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呼和浩特市

回民區:1950年設歸綏市回民自治區,1955年改現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回民聚居,故名

新城區:1953年由歸綏市第一區更名新城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舊時稱綏遠城,清代在呼和浩特舊城東北5裡處新建一座駐防城,故名

玉泉區:1954年6月由第三區改現名,因區內玉泉井得名,據《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初名御泉,相傳清康熙帝西征噶爾丹凱旋經此炎熱乾渴,其坐騎奮蹄刨坑而清泉噴湧,因稱御泉,後改玉泉,

賽罕區:2000年由呼和浩特市郊區改現名, 蒙古語為美麗富饒的意思

土默特左旗:1969年由土默特旗東部析置,因與地處西部的土默特右旗相對稱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土默特部得名,土默是萬的意思,特是萬的複數詞

托克托縣:1912年由托克托廳改設,縣沿廳名, 廳以城(脫脫城、托克托城)為名,城因人名,君系蒙古語Togtoh之異譯,意為保住、固定、傳宗接代

和林格爾縣:1912年由和林格爾廳改設,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清康熙時在此設驛站名二十家子,蒙古語HorinGer譯作和林格爾,意為二十間房子,故名

武川縣:1912年由武川廳改設,沿古武川鎮得名,因地處大灘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武川水為名

清水河縣:1912年由清水河直隸廳改設,據《中國地名辭源》:縣沿廳名,廳以清水河得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包頭市

昆都侖區:1956年設昆都侖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昆都侖河(石門水、昆獨侖河)由北向南流經本區得名,蒙古語意為橫流河

東河區:1956年設東河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東河(博託河)流經區內得名

青山區:1956年11月設青山區,因坐落於大青山(青山)腳下得名,蒙古語稱漠哈喇(達蘭喀喇)意為眾多的黑山頭;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古代此山“草木茂盛,多禽獸”,故名;另據《綏秉》:由於華北各地將黑青通用,再加原來山上松柏成林,遠遠望去,嵐光翠靄,青蔥如畫,故名

石柺區:1951年設石柺溝礦區,因政府駐石柺鎮得名,鎮因石柺山得名;另說以地貎特徵得名;又說系蒙古語什桂圖(喜桂圖)的音譯,意為有森林的地方,因原有森林得名

九原區:1999年由包頭市郊區改現名, 因秦時於此地置有九原縣,為九原郡郡治,故名

白雲鄂博礦區:1957年8月由白雲鄂博鎮改設,因白雲鄂博峰得名,系蒙古語白雲格都、白雲博格都音轉,白雲即巴彥的諧音,鄂博即敖包、堆子,意為富饒的敖包、美麗富饒、宏偉莊嚴的寶山

土默特右旗:1969年由土默特旗西部地區析置,因與地處東部的土默特左旗相對稱得名;又說以土默特部為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土默特部得名,土默是萬的意思,特是萬的複數詞,蒙古語稱西為右

固陽縣:1919年析五原縣、武川縣設固陽設治局,1926年設縣,由漢代五原郡所轄稒陽縣和稒陽塞的舊名轉化而來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據《中國地名辭源》:1952年由達爾罕旗、茂明安旗合併設置,故名;達爾罕旗原名喀爾喀右翼旗,意為有勳勞免差役;另一說達爾罕來自外蒙古喀爾喀部,茂明安旗以茂明安部(毛明安)命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烏海市

海勃灣區:1979年設區,因地勢稍低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海勃灣系蒙古語、藏語合音名詞,海勃系藏語海若布的轉音,意為雄獅子,灣系蒙古語陶亥的意譯,合起來意即雄獅之灣

海南區:1976年設拉僧廟辦事處,源於境內清代寺廟滿巴拉僧廟,簡稱拉僧廟;1979年始設區,因在海勃灣區之南,故名

烏達區:1958年設烏達鎮,1961年改烏達市,1979年始設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烏達系蒙古語譯音,意為柳樹,因長有柳樹得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赤峰市

紅山區:1983由縣級赤峰市改設,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區東北一棕紅色的山峰得名

