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信”解救小吃店主,度过餐饮寒冬他们有大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中国餐饮业陷入前所未有的行业“寒冬”。尤其对中小型餐饮店来说,更是受到较大的冲击。小吃店的店主们多来自农村大小村落,大批回乡过年的小吃从业人员因疫情滞留在家。疫情之下,小吃店主如何复工?

沙县小吃“自救”记


“两封信”解救小吃店主,度过餐饮寒冬他们有大招!

沙县小吃,是我们在各路巷子里经常见到的店铺。据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统计,全国沙县小吃店约8.8万家,其中3.2万家是沙县籍业主。春节前后, 4万多小吃业主返回家乡沙县,到了2月底才有人零星外出。

“很多城市还不能堂食,只能做外卖,即使复工,营业额也只有原来的一半。每个月还有各种成本,光店租就1.1万元。”一些店主纷纷反映,迟迟无法正常营业令人心生焦虑。两封求助信,帮忙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一封求助信是当地政府以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党工委、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的名义发出红头倡议书,号召全国沙县小吃店的房东减免一定数额的租金。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外界展示重视程度。截至3月13日,各地房东减免沙县小吃业主的房租已达10.35万元。

第二封求助信写给了线上外卖平台,为沙县小吃争取更多线上销售的支持

此外,沙县积极出台支持小吃业主共渡难关的措施,尤其是提供

金融支持,帮助他们尽快的复工复产。还开设了线上网课,培训制作新产品,为以后谋出路。

莆田开设餐巴,给小吃新出路

沙县小吃有着自己的产业协会,可以集中力量帮扶店主。在莆田,则是由市政府统筹,将本市的餐饮抱成一团,齐力推出。

移动篷车本是计划布置在莆田市各个闹元宵的地方,做莆仙美食,丰富旅游业态的,但一场疫情改变了所有计划。为了盘活餐饮行业,莆田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临时将15辆移动篷车打造成“莆田餐巴”。

“两封信”解救小吃店主,度过餐饮寒冬他们有大招!

通过移动篷车将餐饮开进园区、写字楼等,并根据不同服务点设置不同的菜品销售,比如工业园区针对企业员工,一般以套餐为主;社区除了焖豆腐、莆田红团等各类小吃外,还会供应半成品。同时,每个服务点还建立了微信群,提前一天发布次日供应菜品,居民提前下单,莆田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再根据订单统筹各餐饮企业配送菜品。

餐巴进服务点,既解决了企业复产工人、当地居民等用餐问题,又使得多家餐饮企业“动起来”。

此外,一些老字号品牌也在加快“自救”步伐,如吴裕泰、稻香村等开网店、做直播,通过加大直播频次,增强和消费者的联系,为线下门店导流。疫情的影响使更多的企业加快自身转型的步伐,提升经营管理思路,降低各方面成本,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完善自身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