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詩詞是哪位詩人說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幸福一家人wjy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講究無為心態。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這句話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不要因為物的外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要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其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引導人們受到挫折時,不要慌張失措,要以平心靜氣的思考解決。

時刻保持一顆清淨的靈魂,別讓外物的影響使得你的靈魂失去意義。身體的病我們可以通過吃藥和醫生的治療來康復,但是如果心靈生病了的時候,就很難用藥物治療就能治好的。

現代社會正是由於以物喜,以己悲的狀態,使得人們遇到事情時出現煩躁、急切,使得急於解決而背道而馳,因為人們忘記了靈魂的重要性,當今社會因為以物喜,以己悲,呈現出了這個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更體現了當今社會的教育價值觀,古人為什麼會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質那?因為古人的心裡始終裝著仁愛和道德,他們做事都會以良心去衡量做事物,不是流傳這樣一句話嗎,心存一把尺,做事有分寸。而今社會道德修養已是黃昏獨自愁,你再用道德的標準去衡量事物的對錯時,可是別人卻以濺踏道德修養來做事,社會怎麼能夠不出現,以物喜以己悲的形態。人之初,性本善。希望我們如今之人在前行的時候,多回過頭去看看,我們自由來回的道路吧!

願如今社會價值觀多出現古人的胸襟那麼這個社會才會更加的美好平安,更會體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道德社會。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點意思,大家別忘了留言點贊討論。謝謝!


墨然微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個人的獲得、擁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外物(財物、外物)的丟失、損壞,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內在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 也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 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

《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紅孩唉


提問的句子節選自《岳陽樓記》結尾 作者:范仲淹(宋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其所在的段落是全文的重點,全段既是對內容的收束,又是對主旨的提點。


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之前,歷代文人騷客也寫過許多岳陽樓題材的詩文。以唐代為例,比如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杜甫的《登岳陽樓》,崔珏的《岳陽樓晚望》,劉長卿的《岳陽樓》等,都是有關岳陽樓的名篇。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為什麼岳陽樓題材寫得最好的當屬《岳陽樓記》呢?

1.獨闢蹊徑角度新

文章標題是“岳陽樓記”,作者卻不直接寫樓,而是去寫洞庭湖,寫面對洞庭湖的兩種不同景色時,登樓看湖的遷客騷人產生的兩種不同感情,並以此呼應最後一段的“古仁人之心”。

2.鳳頭豹尾敘議精  

文章開篇敘事簡潔精緻,信息量大,事情交代完整清晰;結尾議論精闢有力,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議論技巧卓爾不群。

3.散文化的議論文

散文化的語言、議論文的表達主旨是其最大特色。它既是優美的散文,又是精彩的議論文。作者擅用駢句,也有很深的錘鍊字句的功夫。事、情、景、理,四境交融一體。文章一、二段,由事境入理境;三、四段,分別由景境入情境;最後一段,由前兩段的景、情境再入理境。

文章的思想感情: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升級版本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上面這段話是儒家所提倡的"平天下"的終極目標,也就是要達到天下均平的社會理想狀態。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范仲淹,自然把它們奉為個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要想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天下大治,治國理政者必須具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必須具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

我以為,如果說”平天下“的終極目標是儒家建立理想社會的理論基礎,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儒家建立理想社會的行動指南。這就是《岳陽樓記》蘊含的思想精髓,既表達了作者對“古仁人之心”的個人理解,也表現了作者胸懷天下的愛國愛民情懷。


靈魂覺悟者


你好!這句話出自於北宋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流傳至今被廣為傳誦,文章中的許多語句被人們所稱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范仲淹,再看一下這篇文章和這句話表達的特別意境。

范仲淹是窮苦子弟的楷模,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母親改嫁,這不影響范仲淹勤學上進的道路,他並不因家境困難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刻苦讀書,後高中及第,把他的母親接回家中贍養。早年勤學和堅定性格的滋養使范仲淹後來成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仕途並不順利,因為他秉公直言,曾經多次遭受貶官,後病逝於改任潁州知州的途中。

《岳陽樓記》先後被收錄到初中、高中語文課本中,是歷年中招、高招考試的必考知識點之一。范仲淹寫這篇文章時,被貶至鄧州,身體和心情都不太好,應好友滕子京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

范仲淹並沒有到過岳陽樓,而是根據藤子京提供的畫像所寫的,我們看范仲淹雖然當時身處逆境,而對岳陽樓的描寫中,沒有絲毫倦怠之氣,相反浩然磅礴的氣勢躍然而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我們每當心裡不痛快、有淤積時,讀讀這篇文章,浩然之氣會掃蕩心中任何不平,給我們迎風而上、向上而生的人生快意!