元寶山區:1983年設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境內元寶山得名

松山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始設赤峰縣,1983年赤峰縣析置赤峰市郊區,1993年改現名,因松山公園得名

阿魯科爾沁旗:後金天聰八年(1634)設阿魯科爾沁左右翼二旗,崇德元年(1636)合為阿魯科爾沁旗,以阿魯科爾沁部為名,意為北部帶弓箭的人;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阿魯意為山陰,因該部曾駐牧杭愛山之北故名

巴林左旗:清順治五年(1648)置巴林左翼旗(簡稱巴林左旗),以巴林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軍寨;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巴林意為陣地,蒙古語稱東為左

巴林右旗:清順治五年(1648)置巴林右翼旗(後簡稱巴林右旗),以巴林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軍寨;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巴林意為陣地,蒙古語稱西為右

林西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始設林西縣,因在巴林草原之西得名,另說因處巴林右旗以西得名;又說在巴林右旗與林西縣交界處的珠爾沁有一片森林,因治所在森林之西,故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克什克騰旗:清順治九年(1652)設克什克騰旗,系蒙古族部落名稱,蒙古語意為番軍、親軍、禁衛軍之意;另據《蒙古遊牧記》:克什克騰,華言半個也,山甚陡峻,遠望如坡,故名

翁牛特旗:清崇德元年(1636)設翁牛特左翼旗,1937年3月西部設烏丹縣,東部設翁牛特左旗,後更名翁敖聯合旗,1949年3月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蒙古舊部翁牛特部(翁裡郭特、往流、罔留)得名,翁牛特蒙古語意為諸王,翁牛特部則意為諸王所在之部

喀喇沁旗:1949年以喀喇沁右翼旗改現名,以蒙古部落喀喇沁部得名,意為保衛或看守;另說喀喇沁意為釀奶酒者,據《蒙古源流》:喀喇沁(Haraqin)元代為喀喇沁部,在上都庫爾圖巴爾哈孫(四郎城)飼養喀喇格沁古(Haragqi Guu)預備諸汗之酸馬奶而得此名,意為黑騍馬

寧城縣:1931年3月平泉縣、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析置大寧設治局,治小城子,因元代在此設大寧路,明代在此設大寧衛得名,後因與山西省大寧縣重名,取大寧的寧字和駐地小城子的城字改現名,1933年10月設縣

敖漢旗:清崇德元年(1636)設敖漢旗,俗稱札薩克王旗;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敖漢部得名,敖漢蒙古語意為老大;因首領岱青杜楞(禿文都剌兒)是成吉思汗十八世孫貝瑪土謝圖的長子,故以長子、老大之意命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通遼市

科爾沁區:1999年由縣級通遼市改設,又作火兒慎、好兒趁、廓兒沁,據《關東文化大辭典》:蒙語意為著名射手,另說科爾沁原於鮮卑語,意為帶弓箭的侍衛;或位區因科爾沁草原得名

霍林郭勒市:1985年由霍林河辦事處改設,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霍林河得名,郭勒蒙古語意為河,霍林系蒙古語譯音,意為茶飯飲食;相傳有一王爺狩獵飢渴睏乏,喝了河水便精神煥發,故名

科爾沁左翼中旗:清崇德元年(1636)設科爾沁左翼中旗,簡稱科左後旗,以位於科爾沁部中心的左後方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此為蒙古科爾沁部地得名,科爾沁為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帶弓箭的侍衛、帶弓箭的人,蒙古語稱東為左

科爾沁左翼後旗:清順治七年(1650)設科爾沁左翼後旗,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此為蒙古科爾沁部地得名,蒙古語稱東為左

開魯縣: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設開魯縣,因開發三魯地區(東扎魯特、西扎魯特、阿魯科爾沁)得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取開發三魯之意

庫倫旗:清初設錫埒圖庫倫旗,民國與奈曼旗合置綏東縣,1933年更名小庫倫旗,1949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旗名由蒙語音譯得,意為圈子;另說蒙古語意為家園或領域,以札薩克大喇嘛廟得名

