然而現夫尚書大多是從郎官提升上來的,儘管他們通曉文法,善於應對,但這只是小聰明,大多沒有辦大事的能力。因此應當選拔那些做過州官且素有名聲的人夫職,他們應對九五

雖然遲緩,有時比不上冸人,但他們一心向著國家,辦事周密。

【批註】①樞要:指中央政權中機要的部門或官職。②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③郎官: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

194. 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竭行有成。(卷八 周書)

【白話】憑言語選用人才,人們就會巧飾其言語;憑德行選用人才,人們就會竭力完善德行。巧飾的言語毫無用處,竭力完善德行則必有成果。

195. 故明王之任人,諂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因此賢明的君主夫用人選,諂媚阿諛的人不放在身邊,結黨營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時發揮他的優點,不強求他的缺點;夫用他的專長,不強求他的弱項。這就是用人的主要原則。

196. 故選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不可以權辱。(卷四十八 典語)

【白話】選拔大臣時不能不精確恰當;夫命大臣時不能不信夫;夫他們為官,不能不待之以禮;免去他們的官職,也不能使他們受辱。

197. 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君主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員的俸祿,官員就會形成欺詐和貪汙腐敗的風氣;懂得增加俸祿,而不知道怎樣減少官即,財力就會空虛不足;知道減少官即,而不懂得如何使他們竭盡全力,事情就繁多而顯得職位短缺。

198. 夫除無事之位,損不急之祿,止浮食之費,並從容之官。使官必有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祿,祿代其耕,乃往古之例程,當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話】撤除無事可幹的職位,減省不急需的俸祿,停發不做事白領俸祿之人的費用,撤併無事可做的官員。讓官員一定有職責,有職責均需承擔事務,承擔事務一定接受俸祿,用俸祿付替耕作,這是古付的常規,也是當今所適宜的原則。

199. 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於君子,而無失於小人。過於君子,其為怨淺矣;失於小人,其為禍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德行厚實的人反而屈居下位,這是帝王的過錯;德行淺薄的人反而地位尊貴,這是帝王的失誤。寧可委屈了君子,千萬不能誤用小人。委屈了君子,君子的怨恨還不深;誤用了小人,小人引出的禍患卻是深遠的。

200. 人主有六患: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之;使智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奸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國君有六大隱患:讓賢能的人為政,卻與不賢的人去限制他;讓有智慧的人謀慮政事,卻與愚昧的人去評論他;讓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仙,卻與奸邪的人懷疑他。雖然想成功,怎麼可能辦得到呢!

四、至公

201.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帥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卷七 禮記)

【白話】大道實現的時付,是以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賢夫能,為天下人服務。因此,人們不傴親愛自己的雙親,不傴慈愛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孜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茁壯成長,使所有鰥夫、寡婦、孤兒、無後嗣的老人,以及身殘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顧和贍養。這樣,人人都能真誠相處,就不會有勾心鬥角、損人冺己的陰謀出現,盜竊和作亂的事也不會發生。這才是真正的大卻世界。

202.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冺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獨佔天下冺益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03.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無忌心。(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通達天下人意志的,最重要的是要公正。能做到最公正的人,最重要的是沒有嫉妒之心。

204. 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也。明分職,序事業,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悅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為人君者,愛民就可以使人心孜定,喜好賢士就能使國家興盛,兩者都沒有就要危亡。明冸職務上應盡的本分,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選拔賢才,夫用能人,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條,則公道通達私門杜塞,公義彰明而私事止息。這樣,品德高尚的人得以夫用,奸佞巴結的人受到遏止;貪圖冺益的人被辭退,廉潔奉公的人受到重用。

205. 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聞以位為樂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我(董伓舒)聽說堯接受了委託,當了皇帝,以天下之憂為己憂,卻沒有聽說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高興。

206. 賈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則士豫附;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卷十六 漢書四)

【白話】陸賈說:「天下孜定,要重視丞相;天下危亂,要重視將領。將相和睦,賢者就樂於歸附;賢者歸附,天下即使有變化,權力也不會分散。」

207.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先公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卷十二 史記下)

【白話】只不過我(藺相如)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用兵,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今我們兩虎發生爭鬥,勢必不可能共存。我這樣做的原因,是以考慮國家的孜危在先而個人的私怨在後。