本文的最後一段,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堅定的信念不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也不會因為自己一時的得失而悲喜。范仲淹當時被貶官,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患得患失,而是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宣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直讀書人的品行。一千多年來,這句話一直被後人所稱頌,我們誦讀的不僅是這篇文章,還有范仲淹給與我們的人生啟迪!


三鄉傳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宋代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中的一句。全文是這樣寫的: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提現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心思,心繫天下長生!。也提現了他的自抒其懷抱,也意在勉勵滕子京。


一人一影傳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於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一個人要做到,不要因外物的變化,個人獲得擁有而狂喜;也不因為外物的(機會)喪失、損壞,個人的失意而潦倒或悲傷。其內在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面對得與失,都要保持一種淡定平衡的心態。

當年,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岳陽樓記》。正是在滕子京因為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比而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對待自己。這才是當時的本文的意義所在。現在看來,對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對於當今時下,我們正確的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依然具有重大意義。

因為時下的社會中,不少人正是由於以物喜,以己悲的狀態,沒有牢固樹立正確的三觀,而使自己變得心中浮躁,一遇到利益衝突,就會完成心態嚴重失衡偏執。因此也使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浮躁。

因此,當今,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三觀,確實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青島墨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北宋范仲淹留下的名句。意思就是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得失來左右自己的心情,或喜或悲。它想表達的是,在面對任何事物時,都要有豁達的胸襟,淡然處之。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試問,處於滾滾紅塵之中,許多人追求的唯“名利”二字,身陷物慾之中。古代,“學而優則仕”,莘莘學子飽讀詩書,為的還不是學成之後的為官為仕,建功立業。今天,努力學習、工作,許多人都是為了能過上好的生活。在這種觀念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浮躁之氣充斥於生活之中。從小,以愛之名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透支孩子童年的快樂,讓他們變得沉悶、乏味;大時,不得不在職場中疲於奔命,上司的一句苛責,可能讓人戰戰兢兢,忐忑不安。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被束縛了,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影響、個人的得失讓自己患得患失,很難快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一個修煉的過程,沒有人能天生達到這樣的狀態。讓一個二十歲的學生內心平靜如水,那很不符合他們的心理年齡,在這花一般的年紀,是他們最活潑跳脫的時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代表的是成熟、是閱歷、是滄桑。當體會過成功、喜悅、失敗、悲傷……各種複雜的滋味後,就可能會明白,人生本該如此,能改變的只是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偶然與必然,早已沒有了與之計較的鬥志,一切應順其自然、平靜內心,處之淡然,做好自己最重要。


陸野蔓


這句話是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

表達了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世深遠和豁達的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道家思想。講究淡然平靜的心態,不以己悲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表達了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表露其博大襟懷堅強意志。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表露其博大情懷,堅強意志。強調了為人要有寬闊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激勵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激勵著古往今來無數人志在憂國憂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秦oo戈


這句話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字面意思是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或者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這句話要結合《岳陽樓記》的上下文才能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文中前面寫了不同的天氣登岳陽樓觀景會產生不同的心境。陰雨連綿、寒風怒吼的時候登樓觀景會產生去國離鄉的感覺,映入眼簾的都是蕭條的景象,從而心情會不好,所以會“感極而悲者矣”。春和景明、皓月當空的時候登樓觀景會感到景色優美、心胸開闊,從而產生愉悅的心情,會“喜洋洋者矣”。基於這兩種不同的狀況,范仲淹筆鋒一轉,認為真正的“仁者之心”是不會像這樣的或悲或喜,而是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著後面通過敘述古代仁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的責任心,帶出自己的胸襟和抱負,也是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即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達了一種淡定從容的處世之道,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但是其實現實中還是比較難做到的。一般沒有豐富人生閱歷和沉澱的人,哪能會將自己的喜樂收放自如呢。就像《文心雕龍·物色》中說的:“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人的心情受到外物的影響是很正常的,更不說是自己的得失了。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我們能做的是在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要樂觀點、向前看,不要讓絕望和過度的悲傷打倒自己;在遇到特別好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太過得意、甚至驕傲自滿,產生膨脹之心,以致樂極生悲。



文趣新


範文中這兩句可視為自勉!與夫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句文意相通、一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