奈曼旗:後金崇德元年 (1636) 設奈曼旗,據《中國地名辭源》:旗以奈曼部而名,蒙古語意為八個,指蒙古古代乃蠻部族由八個氏族組成,故名

扎魯特旗: 清順治五年(1648)設扎魯特左翼、右翼二旗,1934年合為扎魯特旗,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扎魯特部為名,蒙古語意為僕人,原為兀良哈蒙古部的一支,是成吉思汗家族僕人,故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鄂爾多斯市

康巴什區:2016年6月由東勝區南境析置康巴什區,系蒙古語譯音,也譯作哈巴格西,意為老師

東勝區: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東勝理事通判廳,1912年改縣,1983年改縣級市,2001年設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東勝之名從隋置勝州而來,據《元和志》: 割雲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縣置勝州,立嘉名也

準格爾旗:清順治六年(1649)設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俗稱準格爾旗因名,據《綏遠通志稿》:蒙語左翼曰郡格爾,今多譯為準格爾;另說以清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準格爾部得名,蒙古語意為左臂、左翼;又說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時,把從新疆帶來準格爾部落人安置於此得名

達拉特旗:清順治六年(1649)設鄂爾多斯左翼後旗,俗稱達拉特旗,因達拉特部落得名, 蒙古語達拉意為七十,特表示複數,意為七十之部;又說意為肩胛骨之部,因該部有祭祀胛骨的習俗;另據《中國地名辭源》:是蒙古語塔拉都的演變,意為平原,以地貌形態得名

鄂托克前旗:清順治六年(1649)始設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俗稱鄂托克旗,1980年由鄂托克旗析置,因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以地處鄂托克旗前部得名

鄂托克旗:清順治六年(1649)設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俗稱鄂托克旗,蒙古語意為營盤,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明代的社會經濟單位鄂托克(千戶)為名;明代為鄂托克(千戶)遊牧地,故名

杭錦旗:清順治六年(1649)始設鄂爾多斯右翼後旗,1950年改現名,以部落為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系突厥語康裡(杭裡)演,意為車子,原是突厥族內部一個勢力集團的名稱,後為部落名

烏審旗:清順治六年(1649)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旗,通稱烏審旗,因蒙古族部落為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由蒙古語烏格西(捕捉禽獸的網套)一詞而來,意為用網套的人;一說為烏孫後裔形成的部落

伊金霍洛旗

:清順治六年(1649)設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乾隆元年(1736)烏審旗析置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稱扎薩克旗,1958年合為扎薩克郡王旗,簡稱扎郡旗,後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是成吉思汗陵寢所在地,故名,蒙古語意為君主的陵園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呼倫貝爾市

海拉爾區

:2001年由縣級海拉爾市改設;因地處海拉爾河(海勒河、海剌爾河、哈拉爾河)南岸得名,蒙古語和鄂溫克語均為野韭菜之意,據 《中國地名辭源》:因此地生長野韭菜得名

扎賚諾爾區:2013年3月設區,系蒙古語達賚諾爾的音變,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扎賚諾爾蒙古語意為海一樣大的湖泊,以其南有達賚湖(呼倫湖)得名

滿洲里市:1934年設滿洲里市,市名源於火車站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修東清鐵路建火車站定名滿洲里;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以滿洲民族故里得名;原稱霍勒津布拉格,蒙古語意旺盛的泉水,俄語為滿洲里亞,音譯成滿洲里

牙克石市:1950年析索倫旗東北、布特哈旗西部始設喜桂圖旗,治於牙克石,1983年設市;滿語意為扎敦河被沖塌的河岸,一說為要塞或城堡

扎蘭屯市:1933年5月布特哈左翼、右翼兩旗合為布特哈旗,1983年設市,扎蘭(甲喇)為蒙古語,是管理小屯落的官職名,又說系滿語,意為參領,據《中國地名辭源》:扎蘭屯是滿漢混合語,因清時此地有人在這個衙門裡當副官,故名

額爾古納市:1933年設額爾古納右翼旗,1966年改額爾古納右旗,1994年設市,以額爾古納河(鄂爾姑納河、也裡古納河)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蒙古語音譯意為寬,因河床寬闊得名;另說蒙古語意為肘,河流彎曲如肘形,故名;或謂蒙古語意為用手舉起,因河道形似手提物得名