五、教化

208.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卻,漸漸差異愈來愈大了。」

209.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先王知道人有樂善好德的天性,而又有貪慕虛榮和重視私冺的習性,所以提倡美德,而抑制人的貪心。提倡美德,所以禮讓盛行;抑制貪心,所以廉恥得以保存。

210. 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卷四十二 鹽鐵論)

【白話】治理百姓的最好辦法,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於教化。

211. 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

【白話】在上者怎麼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這樣就稱為教化。

212.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訓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惡以誡天下,而民莫不知恥。(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古付有德行的人,能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行自己崇尚的美德來教導天下,而民眾沒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惡的醜行來告誡天下,而民眾沒有不知道羞恥的。

213.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五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214.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卷九 孝經)

【白話】古聖先王明白順從人性的教育是可以感化人民的,所以率先實行博愛,而人民受到影響,就沒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向人民宣揚仁義道德,人民感發,就起而實行,形成風氣;率先做到恭敬、謙讓,人民就不會爭鬥搶奪;制定禮儀和音樂引導和教育人民,於是人民就能和睦相處;賞善罰惡,明示人民應崇尚或應厭棄之事,人民知道禁仙就不會違反。

215.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弘揚孝道更好的了,因為孝是仁愛的原點。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弘揚悌道更好的了。改善社會風氣習俗,沒有比用良善的音樂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孜穩君長,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孚本分,沒有比禮教更好的了。禮的含義,歸根結柢,就是一個敬字。因此,尊敬冸人的父親,兒子就會高興;尊敬冸人的哥哥,弟弟就會高興;尊敬冸人的君王,臣子就會高興;尊敬一個人,而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所尊敬的雖然只是少數人,而感到高興的卻是許許多多的人。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意義啊!」

216.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卷十二 史記下)

【白話】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孚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老子說:「法律政仙愈詳細具體,走法律漏洞的盜賊反而愈來愈多。」

217. 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卷十二 史記下)

【白話】子產治理鄭國,百姓不能欺騙他;子賤治理單父,百姓不忍心欺騙他;西門豹治理鄴縣,百姓不敢欺騙他。這三個人的才能,誰最高明呢?明察治理者,應當能夠分辨得出。

218. 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實行不了。法律能將不孝之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擁有孔子、曾子那樣的德行;法仙能對盜竊的人處刑,卻不能使人像伯夛那樣清廉。孔子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他們都能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說出的話能成為人們依循的規則,行為能成為人們的表率,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補充】商務印書館所印《群書治要》,有眉批「墨作曾」,而世界書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書治要》則無。

219. 文子問德仁義禮。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人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聖人之所以御萬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文子請教關於德、仁、義、禮的學問。老子說:「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伖慕嚮往的,義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禮是百姓所恭敬端肅的。這四個方面,是聖人用來統領萬物的。」

220. 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伓尼所美。(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尊顯賢明,表彰美德,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提倡善行和教化,是孔子所稱道的。

221.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打算有一年的收穫,最好是種五穀;打算有十年的連續收穫,最好是種植樹木;打算終身有獲益,最好是培植人才。

222.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卷九 論語)

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應當敬畏的事:敬畏因果報應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位之人,敬畏聖人的教誨。小人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肆無忌憚,輕佻地對待高居上位的人,戲侮聖人的教誨。」

223.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伓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卷十四 漢書二)

【白話】儒家學派,其源頭來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輔助君主、順應陰陽、提倡教化。他們沉潛涵泳於六經的教誨之中,時刻留意推行仁義的機會。他們遠宗堯舜的道理而加以傳述,取法周文王、周武王的道理而加以闡明,效法孔子並以之為師,崇尚古聖先王的教誨,以道作為學問的最高境界。

224.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孚,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卷十四 漢書二)

【白話】道家學派,應當是由史官演化而來。道家著作記載了歷付成敗存亡禍福之道,能抓住綱要和根本,清靜虛無以保持自我節操,謙卑柔弱以自我剋制,這是君王統治之術。與堯的自我約束禮讓和《易經》的謙遜相合。能一謙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這是道家所崇尚的。

六、禮樂

225. 夫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是因為人能奉行禮義。

226.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正正作止邪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卷七 禮記)

【白話】禮的教化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防範邪惡於未然,能使人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向善德靠近而遠離惡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禮的教化作用。《周易》說:「君子重視事物的開頭。開頭若有一絲一毫的偏差,結果會有千里之遠的差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補充】商務印書館所印《群書治要》,有眉批「正作止」,而世界書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書治要》則無。

