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的宝宝是个暴脾气,怎么办?

阿邦育儿


你好,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时候发现别人家的宝宝怎么那么省心而自己家的宝宝总是哭闹,其实都是因为宝宝的身体舒适感引起的,宝宝不会说话,所有的脾气都会通过哭闹来发泄,只有宝宝感觉舒服了,安全了,宝宝自然而然的就会安静,省心,父母要多关心宝宝,细心照料宝宝,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烦恼与快乐并存,加油^0^~!



Yes泽爸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提出来的问题,一个多月的宝宝,应该没有所谓暴脾气,应该是哪里不舒服,所以才表现的比较烦躁,这个时候应该多安慰哄哄,不要让孩子哭的太久,因为这个时候宝宝身体很没有完全发育好,如果脾气暴躁,哭的太久,容易出现疝气,肚子胀气等身体不适,所以当宝宝闹脾气的时候,最好抱起来哄哄喂喂奶,检查一下孩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尽量别让他闹太久。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祝你家宝宝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长!!


小苹果的麻麻小瓶盖


宝宝暴脾气怎么办?如何化解?

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很小的宝宝,在发脾气时,有时也会咬人、掐人甚至打人。

但是需要爸爸妈妈注意的是:在婴儿期,如果家长未能对孩子的这种以打人来发泄情绪的行为进行及时矫正,那么,当这些行为高频率发生时,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攻击行为。

习惯性的攻击行为一旦形成,那爸爸妈妈们就不单单是头疼这么简单了!儿童时期的习惯性攻击行为,到青春期的打架斗殴,甚至上升到成年后的犯罪,都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减少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对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宝宝出现攻击性的行为的原因:

1. 内在生理的驱动

攻击行为是一种内在生理的驱动,有先天遗传和内分泌的原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这种行为在二、三岁会频繁出现在儿童身上,到五、六岁形成第一次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同时,男孩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女孩,男孩不仅爱欺负女孩,而且在男孩中间也高发冲突和“战争”。这与性别是直接有关的。

2. 负面情绪无法及时释放

当儿童找不到发泄愤怒的途径,或遇到挫败产生自卑心理时,通常会把目标转移到第三方身上,以此宣泄不满获得自足,或者是引起众人的关注。这种情况和家长的带养方式密切相关。

3. 自我中心意识

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会让他潜意识把玩具据为己有,不分享而相互争抢;而且儿童过多是以自己为核心,谁都得听他的,他就是权威。

这样一旦有别的小朋友不理他,或者没有按他的意思去游戏,那他就只有用拳头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在同伴中的领导地位。

老虎育儿小课堂:应对“暴龙宝宝”的方法

1. 建立和谐的家庭交往模式。

家长在有意见不统一时,一定要避免激烈的口角和动手。对孩子出现的令人气恼的行为,更不能用拳脚制止。

宝宝往往是通过社会模仿和观察学习才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的!

在家里经常挨揍的孩子,会寻求到外面以打弱小同伴为突破口来模仿大人的打骂,所以和谐的家庭交往模式对孩子影响很大。

2. 引导宝宝正确解决矛盾。

小朋友间发生争执和吵闹是正常的现象,当问题出现时,家长要帮助宝宝学会处理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去和其他小朋友家长,为了宝宝的打闹而争吵,这样争吵的结果只能是吓坏孩子。

引导宝宝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小朋友沟通、分享与交换、分散他们对同一个玩具的注意力、暂时分离他们、换用其他的活动与游戏等。

对于小宝宝,分散注意力是个很好的方法。而大宝宝家长,完全可以告诉他们,手和脚是用来写字、画画、跑步和游戏的,而不是用来伤害其他小朋友的。

3. 对该儿童进行冷处理。

一旦儿童的攻击行为高频率发生,要在保证其他小朋友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对该儿童进行冷处理。比如:不允许他继续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在 5 分钟内,坐在一个固定的“反思椅子”上不许动。

但即便是这样,家长也切记不要用厌烦和拒绝来孤立孩子,批评针对的是孩子做出的事情和行为,但不能是针对孩子的人格。一旦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行为有所改善,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兩只老琥


每个宝宝从呱呱落地都是一张白纸,无论是脾气还是习惯还是性格等都是后天父母培养出来的。

一个多月的宝宝,当身体不适的时候,唯一能表达出来的就是哭闹啊。宝宝哭闹,父母应该多观察宝宝哭闹的频次,缓急等,检查宝宝是否拉臭臭了,还是饿了,还是身体生病了等等。比如说,肠绞痛,中耳炎等这些都是小婴儿比较常见的疾病问题。



