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籍烈士葉剛長眠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靜待親人

2020年3月,清明節來臨前夕,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與頭條尋人聯合開展“為烈士尋親”公益活動,用科技的手段,助力長眠於黔山秀水的英烈魂歸故里。

烽火歲月,無數貴州兒女長眠他鄉,也有無數外省英烈將生命留在貴州這片土地。據統計,目前貴州全省共有烈士紀念設施110餘處,其中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5處,省級12處,安葬烈士超過12000名。由於烈士信息不全、犧牲年代久遠、行政區域調整等多方面的因素,許多烈士親屬至今不知親人安葬於何處。

“烈士是一個民族的脊樑和靈魂。”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貴州將積極拓展渠道,藉助互聯網和社會的力量,努力為犧牲並長眠在貴州土地上的烈士尋找親人,整理完善烈士資料,挖掘整理烈士們的光榮事蹟,將紅色精神、革命傳統傳承下去。

經過整理核實,貴州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內尚未聯繫上親屬的16名烈士,將由今日頭條公益尋人幫助發佈並尋找親人。頭條尋人“尋找烈士後人”公益項目將利用地理位置精準彈窗技術,陸續把這些烈士的信息彈窗到烈士的家鄉。


本次要為以下這位烈士尋找親人:


烈士姓名:葉剛

生卒日期:1907-1936

烈士籍貫:四川省敘永縣(隸屬於瀘州市)

部隊職務:大定縣抗日救國團團長

入伍時間:1936年1月

烈士生平:葉剛烈士,原名葉芝軒。1936年1月葉剛在修文參加紅軍。2月12日成立大定縣抗日救國團,葉剛任團長。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往畢節。18日抗日救國團奉命隨紅五軍撤出大定。此時,葉剛遭反動勢力殺害丟入煤洞。解放後,大方縣人民政府將遺骨取出,安葬於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


貴州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省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中國工農紅軍曾先後五次進入貴州,足跡遍及全省六十餘個縣、市、州的山山水水。1935年1月,紅軍長征經過貴州召開的遵義會議成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轉折。

抗戰時期,貴州成為支持全國抗日的大後方,大量機關、工廠、學校內遷,也對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解放貴陽,貴州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四渡赤水、攻克婁山關、強渡烏江……紅軍在貴州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創建的光輝業績,給人們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遺址、遺蹟。與這些革命遺址、遺蹟伴隨的是,有眾多英烈犧牲在貴州這片土地上。

“尋找烈士親人,既是為了完善烈士信息,也是為了傳承紅色基因,在全社會範圍內營造緬懷英烈、尊重英烈、學習英烈的氛圍。”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頭條尋人“尋找烈士後人”相關負責人說,頭條尋人將努力用自己的技術和力量,在英烈親屬和烈士陵園之間搭建起便捷的信息橋樑,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貴州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始建於1956年,位於大方縣城南郊,佔地面積1.5平方公里。近年來,烈士陵園對烈士墓和陳列室進行了修繕,新建烈士紀念碑1座、兩座烈士亭,鋪設悼念廣場花崗石地磚2000平方米;2008年至2009年,新建烈士長亭兩座,烈士陵園大門1座;2009年至2010年,完成對望湖樓的維修和加層。至此,大海壩烈士陵園環境得到徹底美化,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四川瀘州籍烈士葉剛長眠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靜待親人

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

鬱郁青松掩忠骨,烈烈英魂訴長風。在青山環抱、綠水映照的烈士陵園內,安葬著無名紅軍烈士23名(其中3名解放軍),病故紅軍11名,解放軍烈士70名(其中無名烈士12名)。經過整理核實,大海壩烈士陵園內尚有16名烈士無親人祭掃,頭條尋人“尋找烈士後人”公益項目將藉助地理位置精準彈窗技術,將這些烈士的信息陸續彈窗到他們的家鄉去,以幫助尋找烈士的家鄉親人。如有烈士親人的相關線索,歡迎與頭條尋人取得聯繫。




緬懷先烈功績,告慰先烈英靈,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頭條尋人發起“尋找烈士後人”項目,與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合作,共同為烈士尋找親人。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體接力尋找烈士後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頭條尋人誠邀全國各地媒體一起參與到“尋找烈士後人媒體志願服務團 ”中來。

如有烈士後人相關線索,或希望共同參與尋找烈士後人的媒體,歡迎聯繫頭條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

四川瀘州籍烈士葉剛長眠大方縣大海壩烈士陵園,靜待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