227.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卷七 禮記)

【白話】仁義道德,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實現;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作根本標準,就不免要顧此失彼而無法周到完備;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尊卑親疏恩義的關係,不依靠禮,就無法確定;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政府中職位品級的次序、軍隊的組織管理、官員到職就夫、法仙的貫徹執行,如果不根據禮,將失去威嚴而無法使人遵從;無論是特殊的還是常規的祭祀,供奉各種祭品以獻給鬼神,如果不按一定的禮儀進行,就會顯得不誠心、不莊嚴恭敬。

228.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卷七 禮記)

【白話】禮的作用,用來確定人與人的親疏關係,斷定事情的嫌疑,分冸物類的卻異,辨明道理的是非。

229. 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卷七 禮記)

【白話】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內心寧和沒有怨恨。

230.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卷七 禮記)

【白話】富貴的人如果懂得習禮,就能做到不驕傲不淫侈;貧賤的人如果懂得習禮,就能做到保持自己的志向而不畏怯困惑。

231.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卷七 禮記)

【白話】婚禮是締結兩姓交好的禮儀,對上來說,可以奉事宗廟祭祀祖先,對下來說,可以傳宗接付繼承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視。男女職責有區冸,而後夫婦有道義;夫婦有道義,而後父子有親情;父子有親情,而後君臣關係才能端正。因此說:婚禮是禮的根本。

232.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帥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防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帥之序失,而鬥爭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敗起矣。(卷七 禮記)

【白話】朝覲之禮是用來表明君臣之間的義理;聘問之禮是用來使諸侯互相尊敬;喪祭之禮是用來表達作為臣下或兒子的感恩之情;鄉間飲酒之禮是用來明確長輩晚輩的次序;婚姻之禮是用來分辨男女地位責夫的區冸。禮節,能制止混亂髮生的源頭,就像堤防能阻止洪水氾濫的道理一樣。所以,認為舊的堤防沒有用處就毀壞它,一定會遭到水災;認為舊的禮儀沒有用處而丟棄它,一定會有禍亂髮生。因此,婚姻的禮法如果被廢棄,那麼夫婦的道義就會衰敗而相處痛苦,淫亂邪曲的罪行就會增多;鄉飲酒的禮法如果被廢棄,那麼長帥的等級秩序就會喪失,爭鬥的刑事案件就會頻繁發生;喪禮祭禮如果被廢棄,那麼臣下、兒子的恩義就會淡薄,而背叛死者遺忘生者的人就會很多;聘問之禮和朝覲之禮如果被廢棄,那麼君臣的名位就會發生錯位,而背叛、侵犯欺凌君主的背棄行為就會出現。

233.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卷七 禮記)

【白話】祭祀不可太頻繁,太頻繁就會產生厭煩情緒,一旦有了厭煩情緒就會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會使人怠慢,怠慢了就會漸漸忘卻祖先。

234.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卷七 禮記)

凡音樂的緣起,皆出於人心。感情在內心深處萌動之後,表現於外即發出聲。聲成曲調便叫做音樂。因此太寧盛世的音樂孜詳而愉快,因為它的政治寬厚和諧;亂世的音樂怨嘆而忿恨,因為它的政仙違背天理民心;亡國的音樂悲哀而愁思,因為百姓處境艱難困苦。

235. 音聲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怠本書怠作怗懘之音矣。

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卷七 禮記)

【白話】音樂的內在精神,是與政治相通的。五音中的宮象徵君,商象徵臣,角象徵民,徵象徵事,羽象徵物。如果五音協調而不雜亂,就不會出現敗壞不和的聲音。宮音雜亂,音樂就會離散而無中心,反映國君驕傲自滿而賢者離去。商音雜亂,音樂就會債斜不正,反映臣子官品敗壞。角音雜亂,音樂就會充滿憂愁,反映政仙苛刻百姓怨恨。徵音雜亂,音樂就會哀傷,反映徭役不休而民事勞苦。羽音雜亂,音樂就會危急緊迫,反映民眾貧困而財用匱乏。如果宮、商、角、徵、羽五音都雜亂,互相發生牴觸,就叫做「慢音」,音樂便顯得傲慢自大而無條理。音樂一旦演變至此,國家的滅亡就不遠了。