梅姐儿童护理小知识


有些孩子生来就是磨你的,因为怀孕的时候你肯定磨过他,比如饮食不节制、情绪管理不善、家庭氛围不和谐等,就导致孩子出生身体不太平衡,就会性格暴躁

首先接受当下的孩子,毕竟自己亲生的,无条件爱孩子,但同时母亲要调整饮食结构,多清淡少肉类,这样奶水就不那么燥热


医门深入


宝宝哭闹可能是因为宝宝不舒服了。婴儿期最多的就是肠绞痛,婴儿肠绞痛是指有些小婴儿会出现突然性大声哭叫,可持续几小时,也可阵发性发作。哭时婴儿面部渐红,口周苍白,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双足发凉,双手紧握,抱哄喂奶都不能缓解,而最终以哭得力竭、排气或排便而停止,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婴儿肠绞痛。 多给宝宝做抚触按摩,可以适当的游泳也是会减轻的。宝宝舒服了是不会哭闹的。


圈圈圈圈圈边


哈,一个多月的宝宝如何判断是暴脾气呢?能具体说说吗?是不是比较急躁呢?

有的宝宝性子急,有的宝宝性子缓,这都是天生的。急性子也好,慢性子也好,都是一个特点,不是什么好坏啊。

急性子的人做事风风火火,拖拉不得。但是作为旁人可能会被催得受不了,赶不上她的速度。

慢性子的人不慌不忙,都火烧眉毛了,她可能还在慢悠悠的接水。

所以,好好爱他吧,不管急性慢性都是好孩子,接纳她。孩子也会以最大的诚意爱我们的。


蹦跶的木子


一个月的宝宝怎么会暴脾气呢?是在给你发送信号哪里不舒服。应该是哪里没有护理好。比如肚子痛、尿了、饿了、屁屁红了疼等等,多注意观察宝宝


汪凌燕1


“孩子总是发脾气,乱打乱踹或是咬人。脾气急起来就砸东西搞破坏”

“一生气就使用冷暴力,用语言攻击他人,常常威逼利诱攻击他人……”

作为家长,你有这样的困惑吗?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那么,是什么让孩子们一点就炸?

【小孩暴脾气,究竟为了啥?】

有时候,孩子们乱打乱踢是因为他们碰上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感到灰心丧气。他们还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不要冲动,也不会用社会认可的方式化解矛盾。

有时候,孩子们则可能是正和某种困难展开角逐——像是压力山大的生活烦恼、情绪调节问题、注意力缺陷问题、孤独症症状、抑或是多动症。

然而,一切情况,哪怕是在孩子已被诊断患还有严重行为障碍的情况下,家长仍能发挥巨大影响力。

孩子没有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我们的“出厂设置”就是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但是这不代表着我们没有做出攻击性行为的能力。而是否表现出攻击性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了。压力、威胁恐吓、机遇及孩子们的种种经历,这些环境条件都对孩子们的攻击性有塑造作用。环境稍稍改善,孩子的行为便能得到改善,孩子的未来也将被改写。

当然,孩子不听话并不意味着就是父母的错。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有些孩子更容易惹事儿。孕期因素和童年压力也有同样的催化作用。童年经受的压力会改写个体基因功能,甚至会对下一代造成影响。婴儿出生时可能会出现某些基因“关闭”(不表达)的现象,这是因为其父母亲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刺激。

孩子们还会受家庭以外的环境力量的影响。同龄人、老师、邻里之间、媒体消息、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环境影响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是和孩子的基因有关的。

【孩子的攻击性是可以改变的】

不管是什么因素促使孩子好斗不听话,没有什么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当父母掌握了知识,得到了训练,他们所施加的影响力就不容小觑了。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当父母经过应对攻击性行为的训练,或者储备了相关知识之后,他们曾经有攻击性的孩子的成长轨迹发生了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父母的介入发挥了作用,因为家长们学到了应对攻击性行为的具体策略,也因为父母学会去改变自己。

与孩子的行为问题作斗争是一件压力山大、令人泄气的事情。你达观的性格、乐观向上的态度、过人的能力以及善意涵养都会消失殆尽。亲子关系会受到毁灭性的重新定义,也会越来越让你觉得自己没能力管教孩子。而这样的想法必定会让你产生一些行为,刺激矛盾产生,接着情况将更糟糕,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愈演愈烈。

如果取而代之,运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思想,你就能在不良行为爆发前进行制止。

因此,无论孩子们仅仅是困境中挣扎,还是正在和更大的难题作斗争,我们都应当打起精神,告诉自己:只要用对方法,就能扭转乾坤。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关于如何应对孩子身上的攻击性,以实践为基础的建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长调整自己,另一部分则是教孩子掌控自己负面冲动。