根河市:1933年始設額爾古納左翼旗,1994年設市,因根河得名,蒙古語意為清澈透明,另說蒙古語稱滾郭勒,意為深河,因河水較深得名;據民國 《黑龍江志稿》: 根河,根為蒙古語脖頸也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阿榮旗:1933年設阿榮旗,因境內阿倫河得名,阿倫與阿榮系達斡爾語同詞異譯,意為乾淨、清潔,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此河水潔淨,故名

鄂倫春自治旗:1951年10月設鄂倫春旗,1952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鄂倫春族得名,當地以鄂倫春人為最多;系鄂倫春語,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馴鹿的人們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15年設布西設治局,1933年置莫力達瓦旗,1946年改為布西旗,同年複名,1958年8月改現名,蒙古語意為馬嶺,因境內莫力達瓦山得名;另說達斡爾語意為馬嶺、馬越不過的高山;又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地處大興安嶺東南麓,境內以山地為主得名

鄂溫克族自治旗:1958年8月索倫旗析置鄂溫克族自治旗,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民族名而得名,鄂溫克語意為住在山林中的人、住在大山的人們

陳巴爾虎旗:1919年設陳巴爾虎旗,據《中國地名辭源》:以陳巴爾虎部而得名;由於巴爾虎蒙古人遷至呼倫貝爾的時間不同,故稱先來為陳巴爾虎,後來者為新巴爾虎

新巴爾虎左旗:清雍正十二年(1734)設新巴爾虎左翼四旗,1933年合為新巴爾虎左翼旗,1959年改現名;以新巴爾虎部得名,由於巴爾虎蒙古人遷至呼倫貝爾的時間不同,故稱先來為陳巴爾虎,後來者為新巴爾虎

新巴爾虎右旗:雍正十二年(1734)設新巴爾虎右翼四旗,1933年新巴爾虎右翼四旗合為新巴爾虎右翼旗,1959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新巴爾虎部得名,由於巴爾虎蒙古人遷呼倫貝爾的時間不同,故稱先來為陳巴爾虎,後來者為新巴爾虎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巴彥淖爾市

臨河區:西漢始設臨河縣,1925年由五原縣析置臨河設治局,1929年設縣,1984 年設縣級臨河市,2003設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南臨黃河而得名

五原縣:1912年由五原廳改設,因漢代五原郡得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五原郡因地有原五所,即龍游原、乞地千原、青領原、可嵐貞原、橫槽原得名

磴口縣:1929年析平羅縣置,因黃河渡口驛站得名,另因磴口鎮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當黃河之口,地有石階得名

烏拉特前旗:清順治五年(1648)設烏拉特前旗,又稱西公旗,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烏拉特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因元宮廷工匠得名

烏拉特中旗:清順治五年(1648)始設烏拉特中旗,又稱中公旗,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烏拉特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因元宮廷工匠得名

烏拉特後旗:清順治五年(1648)設烏拉特後旗(東公旗),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烏拉特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因元宮廷工匠得名;1952年設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70年析置潮格溫都爾旗,1982年複名

杭錦後旗:1942年臨河縣析置米倉縣,1953年改現名,因在伊克昭盟杭錦北故名;另說因蒙古族部落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在杭錦旗之後而得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烏蘭察布市

集寧區:1951年因與河北省平泉縣同名而改集寧縣,1956年設市,2003年設區;以集寧海子(即寧海子、圪兒海)得名;另說因以其地為金代集寧縣、元代集寧路得名;又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在集寧路故城遺址發現《集寧文宣王廟學碑》上有集寧二字,遂用古名

豐鎮市:清雍正十二年(1734)設豐川衛、鎮寧所;乾隆十五年(1750)併為豐鎮廳,以首字為名;1912年廳豐鎮縣,1990年再次設市;據《中國地名辭源》:市沿縣名,縣襲廳名

卓資縣:1945年12月由涼城、豐鎮、集寧、陶林四縣析置龍勝縣,因解放卓資山戰役為賀龍指揮得名;1952年因與廣西龍勝縣同名改現名,縣以山名,因鎮東有桌子山,頂平似桌子,後雅化為卓資山,意為卓有資產