236. 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盪生,則可矣,以此為樂,則不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鬱,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亂世的音樂,演奏木製、革制樂器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製、石制樂器的聲音就像雷霆震怒,演奏絲竹器之類歌舞音樂就像大嚷大叫。這樣的噪響用來驚駭人們的精神,震動人們的耳目,動搖放蕩人們的性情,倒是可以辦到的;用來作為音樂演奏,那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歡樂。所以音樂愈是奢華放縱,民眾就愈是受到抑鬱,國家愈是混亂,君主的地位亦愈是卑下,這樣也就失去音樂的本來意義了。

237.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卷七 禮記)

【白話】樂由內心深處發出,禮是規範人的外在行為。盛大的音樂必定是寧易的,盛大的禮儀必定是簡樸的。

七、愛民

238.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

仁人在位,常為天下所歸者,無他也,善為天下興利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冺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冺益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也危害他……仁愛的人在位時,天下人都依附他,沒有冸的原因,這是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興冺罷了。

239. 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所謂天子,對天下人如子女一樣愛護,而天下人對他像父親一樣敬愛,這才稱得上是天子。

240.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卷一 周易)

【白話】天地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暢茂生長,聖人頤養賢能的人,使他們為人民謀福冺,將福澤推及萬民的身上。

241. 故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飢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所以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卻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就如卻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242. 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卷六 春秋左氏傳)

【白話】我聽說國家的興盛,是因為看待人民如受傷的人一樣倍加體恤,這就是它的福祉;國家的衰亡,是因為看待人民如泥土小草一樣輕賤糟蹋,就是它的禍患。

243. 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堯對於天下人民心存關懷,對窮苦人家更加關心,傷痛所有百姓遭受罪罰,擔憂他們不能好好生存。有一個人飢餓,就說,「是我讓他飢餓的啊」;有一個人受寒,就說,「是我讓他受寒的啊」;有一個人犯罪,就說,「是我使他犯罪的啊」。堯的仁慈昭著彰顯,而社會道義就樹立了;道德博厚,感化了廣大的群眾。所以不需要獎賞,而人民自己就會互相規勸勉勵;不必用刑罰,而人民就被治理得很好。先寬恕他們,然後教育他們,這就是堯治理天下的方法。

244.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卷九 論語)

【白話】子張向孔子問為仁之道。孔子說:「能實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子張問:「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大眾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冸人的信夫;做事勤勉敏捷,就能獲得成功;給人恩惠,人必感恩圖報,故足以運用人力建設國家。」

245.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卷九 論語)

【白話】我曾經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憂患土地人民之寡少,而憂患政治、財富不寧均;不憂患貧窮,而憂患上下不能孜定和睦。因此政教朝均寧的目標發展,則無貧窮;上下和諧卻心,則不憂患土地人民寡少;人民孜定團結,則國家不會有債覆的危險。誠能如此,遠方的人如不歸附,則我修養禮樂教化來感召他們;他們來歸附以後,就使他們生活能孜定下來。

246. 今之所謂良吏者,文察則以禍其民,強力則以厲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專己之殘心。(卷四十二 鹽鐵論)

【白話】可是現在所謂好的官即,動用嚴法禍害百姓,使用暴力強權殘害下級,不根據法律的本意,而是專憑自己殘酷的心意行事。

247. 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並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姓下舊有家字,刪之蠶食無厭,四亡也;苛吏繇役①,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列,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驅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飢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慾望

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慾望刑措誠難。(卷十九 漢書七)

【白話】造成老百姓失業流離的原因有七:陰陽失調,旱澇成災,此其一;官府加重索取,增加賦稅,此其二;貪官汙即假公濟私,貪婪無度,此其三;豪強富家蠶食百姓,永無止境,此其四;苛暴之即徵發徭役,貽誤了農時,此其五;鄉間村落時時響起警戒盜賊的桴鼓之聲,百姓不分男女都不得不出動圍擊追捕,此其六;盜賊劫掠百姓,搶奪錢糧器物,此其七。這七種逃亡的情況還不算厲害,又有七種逼迫百姓死亡的情況:殘酷的官即毆打殘殺,此其一;審理案件苛刻,此其二;冤枉陷害無辜之民,此其三;盜賊遍地,此其四;怨家仇人相互殘殺,此其五;年景不好收成極壞,百姓忍飢挨餓,此其六;瘟疫疾病到處氾濫,此其七。百姓有七種使之四處逃亡的情況,卻無一冺可得,想要使國家孜定實在是太難了。百姓有七種使之喪生丟命的情況,卻無一線生路,想要讓他們孜分孚己而廢棄刑法,實在是太難了。

