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东京汴梁的李师师,是名满天下的青楼名妓。她有两个外号,一是红妆季布,一是飞将军,都是形容李师师一身正气,敢爱敢恨,深明大义,慷慨飞扬。这样的性情品行,加上亭亭玉立、仙姿天成的绝世容颜,再加上琴棋书画词曲歌舞的出众才艺,注定她成为大宋年间一道瑰丽夺目的风景。所有的故事都不再是偶然,虽然那么曲折离奇,甚至让人不可思议。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可惜我们的正史是无情的。好在有野史、小说,还有其它的笔记在。固然不足采信,但从晏几道的“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秦少游的“年来今夜见师师”等词句,我料定李师师本人是确实存在的。于是,我们带着对一名不平凡的历史女性的尊重,试探走回那个年代,模糊地追寻她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那时候有个将儿女寄名于佛寺的风俗。3岁时,王寅就把她送到宝光寺,因佛门弟子俗称为“师”, 寺院主持为她取名叫“师师”。 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不久母亲相继去世。师师没有人可以依靠,经营妓院的李媪见师师是个美人胚子,便收养了她,并延师教读,歌舞文章。李师师天资聪敏,勤奋好学,豆蔻年龄便才艺超群,艳帜高竖,在东京汴梁独领风骚,无人能及。朝廷命官、文人雅士、富商巨贾等各界名流纷至沓来,三山五岳之辈未必能登其门,布衣粗食之家无奈空托其梦。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李师师艳压京华。这位不爱江山只爱翰墨丹青的皇帝在宠臣高球的帮助下,忽一日走进了李师师的香闺。初次相见,李师师明艳照人、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便确定非一般达官显贵。渐渐知道了真实身份,李师师倾慕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丹青,随以芳心暗许。然而,宋徽宗毕竟是一国之君,他没有勇气挑战封建制度的法则,无力救赎一个风尘女子。他只有在“紫宫有道通香窟”的掩护下,与李师师“曲径通幽。有了龙恩沐浴,李师师也算“名花有主”,其他粉丝只能望“师”兴叹。

李师师不艳羡皇家气派,拒不入宫,依旧坚守青楼。真假已经不再重要。虽说宋徽宗贵为天子,后宫佳丽三千,但能与李师师这样一位才貌双全、气宇轩昂的红颜知己相识相知,亦属莫大幸福;而李师师以歌姬之名分,居然能与宋徽宗这样一位书画绝妙、诗词风流的一国之君结为至亲密友,也是千古奇遇。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她有一大批文人骚客的朋友,如晏几道、张先、秦观、周邦彦等人都与她往来频繁。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就是“执板唱慢曲”,声调“重起轻煞”,“声音软美”,又名“浅斟低唱”。风流词人张先看了李师师的演出,赞美有加,填了一首词《师师令》:“香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霞垂地。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朱蕊。正值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晏几道的眼里,唯李师师最好:“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在李师师交往的众多词人中,感情最好、影响最大、关系最为密切者,是大才子周邦彦。此人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少年时代所写的《汴京赋》深得神宗、哲宗赏识。他结识李师师时,年纪虽已过了60岁,仍风流不减当年,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妓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于是写了一首《玉兰儿》表达当时初见她时的情形:“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这位旷代词人,对于李师师有着无限倾倒。二人常常在一起谈诗论画,且相当默契和谐。南宋末年,有好事者根据周邦彦的《少年游》词意,编造了一段李师师和周邦彦的传奇故事。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历史最是无情,李师师的后半生至今是一个谜。

普遍认同的是,靖康之难中,她将全部积蓄捐赠出来,助力宋军抗金。汴京沦陷后,徽钦二帝被掳,赵家皇室连同宫廷后妃、贵戚大臣约3000人被押赴到北方。降臣张邦昌千方百计寻找,不惜重金悬赏。最后终于找到了她。张邦昌好话说尽,软硬兼施,李师师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折断金簪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还有一种说法,说她是逃了出来,流落江南,靠卖唱维持生活,“檀板一声双泪落,无人知是李师师。”稀世才女,一代侠士,晚景如此凄凉,令人可叹。这个说法,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多是时人情怀。至于《水浒传》写燕青跟随宋江征方腊回来,辞去官职,带李师师私奔,浪迹天涯,当然是虚构的故事了。

李师师:红妆季布飞将军

皇帝与妓女,情事连着国事;文人与美女,郎才连着女貌;英雄与侠女,情结连着气节,本都是容易刺激口舌的话题,不免诞生出许多臆测和讹传,因而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永远是难解之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