1、你别对号入座

当孩子没听吩咐行事时,你很容易会觉得受到了轻视。当孩子大发雷霆时,你会觉得这又是冲着你来的。不过就算有这种反应是人的本能,家长们也是“自作多情”了。

首先,孩子们不会像成人那样对情绪和信息进行处理。要是你家孩子年纪尚小,他连自己的很多情绪都理解不了,更别说你的了。就算孩子长大了些,他做出一些不太礼貌的行为,也可能只是一时冲动或是他还不具备处理这些行为的能力,并不能说明他心存恶意。

其次,研究表明我们的厌世情绪——觉得社会各处都存在着敌意(事实并非如此)——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凡事都往坏处想的人们容易激起他人做出消极行为。比如那些觉得孩子心怀敌意的家长最终反而会制造麻烦,而这些麻烦恰恰是他们想要解决的。

研究显示,觉得自己尚在学步的孩子发脾气有针对性的母亲,在三年半后更有可能“收获”行为存在攻击性问题的孩子。就算研究人员对早已存在的儿童困难和与敌意归因共存的消极的养儿育女行为进行了变量控制,提及的关系仍旧十分显著。提醒自己不要对号入座不仅仅有益于你的个人情绪,还有益于亲子关系及孩子的长期发展。

2、不要“好高骛远”

小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而且容易分心。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处理口头指示。他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在给定时间里能记住的事情的绝对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学习新信息、适应规则或是步骤的改变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长得多。幼儿和大龄儿童相比,需要更多练习;而大龄儿童和成人相比则需要更多练习。

因此,当我们“发号施令”时,不应当指望小孩子能响应得又快又好。他们速度要慢一些,而且不会很容易地就从一件事转到下一件事。他们需要我们给予简单明了的指示,还需要多余的时间“打开装置”,反应一下。

大龄儿童虽然能够更快速地处理比较复杂的任务,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工作记忆容量、克制冲动的能力及任务转换技巧仍处在发展阶段。耐心平静地给予提示,适应孩子的步伐和能力,这样的话,你提出的任务,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模样了。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感受到配合带来的嘉奖,而这对他们的长期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经历和体验。虽然投入的时间多了,但是物有所值。

3、善意友好需要时间

整个童年时期,孩子都在进行情感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读懂他人的心思。依赖他人、缺乏经验、脆弱的小孩子更易受到威胁,因此更易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中心。大龄儿童也是如此,如果他们觉得世界是充满敌意、无公平正义可言的,他们也会和幼儿一样保护自己。

而且有些孩子从生理上讲,处于劣势。他们有“察言观色”的能力,但他们的大脑却未因此给予他们同等的奖励。因此,孩子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极低。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所以,有时你家孩子的行为可能看起来自私自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根深蒂固、无法改正的。其实,孩子们早在婴儿时期就展现出了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那个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善意友好的一面。当他们无法向他人表示关心时,往往是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他们需要机会去学习。发展安全牢靠的亲子关系;进行情感倾诉,谈论分析他人的情绪信号;观察学习正面楷模;在嘉奖自我控制和合作精神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

4、把精力放在维持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上

研究人员发现很多家庭都掉入了一个共同陷阱里:

孩子频频表现不好时,家长就容易把精力放在所有这些日常的冲突和矛盾上。他们觉得对于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要进行批评或是惩罚,结果把亲子关系搞得乌烟瘴气。

这个结果比较可怕,同时也适得其反。研究表明,当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比如不因为孩子做了错事而恐吓或是惩罚他们,而给予孩子正面反馈时,他们更容易学到理想的社交技能。而且,大量的批评和惩罚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以消极负面的方式管教孩子会导致恶性循环——孩子表现不好,家长给予惩罚,然后孩子予以回击,接着家长加大惩罚力度,然后孩子就更不听话。

你要如何淡定自若呢?这并不容易,要是你家孩子一直困在“叛逆模式”里,做到这一点就更不容易了。这时候,你需要重新制定优先级。维持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远比“指出”所有问题要来得重要得多,有时候你需要有选择地“战斗”,先解决那些最不能容忍的问题。

5、不要牺牲自己的心理健康

管教孩子压力山大,而压力会损害身体。过多的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会令我们“神志不清”,还会破坏亲子关系。而且压力会传染——就连小婴儿也会注意到我们的消极情绪。当父母过度紧张时,只会火上浇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因此,解决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迫在眉睫,不能三思而行,这是这场危机里的核心问题。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建议,他们都受过专门训练,知道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噢特慢的妈妈


可能宝宝对于肚子饿,尿布湿了,身体不适等比较敏感,有点着急,因为不会说话,就只能哭了,所以如果是孩子饿了,尽量不要让TA等太久,一边喂奶,一边和TA温柔的说话。然后如果是纯母乳喂养,乳母的饮食要清淡,十字科食物少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