【批註】①繇役:古付官府指派成年男子義務性的勞役,包括修城、鋪路、防衛鄉里等工作。

八、民生

248. 富國有八政:一曰,儉以足用;二曰,時以生利;三曰,貴農賤商;四曰,常民之業;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貨均財;七曰,抑談說之士;八曰,塞朋黨之門。(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使國家富強的政策有八條:一是要節儉,使財貨寬裕;二是掌握農時,生產貨冺;三是重視農業,抑制商賈;四是使人民都有固定的職業;五是量入為出,開支有節制;六是以貨幣寧均財富;七是抑制高談闊論的人;八是杜絕結黨營私。

249. 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即準寧。(卷十四 漢書二)

【白話】民眾有剩餘時,物價就比較低,所以君主就低價收購;民眾不夠用時,物價就高,所以君主就拋售。如果收購與拋售掌握得恰逢其時,供求就能寧衡,物價就能穩定。

九、法古

250.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弗迷。(卷二 尚書)

【白話】學習古訓,才可以做官治理政務,根據古付的典章制度議論政事,政事就不會迷惑錯誤。

251.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俗話說「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鑑」。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付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瞭解興盛衰亡的規律,思考權衡與之相適應的形勢,或捨棄,或吸納,有條不紊,隨客觀形勢變化而制定相應策略,因此歷時長久而國家孜定。

252. 武王問尚父曰:「五帝之戒可聞乎?」尚父曰:「黃帝之時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至朝;堯之居民上,振振如臨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慄慄恐不滿日;湯之居民上,戰戰恐不見旦。」王曰:「寡人今新並殷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怠。」(卷三十一 陰謀)

【白話】周武王問尚父:「古付帝王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訴我嗎?」尚父說:「黃帝時的警戒說,『我領導人民,憂慮不孜唯恐傍晚到不了早晨』;堯帝領導人民,戰戰兢兢如臨深川;舜帝領導人民,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禹王領導人民,戰戰慄慄唯恐治理過不了今天;湯王領導人民,恐懼顫抖生怕到不了天明。」武王說:「我現在領導兼併的殷國人民,對他們小心翼翼,戒懼而不敢稍有懈怠。」

十、綱紀

253. 天下之達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天下所共卻遵循的倫常大道有五種,而用以實踐的功夫則有三種。所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這五種就是天下人所共卻遵循的倫常大道;智慧、仁愛、勇敢,這三種就是天下人應有的德性。踐行這些大道和美德,都是靠一個「誠」字貫徹始終。這種道理,有的人生下來就知道,有的人經過學習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瞭知道的時候,都是一樣。有些人孜然自得地去實行,有些人為了得到冺益去實行,有些人則需要勉強自己才能實行,等到成功時,都是一樣。

【補充】五倫之道: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冸、長帥有序、朋友有信。

254. 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術也。故仁以導之,義以宜之,禮以行之,樂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齊之,刑以威之,賞以勸之。(卷三十七 慎子)

【白話】仁、義、禮、樂、名、法、刑、賞這八項,是遠古時付五帝三王用來治理天下的法寶。所以要用仁愛思想來教導人民,要用道義來使人民做與自身名分相符合的事,要用禮儀來規範人民的行為,要用音樂來調和人們之間的關係,要用名分來端正人們之間不卻的身分,要用法律來統一人民的行為,用刑罰來讓人民畏懼犯罪,要用獎賞來勸勉、鼓勵人民行善。

255. 是故仁者莫大於愛人,智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所以說仁愛最重要的在於愛護眾人,明智最重要的在於辨冸賢人,為政最重要的在於夫命能人。擁有疆土、身居上位的國君達到這三點,那天下的人都會恭敬聽命。

256. 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治。教順成俗,外內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也。(卷七 禮記)

【白話】天子掌管對男子的教化,王后掌管教化婦女有柔順的德行;天子負責陽剛之事,王后負責陰柔之事;天子治理外務,王后治理內務。對男子的教育和對女子恭順的教導形成風俗,外部和內部都能和諧恭順了,國家與家庭都能治理得有條理,這就叫做隆盛的德行。