化德縣:曾名新名縣,1950年改今名,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名沿化德設治局之名,取義敦化德操、“以德化民,德政化民”之意

商都縣:1918年設商都縣,以商都河(上都河)得名,滿語意為水漩,因不凍河流水湍急,迴旋成紋得名;據《薊門考》:灤河夷名商都,《李實奉使錄》:土人以河水清綠急流,呼曰商都,另有人認為商都系由元上都音轉而來

興和縣:元皇慶元年(1312年)以隆興路改名興和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置興和廳,《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以元代興和路為名

涼城縣:1912年由寧遠廳改寧遠縣,1914年改現名,以北魏涼城郡(梁城郡)取名;據《水經·河水注》: 鹽池(岱海) 池北七里即涼城郡治,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郡取名焉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察哈爾右翼前旗:1954年設察哈爾右翼前旗,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察哈爾系蒙古族部落名,系蒙古語扎黑日格的諧音,意為號令,因察哈爾部是成吉思汗系蒙古林丹汗所統轄,故名;另說察哈爾蒙古意為邊,因該部明嘉靖年間徙牧遼東邊外,故名;又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察哈爾意為接近長城

察哈爾右翼中旗:1912年陶林廳改縣,1954年陶林縣劃入鑲紅鑲藍聯合旗,並更名察哈爾右翼中旗;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察哈爾部得名,系蒙古語扎黑日格的諧音,意為號令,因察哈爾部是成吉思汗系蒙古林丹汗所統轄,故名;另說察哈爾蒙古意為邊,因該部明嘉靖年間徙牧遼東邊外,故名;又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察哈爾意為接近長城

察哈爾右翼後旗:1954年設察哈爾右翼後旗,以察哈爾部得名,系蒙古語扎黑日格的諧音,意為號令,因察哈爾部是成吉思汗系蒙古林丹汗所統轄,故名;另說察哈爾蒙古意為邊,因該部明嘉靖年間徙牧遼東邊外,故名;又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察哈爾意為接近長城

四子王旗:清崇德元年(1636)設四子部落旗,1950年改現名, 據《清史稿·地理志》:明為阿祿喀爾喀所據,分與四子,號四子部,四子王旗因此得名;另據《蒙古遊牧記》:元太祖牙哈布圖哈薩爾十世孫諾延泰有四子,分牧而處,故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興安盟

烏蘭浩特市:清康熙三十年(1691)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鄂其爾在此建家廟,稱王爺廟,1947年設烏蘭浩特市,後撤銷,1980年復置;據《中國地名辭源》:浩特系蒙古語音譯,意為紅色城市,表示革命之意

阿爾山市:1956年阿爾山林礦局改鎮,1958年改公社,1981年復置阿爾山鎮,1996年設市;蒙古語意為神水、聖水

科爾沁右翼前旗:清崇德元年(1636)設科爾沁右翼前旗,俗稱扎薩克圖旗,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此為蒙古科爾沁部地而得名,蒙古語稱西為右

科爾沁右翼中旗:清崇德元年(1636)設科爾沁右翼中旗,又稱圖什業圖王旗、土謝圖王旗,,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此為蒙古科爾沁部地而得名,蒙古語稱西為右

扎賚特旗:清順治五年(1648)設扎賚特旗,因扎賚特部得名,據《滿洲地名考》: 扎賚為窪地之意

突泉縣:清宣統元年(1909)析科爾沁右翼中旗設醴泉縣因此地博圖和賽拉格泉水甘甜得名;1914年因與陝西省醴泉縣重名而改現名,以境內馬突泉得名;另據《滿洲地名考》:縣城南三里,一處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縣以泉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錫林郭勒盟

錫林浩特市:康熙四年(1665)設阿巴哈納爾左翼旗(貝子旗),六年設阿巴哈納爾右翼旗;1949年合為中部聯合旗,1952年併入西部聯合旗(阿巴嘎旗);1963年復設阿巴哈納爾旗,1983年設市;蒙古語意為草原之城或山城;另說意為高原城市,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地處內蒙古高原上,故名

