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我国粮食够吃吗?

史海闲聊


今年夠吃,明年夠吃,吃完了老本怎么办,农民弃田,完全靠买,人家断了后路怎么办,不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一旦发生了不测可不得了。


平常人246089341


受制于新冠肺炎的持续影响,一些粮食出口大国,比如稻米出口大国越南印度,和小麦出口大国哈萨克斯坦纷纷下达通告,关于暂停或者限制粮食出口措施,再加上除祖国之外各国疫情影响加剧,并且有恶化状态,所以全球出现了对于粮食需求的恐慌性心理,引起了粮食涨价的现象,和储存粮食的情况发生,这是全球粮食波动的一个缩影,也是一种正常的因为肺炎而引起的市场反应和群体效应。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我国粮食够吃吗?

我国虽然是粮食第一进口大国,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在2019年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小麦、玉米以及稻谷总产量达到了6.64亿吨,位居世界第一第一,在自我供给供应方面一直都能保持在95%以上,而且根基2月份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粮食储备充足,当前的储存量远远超过了国内一年内的正常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明确的知道,我们国家的粮食是够吃的,是能够满足大家的食用需求,所以大家不要带有恐慌情绪,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个人所谓的抢购屯粮行动,而且粮食储存不当很容易出现霉变等质量问题。

现在肺炎的危害和其他国家对比来说,我们几乎完全问题不大,中国目前是最安全的国家这个毋容置疑,肺炎对于我们国家的伤害已经结束,而国外才刚刚开始,而且东非地区流传开的蝗灾,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国家,这次蝗灾的主角是沙漠蝗,而这种蝗虫适宜生活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之中,从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几个蝗灾发生地区来看,我们这里不适宜沙漠蝗的生长繁殖,水土不服它们是不会来的。

虽然肺炎和蝗灾从暂时来看不会对我国粮食需求产生很大的波动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居安思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到节约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自我做起杜绝粮食浪费,另外需要指出的就是,对于农民朋友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当前对于农作物的管理问题,提前预防旱涝灾害的发生,和对于冬小麦的管理问题,要有效的做好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的预防工作,为夏季粮食丰收打好基础。

咱老农民要做的的就是好好干活,好好做事,好好种田,不以讹传讹,不造谣不省事,安分守己不给国家添堵,我是农村小小李,喜欢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


农村小小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我国粮食够吃吗?

疫情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目前已经显现出来的,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为了防控疫情而限制人流、商流、物流,部分国家的民众囤积食品的客观需求增大,供应上确实出现了阶段性偏紧状况;二是在农产品流通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和安全,部分国家如越南、哈萨克斯坦等采取了暂停或禁止农产品出口的措施,部分依赖进口的国家加大了粮食采购力度,使得国际市场的粮食供需阶段性状况改变;三是市场和民众的恐慌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再加上有关机构如FAO发布的预警,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

上述影响和状况,在我国同样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虽然我国疫情形势已经明显好转,各行业也在陆续恢复,餐饮业也基本恢复了正常,但考虑到国人多年来养成的备荒心理较重,屯粮心理、担忧粮食不够吃等的心理比较多。但从实际来看,其实适当的担忧和预防是可以的,过度的紧张并不可取。

一方面,我国的口粮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而且国家粮食库存充足,有关专家说的可以够吃一年的储备,不是随便就能说的。今年国家在粮食方面的调控重心,仍将会是一手抓新增生产、一手抓去库存,两头并进。

另一方面,国内粮食市场虽然近年来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比较密切,粮食的金融属性、商品属性也越来越强,国内粮食进口最近几年来年度总量也保持在1亿吨以上的规模,但国内市场依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际价格的变动,特别是谷物方面,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较小。

再者,需要关注的是,在吃饱的情况下,因为疫情的原因,吃好的需求可能会打上一定的折扣,这表现在一是用于饲料、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农产品进口短期可能会减少,比如大豆、豆粕、肉类等;二是收入下降会影响人们的采购能力和消费水平。

综上所述,有专家提醒,因为疫情的全球化蔓延且影响较为深远,导致经济的全球性倒退也将成为必然,这可能会导致后期全球粮食产品的重新定价,粮食价格或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涨价后的高位水平。在此形势下,我国这些年来形成的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立足国内也将更为必要。


粮小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我国粮食够吃吗?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我国老百姓“米袋子”会受到什么影响吗?粮食价格是否会上涨?

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史海闲聊


新冠疫情的出现对世界的影响将是长久深远的,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疫情首先在我国发现,我国的及时防控给世界疫情防控积累了大量经验,留出了足够的反应时间。虽然我国在疫情期间做出了大量努力,但全球疫情的发展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在极速上升。全球似乎都被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面对疫情影响的深入,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利益都提出了不同的应对解决措施,其他国家对这些措施都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

粮食出口限制就是部分国家采取的应对疫情的措施,全球疫情到底会持续多久还存在很多未知。限制粮食出口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在疫情的影响下能够留出足够的余粮,从而保证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避免在疫情期间出现粮食危机;二是保证国内有足够的储备粮食,避免人们产生恐慌心理,也能够维持粮食价格。限制粮食出口是无奈之举,一方面是可能会引起的抢粮恐慌,一方面是自己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相关领导人肯定会以粮食安全为重。

我国不存在任何粮食安全方面的问题,粮食能够保证3-5年的食用,普通人不用有太大恐慌。我国粮食安全有三大保障:一是国家储备粮食充足,只要有重大的灾难,就会有足够的粮食进行投放,确保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保障;二是民间储备粮食充足,普通老百姓和中小收购商都会储备粮食,民间储备的粮食总量庞大,但缺乏具体的数据;三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高、品质好,粮食的总产量也有保障。很明显,国内的粮食供应能力充足,能满足人们的食用消费需求。

粮食够吃,但不意味着粮食价格不涨,粮食价格在未来有可能上涨。我国的疫情控制住了,农业生产在正常开展,但国际上的疫情防控才刚开始,农业种植生产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目前来看,如果国际上出现粮食危机,我国作为大国必然会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可能会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对部分国家进行无偿的人道主义援助,保证相关国家的粮食供应问题;二是对有意愿购买粮食的国家开展粮食出口业务,避免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在全球性的灾难面前,任何国家都需要承担责任。我国在全球疫情开始蔓延以后,积极的和相关国家对接需求,无偿帮助其防控疫情,展现了大国的担当和风范。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危机,比如非洲地区出现的蝗灾,蝗灾的规模扩大的话就有可能导致饥荒问题,饥荒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控制,农民要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尤其要保证粮食稳产、高产、高质,让我国在应对可能会到来的全球粮食危机中多点底气。


老农民说事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田间地里


粮食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国家的宏观调控范围之内。国家有战略物资储备,大规模涨价的可能性不大。

粮食价格可能出现略微的浮动,但是不会大规模上涨,所以,请放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