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麼厲害,最後為什麼不是他統一天下?

曲可樂一666


夢想和現實,總是有一定距離的。強大如曹操者,在那樣的亂世中,從20歲舉孝廉當了洛陽的一個派出所所長,到最後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根基,可謂是創業頗為不易。但最終,曹操也沒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只能與蜀漢、東吳三分天下。


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原因很簡單,實力不夠。


  •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地割據勢力紛紛自立,不受朝廷控制,加上土地兼併太厲害,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走投無路揭竿而起,曹操的發發跡,也得益於農民起義的特殊時期,招兵買馬,最終成為一方勢力,後討伐董卓,破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達到了頂峰。


但他的宏圖是統一天下,當時的天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只剩下了三股勢力鼎立,誰也吃不掉誰。早起官渡之戰破袁紹,使得他佔有北方。


但隨後,赤壁之戰和襄樊會戰的失敗,讓他不得不面對無法實現一統天下的事實。跟自立為帝的劉備和孫權相比,曹操並未自立,當然他的權力跟自立不自立沒啥關係,他仍然是實際的控制者。公元220年,曹操打完襄樊會戰後回到洛陽,病逝,時年六十六歲。


當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啊,曹操想必是不甘心的,但年齡擺在那,曹魏的實力不足以殲滅蜀漢、東吳,自立的曹丕,以及後面的曹叡也不能,直到司馬氏取代曹魏,才實現了大一統。戰爭年代,還是毛主席說的那句真言,槍桿子裡出政權。


歷史中的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更是文學家,文武雙全,不可多得,時代造就了他,他反過來影響了時代,但時運同時也開他的玩笑,心中的遠大目標沒能實現,留下了遺憾。


卷帙草堂筆記


因為留給丞相的時間不多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就已經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了。

對曹操來說,赤壁之戰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時間節點。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東奔西走,南征北戰,創立了曹魏的基業;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只打了三次比較大的戰役,分別是平定馬超韓遂,收服張魯以及和劉備的漢中爭奪戰。

為什麼一個赤壁之戰的影響會有這麼大呢?讓曹操連仗都不願意打了?

很簡單,赤壁之戰失敗後,蜀漢、東吳的根基已經穩固,想要短時間內打敗這兩家,基本上不可能了——曹操對這一點很清楚。

但是歲月不饒人,此時的曹操已經54歲了,他沒那麼大的精力再去南征北戰,也沒那麼多的時間去征服蜀漢兩國——終他一生都無法平定吳蜀兩國,他也很清楚。

那麼,曹操做出了怎樣的改變呢?

他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奠定堅實的朝政基礎。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戰略目標就從征戰四方變成了穩固內政。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這一年,曹操協天子整頓朝政,罷黜三公,添加丞相、御史大夫官職,並讓自己成為了丞相。

公元212年,曹操可以持劍上殿,上殿不用報姓名,只報官銜,可以挺胸抬頭的在殿上行走。

公元213年,曹操成為魏公。

公元214年,曹操位居諸侯之上,天子之下。

在此之間,曹操還素清朝臣,使得朝堂之上的勢力更加穩固,除曹操一家,再無他家。

4年之後,曹操趨勢,終年66歲,他的兒子曹丕依仗曹操鞏固的勢力,轉年就廢了漢獻帝。

三國時代最終結束是什麼時候呢?蜀漢亡國於公元263年,東吳亡國於公元280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相隔45年、62年。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伏生說歷史


曹操是厲害,但是對手也不差!

所以在曹操的有生之年,並沒有統一天下。

歷史如此,現實也如此。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成是劉備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孫權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原因如下:

1、赤壁之戰。

毫無疑問,在赤壁之戰前收拾了呂布,袁紹等諸侯的曹操佔據中原膏腴之地,從人口、經濟、文化、軍事實力等幾個方面都可以說是碾壓性的,特別是在收復荊州之後,在陸軍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添加了水軍,對佔據江東的孫權和打得落荒而逃的劉備都是佔據極大的優勢。

可是就在討伐劉備和孫權結成的聯盟時,沒有用好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力量,再加上北方人對於南方的不適應和對上了水軍天才將領周瑜,等諸多因素的情況下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

2、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和孫權的崛起。

孫權依靠長江天險和曹操劃江而治,劉備入主荊州,藉助荊州的力量得到了天府之國巴蜀。兩者都是天險之稱的險要之地,討伐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3、一個特殊時期的人才井噴。

