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傳統理念,子不教父之過,你怎麼看?

升官記傳統文化工作室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每個人都是由家庭進入學校、社會的,沒有家庭教育打下基礎,孩子很難接受學校教育,更談不上接受社會教育。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要學會自己吃飯、上廁所,學會說話,這樣才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棵幼苗,接受的教育基本來自家庭,家庭教育的影響對其性格、習慣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少兒、少年時期可塑性強,對父母依賴性強,這一時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形象也是非常深刻的。

2.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3.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因為孩子出生後接受最早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最早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教育,對孩子人格、習慣的形成具有定型作用,並且家庭教育伴隨孩子終身,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最深刻。

因此,中國古代就有"養不教,父之過"的說法,這一說法是非常正確的。

二、家庭教育的內容

在國際上,家庭教育的內容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四個學會”,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與人相處。

在我國比較流行的家庭教育定義是三道教育,由趙雨林學者於2008年提出,即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簡稱為“3M”。即:

“為生之道”以生命健康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樂)、安全適應(安)等三大方面組成;

“為人之道”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處世修養(交)等三大方面組成;

“為學之道”以生命智慧為核心,由學習品質(學)、綜合素養(素)、自主專長(特)等三大方面組成。

中國古代很多品德才學都很傑出的人物,比如張衡、孔融等,他們的優秀是與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

三、家庭教育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1.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真善美、假醜惡都進入孩子視野,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鑑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

2.多讚美孩子的行為和品行,少讚美孩子的天分和成果

3.再富也要窮孩子;不要用金錢、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做事

4.孩子能做的事,家長不要替代做,否則會使孩子懶惰成性、嚴重缺乏自立能力

5.切忌沒有家風和家規,隨意性管理,導致孩子與家長逆反、對抗



語文老師我愛你


對的,這種說法是對的,其實這就是三綱”的本來意義。是父親應該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以為棟樑。而不是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階級鬥爭史觀”風行以前,中國傳統儒家教育下,看看最近的體現這一觀點的地方是什麼:

中國國民黨入黨宣言:特製為全黨黨員十二條,通令全體同志,一致遵行。務期父以教子,兄以教弟,師以教學,長官以教屬僚,將帥以教士兵,共信共行,護切護磋,親愛精誠,始終無間

這就是其本來意義


師長366


″子不教父之過″是中國幾千年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所形成的傳統。有悖於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不可繼續提倡。

父系社會就已開始了重男輕女,到了封建社會,女性被剝奪了上學受教育的權力,發展成了被奴役階層,無論是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是微乎其微。

家庭中的父親是學知識、受教育最優先、最多的。尤其是封建權貴的家庭,父親更是高人一等。他知識點懂得多,又有威嚴,所以教育孩子的事非父莫數。即便母親有再多的知識,但卻沒有地位而無濟於事。

其實質,這是封統治者為維護其王權地位,而構築的意識形態。這樣,就便於權貴男性統治家庭及整個社會。

現代社會,家庭中的父親、母親都是受到良好的正規教育,家庭教育就成了父母的共同責任。父母共同教育孩子的優點是:①孩子的性格不易″偏執、固執";②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是″共融、和諧"的;③孩子接受父母的知識點和麵會″互補、全面″等等。

子不教父之過,把它記在傳統裡吧,對於現代社會而言,這已經是″腐朽而偏見的意識″!這己經是非理性的傳統了,不可繼續提倡和繼承

🍀🌻🍀🌺🌻👫🌺🍧🍀🌻


全峰山


孩子從母體裡呱呱落地,都是純正無邪的,就好像一張白紙,繪上什麼,就是什麼。若在上面繪上最新最美的圖案,他長大後,就會是美輪美奐的;若在上面漫不經心地胡亂塗抹,他長大以後,就會是劣跡斑斑的。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關鍵就是教育。

  古人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來自於“家教”和“師教”兩個方面,所以,他們認為教育失敗的原因也是兩方面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明代學者陸思儀說:“教子工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若不能齊家,則其子從孩提以來,愛憎顰笑,必有不能一軌於正者矣,雖有良師,化誨亦難。”意思是說: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師也是無能為力的。清代學者張伯行也說:“教小兒不但是出就外傅謂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門就讀於老師。“外傅”:古代教導學業的師傅,這裡是泛指老師。“家教”和“師教” 二者結合起來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內有賢父兄,外有賢師友,子弟猶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長輩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早期教育幾乎全都應該是家長的責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礎的教育,常被叫做“紮根教育”。沒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學校教育再優秀,一生也難有大成,因為他沒有良好的根基。這好比已經被塗抹了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無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名言,這種家風、門風,是其家庭氛圍發生積極影響的結果;如果家庭氛圍發生消極影響的話,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那麼,家有敗兒,誰之過?古人認為當然是“養不教,父之過”。這裡面的“父”就是單單指父親,那麼母親的責任哪裡去了?這是因為古代社會以男性為尊,女性讀過書受過教育的很少,只能從事餵養孩子的事務,而教育孩子的職責大多落在父親身上。現在應該摒棄古人這種男尊女卑和父權思想的糟粕,將這裡的“父”理解為“父輩的家長”,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父母”。“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的現實含義應該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過錯。

  現代父母教子之過錯有很多種,最突出的兩種便是:其一,過分地溺愛孩子。現在看來,很多孩子之所以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無規無矩的學習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從小的溺愛。其二,不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教育。現代父母過分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缺乏對孩子道德修養的教育,所以,很多不應出現的不良習慣不斷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師教”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師教有問題、老師教育的方法不對,那是老師的失職,同樣是大問題。傳統教育中的師,分為“經師”與“人師”兩類。傳道的是“人師”,授業解惑的是“經師”,兩類老師的職責不同,所以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業解惑”就是傳授見廣識聞的知識,解答疑惑的問題。“傳道”在先,“授業解惑”在後,即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學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師是不會授業的,“有餘力則學文”,沒有餘力寧可不授業,也要先傳道。比較起來“人師”的作用比“經師”還要重要,所以,幾千年來有一句古話是:“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肩負著教育學生做人的責任,老師的責任之大,可以想見。

  人們常常感嘆:為什麼同一個家庭裡出來的孩子,有的優秀,有的卻低劣?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有的卓越,有的卻平庸?其實,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也就是說,教育不是單方面家長的責任,也不是單方面老師的責任,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阿明驛站


子不教父之過,你自己的孩子不管不教育,那就社會大家幫助你教育,受傷最重的是孩子,所以好父母必須把自己孩子管教好


夢想的方向76


那是舊社會的提法。

現在實行男女平等,孩子之素質高低應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而不必單獨針對父親或母親,也不必單獨針對男孩或女孩。


孤獨D時代


父親是孩子啟蒙老師,是潛移默化的榜樣,子不教父之過不就是種什麼種子結什麼瓜果嗎?


ming7076


儒家所有的家庭傳統觀念都不值得去推崇也不值得去深究更不值得研究,這些東西研究了太久結果毛都沒得,就是一群過時的玩意兒,放眼世界去瞧瞧什麼叫現代化的觀念,天天被儒家哪些東西蒙蔽雙眼,註定愚昧


xynamjg


有道理。兒子是否成人關鍵在父親的言傳身教。


明星有燦


我們的行為!決定著孩子們的未來,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祈禱][祈禱][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