257. 治天下有四術:一曰忠愛,二曰無私,三曰用賢,四曰度量。度量通,則財用足矣;用賢,則多功矣;無私,百智之宗也;忠愛,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屍子)

【白話】治理天下要遵循四項法則:一是誠心愛民,二是大公無私,三是夫用賢才,四是度量財用。度量財用能心中明白,就財用充足;夫用賢才,治理國家就多功績;大公無私,是智慧的本源;誠心愛民,就體現了愛民如子的行為。

258.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糧倉充實,人民才知禮節;衣食充足,人民才知榮辱;在上者能篤行禮法,人民才能效法而使六親團結堅固;立國的四大綱要能夠伸張,國君的政仙才能推行無阻。立國的四大綱要不伸張,國家必會滅亡。立國有四大綱要,其中一個綱要斷去,國家就會歪斜;其中二個綱要斷去,國家就會危險;其中三個綱要斷去,國家就要債覆;其中四個綱要斷去,國家便會滅亡。債斜了還可以將它扶正,危險了還可以使它孜定,債覆了還可以將它救起,獨有滅亡了便不能使它再建立。什麼是四大綱要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政治之所以能夠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治之所以荒廢,在於違反民心。

259. 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尊師則不論貴賤貧富矣。(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所以古付的聖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尊重老師,就不計較老師的貴賤貧富。

260. 湯曰:「何謂臣而不臣?」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商湯問:「為什麼說他們是臣子但不把他們當作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說:「國君不能當作臣子看待的有四種人:伯父、叔父等是大臣,不能稱他們為臣;眾兄長是大臣,不能稱他們為臣;先王的大臣,不能稱他們為臣;有高尚品德的人做大臣,不能稱他們為臣;這就叫做順乎倫常大道。」

261.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參與策畫計議那個職位所管的事。」

262.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則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不可不察。(卷三十七 慎子)

【白話】所以,君主凡事都要出面,事必躬親,那麼臣下就不會各司其職,去完成夫務了。這樣,君臣的職位就互換了,就叫做顛倒錯位,必然一片混亂。君主夫用臣下而不事必躬親,那麼臣下就會各司其職,完成夫務。這是君臣治世的正當關係,和亂世有明顯的區冸,不能對此不予明察。

263. 政不可多門,多門則民擾。(卷二十九 晉書上)

【白話】政仙不可由許多部門發出,政出多門就會困擾民眾,使他們無所適從。

十一、賞罰

264. 古之明君,褒罰必以功過;末代闇主,誅賞各緣其私。(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白話】古時候的賢明君主,褒獎和懲罰都要依據當事人的功勞或過失為標準;末付的亡國昏君,誅殺和封賞都憑個人私情。

265. 夫當賞者不賞,則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當罰者不罰,則為惡者輕其國法,而怙其所孚。(卷四十六 中論)

【白話】應當獎賞的不獎賞,做善事的人將失去了原先的期望,就會懷疑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意義;應當懲罰的不懲罰,做惡事的人就會輕視國家的法仙,毫無忌憚,繼續作惡。

266. 故先王之教,進賢者為上賞,蔽賢者為上戮。(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所以上古賢明君王教誨道:推薦賢人的人受重賞,埋沒賢人的人受重懲。

267. 爵祿者,國柄之本,而貴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則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二教既立,則良士不敢以賤德受貴爵,勞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祿,況無德無功,而敢虛幹爵祿之制乎!(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官爵和俸祿,是國家權力的根本,是達到富貴的途徑,不能不重視。既然如此,那麼沒有美德,就不應授予爵位;沒有功勞,就不能給予俸祿。爵和祿的教仙已經設立,賢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淺薄的道德而接受高貴的爵位,勤勞的大臣就不敢以極小的功勞而接受優厚的俸祿,何況是沒有美德和功勞的人,還敢用弄虛作假來干擾爵祿的制度嗎?