三國之中出現的英雄豪傑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就是在這一特殊的王朝末期,導致無數野心家的出現,伴隨著就是無數人才的崛起。綜合來看,曹操,劉備,孫權在進行長久對峙,人才比例並不算過分懸殊,甚至可以說得上旗鼓相當。

不管是內政人才也好,也或者是軍事人才也好,在質量和數量上沒有太大的懸殊,導致了各方的綜合實力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長久的對抗性。

4,戰爭年代,人口是第一,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劉備逃亡都是帶著百姓一起。當時的北方是全國的中心,無論人口還是生產技術都具有壓倒性優勢,但也正因為這樣,北方成了主戰場,百姓只能向別處逃難,曹操雖然平定了北方,但生產和人口一時難以為繼。

綜上,赤壁之戰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就開始致力發展生產與恢復民生,曹魏的實力也漸漸處於絕對優勢。

赤壁之戰後,蜀漢、東吳的根基已經穩固,想要短時間內打敗這兩家,基本上不可能了。

歲月不饒人,此時的曹操已經54歲了,他沒那麼大的精力再去南征北戰。

他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奠定堅實的朝政基礎。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戰略目標就從征戰四方變成了穩固內政。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這一年,曹操協天子整頓朝政,罷黜三公,添加丞相、御史大夫官職,並讓自己成為了丞相。

三國時代最終結束是什麼時候呢?蜀漢亡國於公元263年,東吳亡國於公元280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相隔45年、62年。



當代曹植


眾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沒有實現。按理說,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強,再加上司馬懿等謀臣一路輔佐他,統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實曹操未能完成統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個聰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環境讓他逐漸養成了怪異的性格,經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個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話非常經典,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足以體現曹操的殺伐和果斷。曹操曾幹過屠城的事情,讓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這對他日後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雖說曹操是個很堅定的人,但是這樣的性格讓他身邊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慮自己的安危。

曹操沒有培養統帥之才,曹操經常親自上戰場打仗,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養自己的親信,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戰爭是很頻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培養自己的手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導致晚年患有頭痛病。雖說有幾個曹操還能看得上的大將軍,可是他們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淵等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獨霸天下的心思太明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應對的人太多,劉備孫權等人四面夾擊,他需要應對的戰爭實在是太多,兵力後期補給各方面都成為大問題。軍隊在長時間內沒有進步和突破,只能慢慢來,那樣給對方留下了很多的機會。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從一個小小的普通人,經歷諸多事情成為一方霸主,這個過程是艱辛而且漫長的,從小學習很多知識和兵法為他日後的成功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若不是後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統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諸多原因讓曹操不能夠統一天下,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歷史終究是歷史,從前人的經驗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三國時期是個紛亂的時期,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路英雄紛紛想要奪取權力,於是各自為政,在長時間爭鬥之後,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大勢力。都知道這幾個人是在亂世中打出來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曹操在這幾個人中算是最聰明的,機智狡猾、身經百戰,也是手段最強的那個,那麼曹操為什麼最後卻不能夠統一天下呢?

眾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沒有實現。按理說,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強,再加上司馬懿等謀臣一路輔佐他,統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實曹操未能完成統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個聰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環境讓他逐漸養成了怪異的性格,經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個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話非常經典,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足以體現曹操的殺伐和果斷。曹操曾幹過屠城的事情,讓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這對他日後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雖說曹操是個很堅定的人,但是這樣的性格讓他身邊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慮自己的安危。

曹操沒有培養統帥之才,曹操經常親自上戰場打仗,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養自己的親信,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戰爭是很頻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培養自己的手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導致晚年患有頭痛病。雖說有幾個曹操還能看得上的大將軍,可是他們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淵等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獨霸天下的心思太明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應對的人太多,劉備孫權等人四面夾擊,他需要應對的戰爭實在是太多,兵力後期補給各方面都成為大問題。軍隊在長時間內沒有進步和突破,只能慢慢來,那樣給對方留下了很多的機會。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從一個小小的普通人,經歷諸多事情成為一方霸主,這個過程是艱辛而且漫長的,從小學習很多知識和兵法為他日後的成功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若不是後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統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諸多原因讓曹操不能夠統一天下,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歷史終究是歷史,從前人的經驗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鎮上寶塔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一代梟雄。曹操起兵於四戰之地,一生南征北戰,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短短數年內統一北方,卻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中因戰略失誤而敗北。孫、劉兩家卻趁勢崛起,曹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沒有一統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曹魏集團內部人心不齊,士族階層對其形成掣肘。