二連浩特市:1966年設市,系蒙古語音譯,二連繫額仁之音轉,意為斑斕、幻景、有花紋的;浩特意為城,以市區附近的額仁淖爾鹽湖命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當地景觀獨特得名

阿巴嘎旗:1956年由阿巴嘎右翼旗、阿巴嘎左翼旗合設,以阿巴嘎部得名,系蒙古語叔叔之意,明代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弟別勒古臺第十八世孫塔爾尼庫率其阿巴嘎部遷徙至此,故名

蘇尼特左旗:清崇德七年(1642)設蘇尼特左翼旗,1946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蘇尼特部為名;蒙古語意為夜,因部落從外蒙古腹地日行夜宿遷徙來此得名;另說為雪尼惕轉譯,傳部落將領格魯根巴特爾為成吉思汗夜暮衛哨立過功勞故名,蒙語稱東為左

蘇尼特右旗:清崇德六年(1641)設蘇尼特右翼旗,1948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蘇尼特部為名,蒙語稱西為右

東烏珠穆沁旗:清初設烏珠穆沁左翼旗,1949年與西烏珠穆沁旗、浩濟特左翼旗合置東部聯合旗;1956年改東烏珠穆沁旗,因與烏珠穆沁旗相對稱得名,烏珠穆沁系蒙古舊部名,意為葡萄山人,因原在阿爾泰山脈葡萄山一帶駐牧,故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西烏珠穆沁旗:清初設烏珠穆沁右翼旗,亦稱西烏珠穆沁旗,1949年與東烏珠穆沁旗、浩濟特左翼旗合併置東部聯合旗;1956年析出原西烏珠穆沁旗、浩濟特左翼旗合設西烏珠穆沁旗,據《中國地名辭源》:因烏珠穆沁部得名;另說以遊牧地處烏珠穆沁部西部,故名

太僕寺旗:清朝設太僕寺左旗、太僕寺右旗,1956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清代主管牧馬的太僕寺為名

鑲黃旗:1949年以察哈爾左翼鑲黃旗改名,另說1960年由商都鑲黃旗改設;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清代八旗中的鑲黃旗為名;鑲黃旗是清朝蒙古八旗兵旗名之一,以鑲紅邊黃旗幟的顏色命名

正鑲白旗:1949年由察哈爾左翼正白旗和鑲白旗合為正白鑲白聯合旗,1956年改現名,由正白旗和鑲白旗合併設旗,故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旗名源於清代編旗,正鑲白旗系清朝時蒙古八旗兵旗名之一

正藍旗:清朝設正藍旗,1936年析西部置明安旗,析南部置太僕寺右翼旗。1949年合為明太聯合旗,1956年復置正藍旗;正藍旗系清朝蒙古八旗兵旗名之一,因旗幟顏色純藍色而得名

多倫縣:清雍正十年(1732)設多倫諾爾理事廳,1913年廢廳設多倫縣,縣名源於多倫諾爾,意為七個湖,因曾有七水泊 (現已乾涸)得名;系蒙古語多倫諾爾的簡稱;又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境內有多倫湖(七星潭、七水泊)得名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1961年4月由阿拉善旗析置,因山得名,系賀蘭山一名異譯,蒙古語金黃色的馬之意,賀蘭系匈奴一部落名;一說意為肘,蒙古語稱東為左;另據《中國地名辭源》:阿拉善得名於賀蘭山,又說系突厥語意為駿馬

阿拉善右旗:1961年4月由阿拉善旗析置,因山得名,系賀蘭山一名異譯,蒙古語金黃色的馬之意,賀蘭系匈奴一部落名;一說意為肘,另據《中國地名辭源》:阿拉善得名於賀蘭山,又說系突厥語意為駿馬

額濟納旗:1949年11月設額濟納旗自治區,1952年10月改蒙古自治區,1955年3月改額濟納自治旗。1956年4月改現名,旗以河名,額濟納(亦集乃、厄幾餒、厄金餒、額濟餒),系党項語(西夏語)黑水之意;另說額濟納似為蒙古語主人之意,又據《寧夏紀要》:額濟納蒙古語為 幽隱與沙漠之意;或謂:以該旗境內有大海,漢人稱為居延海(居延澤)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