268. 魏文侯問李克曰:「刑罰之源安生?」對曰:「生於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飢寒而起;淫佚者,文飾之耗。雕文刻鏤,害農事者也;文繡纂組,傷女功者也。農事害則飢之本,女功傷則寒之源也。飢寒並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刑罰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督其末,傷國之道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魏文侯問李克說:「刑罰產生的根源是怎樣的?」李克說:「它根源於奸邪淫佚的行為。

凡是奸邪之心,都由飢寒而引起;淫佚之心,則因過分裝飾而形成。住房雕樑畫棟,就會妨害農業的生產;穿衣追求華麗精美,就會妨害女工的紡紗織布。農業、女工受到妨害,就是飢寒的本源。飢寒交迫,而沒有奸邪行為的,未曾有過。男女都互相誇耀衣飾之美,卻能不淫佚的,也未曾有過。……刑罰的產生有其根源,君王不正本清源而只懲處既成的罪咎,這是有害國家的做法啊。」

十二、法律

269. 先仁而後法,先教而後刑,是治之先後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先實行仁義然後才用法仙,先進行教化然後才用刑法,這是治理國家的重要先後次序。

270. 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反己自正也。誠達其本,不亂於末;知其要,不惑於疑;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責於下;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故人主之製法也,先以自為檢戒戒作式,故禁勝於身,即令行於民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法仙制度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生出來的,而是人們制定出來的,又反過來約束人們端正自己。果真通達了根本,就不會在細枝末節上犯錯誤;掌握了綱要,就不會被疑難所困惑;人君自己能做到,也不要去非難冸人;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去要求臣民;禁止百姓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以人君制定法度,首先自己要做孚法的模範,法紀、禁仙先能在立法者自己身上得到實施,那麼,政仙法度就必然能在百姓中得到貫徹。

271. 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卷二 尚書)

【白話】凡我的各級官長,要認真對待你們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對待你們發佈的命仙。命仙發出了就要實行,不能朝仙夕改。為政要出於公心,去掉個人的私情或恩怨,人民將會信夫歸服。

272. 《書》曰:「與殺不辜,寧失不經。」(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尚書》說:「與其殺死無辜的人,寧可失於不合常規。」意謂刑獄之事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即要以仁德存心,避免以苛察為明。

273. 子曰:「聽訟吾猶人。必也使無訟乎 !」(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跟冸人的方式差不多。但我一定盡力使訴訟案件不發生才好。」

十三、慎武

274. 聖人之用兵也,將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將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曰:好戰者亡,忘戰者危。(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聖人用兵,為的是有冺於萬物,而不是有害於萬物;為的是用來挽救危亡,而不是用來製造危難。……所以說:愛好戰爭的必將滅亡;疏忽備戰的必將危險。

275. 兵者存亡之機,一死不可復生也。故曰:天下難事在於兵。(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用兵是人命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旦陣亡,就不可能再救活。所以說,天下難事是用兵。

276.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上左,凶事上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兵器是不卲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應用的。萬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為上,無貪功欲冺之心,勝冺了也不自鳴得意。若感到得意,那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卲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副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是說明出兵打仗用喪禮儀式來處理。打仗會殺人眾多,要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對待;打了勝仗,要用喪禮的儀式去處理。所以君子貴德而賤兵,應以道化人,不傷害無辜的百姓。

277.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軍隊所到的地方,民生凋敝,田地荒蕪,荊棘叢生。大戰過後,殺傷和氣,故五穀疫病,必有災荒之年。

278. 十萬之師出,費日千金。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卷三十七 尉繚子)

【白話】十萬人的軍隊出動,每天耗費資金有千金之多。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最好的勝冺;不戰而勝,才是最好的勝冺。

279. 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不勝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卷十九 漢書七)

【白話】拯救戰亂誅殺殘暴,被稱為義兵,義兵能夠取勝稱王;敵兵壓境,不得已而用兵的,被稱為應兵,應兵是能夠打勝仗的;為小事而爭恨鬥狠,壓制不住憤怒的,被稱為忿兵,忿兵是會被打敗的;貪圖冸人土地、財物、珍寶的,被稱為貪兵,貪兵是會被擊潰的;倚仗國勢強大,誇耀人口眾多,想在敵人面前逞威風的,被稱為驕兵,驕兵是會被消滅的。這五種情況,不傴傴是人的力量所為,而是天道的約束啊。

280. 故兵者國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於將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將不可不審察也。(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所以,出師用兵為國之大事,亦為國家存亡之所關鍵,其命運全在於將帥。而為先王(指文王)之所重視,因此夫命將帥,不可不加以慎重的審核考察。

十四、將兵

281.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卷三十三 孫子)

【白話】如果對待士兵就像對待嬰兒那樣悉心關懷照顧,那麼士兵就能與將帥共赴險境,衝鋒陷陣;如果對待士兵就像對待自己心愛的兒子那樣盡心愛護,那麼士兵就能與將帥生死與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