曹操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漢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漢室實際上的統治者。高舉漢室的旗號,東征西討,攬天下英才用之,使得曹操能迅速崛起,進而統一北方,為其爭奪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但是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真實面目也被世人一覽無遺,曹魏集團內部叛亂不斷、內耗相當嚴重,最終成為了曹操更進一步的掣肘。先後有董承受衣帶詔、耿紀、魏諷、侯音在許都、鄴城、宛城謀反或謀反未遂;還有就是曹魏重臣中心懷漢室的不在少數,如荀彧、崔琰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還有就是曹操發佈”求賢三令“,以唯才是舉提拔寒族,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士族階層的利益。而曹操一統天下之後,會打破皇族與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出於自身利益集團的考慮,士族階層對曹操不會全力支持,甚至會處於觀望狀態。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曹魏集團內部人心不齊,處處掣肘,放不開手腳一統天下。

第二、曹操赤壁之戰中的戰略失誤,使得孫劉崛起

在劉琮攜荊州部眾歸順後,曹操有點飄了。連續的勝利造成了曹操的自大心理,對孫劉的輕敵,以及聽不進手下謀士賈詡、程昱等的規勸了,急於求成,最終兵敗赤壁,讓孫劉兩家崛起,並立之勢形成,很難再有統一天下的大好局勢。

周瑜在勸孫權連劉抗曹時,曾說曹操赤壁之戰有四敗:一是北土未安、馬超韓遂為曹操後患;二是棄騎用舟,舍長就短;三是時入寒冬,曹操的後勤補給困難;四是北人南下,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第三、對手太強,孫權、劉備都是世之梟雄

孫權英明果決,用人得當,坐擁江東;而劉備以仁義著稱,顛沛流離半生卻不失其志。而且兩人手下也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孫權據江東有長江天險,曹操不善水戰,一時半會也拿不下;而劉備自赤壁之戰後,跨荊益二州,易守難攻。且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攻守相望,曹操啃不下這個硬骨頭。

第四、曹操多疑,沒有培養出統帥之才

曹操多疑,雖唯才是舉,但是對兵權抓得太牢。曹操在行軍打仗時經常親上戰場,因為不放心將兵權交付外人,很少培養統帥之才。不放權,就需要親力親為,這使的曹操過於被動。所以曹丕繼位之後,在曹魏實行都督制度,給予便宜行事之權。

第五、曹操晚年進取心不足了,在行動上有所懈怠

曹操大破馬超後,曹操感覺天下半數以定,以至於到達了”無事少出“的地步,沒有年輕時候那樣豪氣沖天的鬥志了。在益州張松獻圖時,曹操以貌取人,使得張松懷恨在心,力勸劉璋與曹操為敵,把益州拱手送給了劉備。而在張魯降曹取得漢中之後,劉曄等人力勸兵出漢中,一舉拿下益州,但是曹操卻沒有聽從,錯失良機,而漢中之戰中更是停滯觀望,使得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從此以後,曹操也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


巴陵人說歷史


三國時期是個紛亂的時期,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路英雄紛紛想要奪取權力,於是各自為政,在長時間爭鬥之後,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大勢力。都知道這幾個人是在亂世中打出來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曹操在這幾個人中算是最聰明的,機智狡猾、身經百戰,也是手段最強的那個,那麼曹操為什麼最後卻不能夠統一天下呢?

