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吴世林 / 文


我一定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把地球上最后一群年轻健康的中华白海豚保护下来。钦州湾、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一定要取得双赢。这就是我最终的目标。

——潘文石


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2. 教授担忧

“我欣慰海豚有这么一个家园,但欣慰之余,又有些许担忧,左右都是大工业,海洋都已中度污染了。而海水,不同于陆地,在陆上,你划条线,或建堵墙,可能相互之间就能相安无事。而海水是流动的,一条三墩路,一个沙督岛,能拦挡得了多少污染呢?如果有个意想不到的生态事件发生,我们怎么办?这个世外桃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这是潘教授接受笔者的采访,在介绍了三娘湾白海豚自然庇护所后说的一番话,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2011年5月的一个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面对面”专访《潘文石:守望家园》。专访里讲述的是潘教授研究和保护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动人故事。20多年间,潘教授坚持行走于荒郊野外,行走在生态危机的最前线,守望人类和万物众生的家园,从中年教授变成了老年教授,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这个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专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潘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一定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把地球上最后一群年轻健康的中华白海豚保护下来。钦州湾、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一定要取得双赢。这就是我最终的目标。”作为一个一直关注着中华白海豚的钦州文化人,那天晚上,老教授说这番话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挥也挥不去。看着他紧握的双拳,看着他倔强的眼神,我分明感受到,这位站在三娘湾宽阔的沙滩上久久地凝望着蔚蓝的海面上海豚欢跃的老人,虽然神情略带忧虑,但他的目光是如此的坚定,情感是如此的真挚。他要把一个美丽的生生不息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他愿意为保护它们而奋斗不息。

教授的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下面的数据足以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2015年提供的信息显示,广西沿海的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仍然存在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口,每年约有3000多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海。三市的污水处理厂基本没有除磷工艺,出水中磷浓度普遍超标,广西近岸海域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的负责人也承认,围填海等涉海项目降低了海洋水体的自净能力;海洋运输和石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海洋溢油等海洋环境损害风险;沿海三市煤电项目排出的温排水,对海洋生态造成了影响;鱼类资源衰退明显。

因此,作为一名科学家,潘文石不断呼吁,要保护白海豚,就要先保护好海豚所赖以生存的这片海域。


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3. 保护策略

“人类不能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而应该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自然保护事业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所以,要整合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宗教的、伦理道德的、美学的等社会一切力量,真诚合作,才能把伟大的理想去付诸实施。”这是潘文石常说的话。

那么,具体到三娘湾的海豚,又该如何去保护呢?

潘文石教授坚定地说:“钦州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一定要取得双赢!”

他说:“如果因为工业的发展,把环境全给污染了,沿海的渔民怎么生活?其实,它不仅仅是沿海渔民的问题,也是涉及咱们钦州所有的百姓,还涉及子孙后代有没有一个干净的地方,能不能有安全的环境等问题。一个社会,如果不发展经济,这个社会也不完善。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很艰难、很贫苦、没有发展的早期社会里。钦州作为东盟的桥头堡,发展是整个国家的要求,也是钦州自身所需要的。而钦州的百姓要过上好的生活,更是需要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地方,土地有限,环境要保护,经济要发展,怎么办?我们唯有想办法取得双赢。所以,在某个会议上,我就说到了三墩沙。三墩沙是陆地的山脉向海里延伸所形成的三个沙堆,其实底下都是岩石。以前叫三墩沙,现在都给三墩公路盖在底下了。它是钦州港跟三娘湾的一个天然的界线。当时那儿正在建设三墩路。张晓钦是一个很能干的领导,他跟我说,建三墩路行不行?我说行啊,三墩路就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嘛,工业发展在西边,而自然保护留在东边。东边三娘湾这一片海域,不能再给它毁掉了。这样,双赢就可以看得见。”


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研究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10年来,潘教授对白海豚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保护工作去展开。他高屋建瓴,一开始就把科研课题定调为“现代化工业化浪潮下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之路的研究”,他要从“海洋、海豚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入手,去研究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策略,从而去寻找中华白海豚的最佳的保护方法。

对于一个在野外开展30多年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说,问题的设计早已轻车熟路,难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但是,潘教授依然以他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过人的智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老教授说:“30多年来,我领导北京大学的科研小组,通过集中研究三种中国独有濒危动物的求生策略,并根据它们所在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类社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保护它们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使它们得以逐渐走出困境,逐步恢复正常的生存状态。”

对每一种动物的保护,老教授都为它们量身定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例如,研究大熊猫时,他提出了“只有保住秦岭的森林,才能保住秦岭的大熊猫。”又如,研究白头叶猴时,他又做出了“先让老百姓过上温饱的生活,白头叶猴种群才会有希望”的策略。

有了这两个成功案例,说到三娘湾海豚的保护策略时,潘教授充满信心地说:“力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取得双赢!”


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在历史上,中华白海豚曾一度主宰着中国东南部沿海的大片浅海海域,但是,仅仅在最近的30多年间,它们就被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综观已经发表的关于这个物种的生物学信息,目前生活在广西钦州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是最后一个健康的、有希望的地理种群,同时它们也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

潘教授研究认为,对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赖以为生的三娘湾浅海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科学家—企业”的真诚合作。明智的伦理抉择可以统一认识,首先考虑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应该或不应该做。一个在可持续文明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钦州应当满足三方面的需求:有经济增长的社会才是完善的社会;有渔业生产的渔村生活才会是幸福的生活;还有能够激发人们智慧和灵感的中华白海豚自由地巡游在蔚蓝的海面上,北部湾才能成为一个安全的海湾。


豚跃三娘湾(7):教授的担忧和保护策略是什么?

他说:有三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着这个中华白海豚种群及其所代表的生物多样性的命运。首先,大风江及三娘湾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就是此海区中华白海豚的健康。其次,北部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就是此海区中华白海豚的压力。不能因为这群海豚,就不要在这个地方发展工业,因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仍然是需要的。欧洲和北美已经有200年的工业发展史,整个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保障。可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要过上像样的生活。自然保护要取得胜利,经济发展要取得双赢。做好了,钦州的经验,会是一个典范。

保护策略定下了,保护行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下期预告:下期将向您展示一个科学家与政府成功合作的经典故事。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