眾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沒有實現。按理說,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強,再加上司馬懿等謀臣一路輔佐他,統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實曹操未能完成統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個聰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環境讓他逐漸養成了怪異的性格,經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個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話非常經典,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足以體現曹操的殺伐和果斷。曹操曾幹過屠城的事情,讓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這對他日後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雖說曹操是個很堅定的人,但是這樣的性格讓他身邊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慮自己的安危。

曹操沒有培養統帥之才,曹操經常親自上戰場打仗,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養自己的親信,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戰爭是很頻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培養自己的手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導致晚年患有頭痛病。雖說有幾個曹操還能看得上的大將軍,可是他們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淵等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獨霸天下的心思太明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應對的人太多,劉備孫權等人四面夾擊,他需要應對的戰爭實在是太多,兵力後期補給各方面都成為大問題。軍隊在長時間內沒有進步和突破,只能慢慢來,那樣給對方留下了很多的機會。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從一個小小的普通人,經歷諸多事情成為一方霸主,這個過程是艱辛而且漫長的,從小學習很多知識和兵法為他日後的成功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若不是後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統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諸多原因讓曹操不能夠統一天下,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歷史終究是歷史,從前人的經驗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大叔春秋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成是劉備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孫權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個很玄學的答案:命運。

但是還是回到正題,個人總結下了以下幾點:

1、赤壁之戰。

毫無疑問,在赤壁之戰前收拾了呂布,袁紹等諸侯的曹操佔據中原膏腴之地,從人口、經濟、文化、軍事實力等幾個方面都可以說是碾壓性的,特別是在收復荊州之後,在陸軍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添加了水軍的精銳力量,對佔據江東的孫權和打得落荒而逃的劉備都可以說是佔據極大的優勢。

可是就在討伐劉備和孫權結成的聯盟時,沒有用好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力量,再加上北方人對於南方的不適應和對上了水軍天才將領周瑜,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方面都沒有佔優勢,等諸多因素的情況下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大敗。

2、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和孫權的崛起。

儘管《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說了: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兒;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是劉備和孫權在攜手打敗了曹操之後,才算得上一號人物,把天下第一諸侯曹操當做自己的踏腳石,真真正正的走上了逐鹿天下這場大棋局中。

孫權依靠長江天險和曹操劃江而治,劉備入主荊州,藉助荊州的力量得到了天府之國巴蜀。兩者都是天險之稱的險要之地,討伐戰爭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3、一個特殊時期的人才井噴。

三國之中出現的英雄豪傑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就是在這一特殊的王朝末期,導致無數野心家的出現,伴隨著就是無數人才的崛起。綜合來看,曹操,劉備,孫權在進行長久對峙,人才比例並不算過分懸殊,甚至可以說得上旗鼓相當。

不管是內政人才也好,也或者是軍事人才也好,在質量和數量上沒有太大的懸殊,導致了各方的綜合實力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長久的對抗性,這樣就導致了曹操沒有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


楊竹的小文章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為五個部分來回答。

曹操處在四戰之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經常以天子的名義去操縱天下諸侯,縱橫捭闔;儘管挾天子令諸侯,曹操的王霸之路走得還是極其不容易。北邊有袁紹,南邊有袁術、劉表和張繡,西邊有馬騰,東邊有呂布,東南邊有孫策,曹操出在四戰之地。

創業艱辛,郭嘉早逝

加上有“鬼才”之稱的郭嘉,曹操智囊團中的首輔,可惜天不假年,郭嘉英年早逝,但是為曹操服務的11年之間,締造了很多軍事奇蹟。郭嘉在時,曹操集團捷報頻頻;郭嘉去世,征伐的速度大大放緩。

戰略失誤,赤壁大敗

曹操在赤壁大戰大敗而歸時曾當眾發言“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於此”的感言,並且還捶胸頓足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我們常談到此事,會指責曹操不考慮其他謀士的感受,而且陳煜就一再建言,戰船用鐵索串聯後要提防火攻。如果這樣評價曹操,那你就是沒有讀懂他,只有曹操自己才真正理解,赤壁之戰並非敗在戰術,而是敗在戰略上。

三足鼎立,根基穩固

赤壁大敗後,劉備取荊州攻取益州,基本就奠定了天下三分穩固的局面。三方實力都較為均衡,任何一方勢力都不能單獨去滅掉另一方。從東吳魯肅的戰略部署“曹強,孫劉聯盟;劉強,則孫曹聯盟”。

患有頭疾,悔殺華佗

曹操患有頭風病,華佗的醫術太超前,曹操的見識沒能跟上,以為華佗和之前想謀殺自己的吉平一樣,所以將華佗下獄,拷問致死。

後來曹操最愛的小兒子曹衝中毒,醫官們束手無策,世人皆知只有神醫華佗才能醫治。如果曹衝沒有英年早逝,就是不繼承曹操的位子,也會是曹丕的“鬼才郭嘉”。


古今幾多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