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慈母多敗兒,就一定要棍棒出孝子嗎?

一、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會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美國分別在1981年、1987年和1994年,對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在1994年的《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中的研究發現,這些”別人家的孩子“都有下面這些共同點:

  • 建立家庭的日常慣例:為孩子提供做作業的場所,孩子有責任做家務,嚴格遵循起床和睡覺的時間,一起吃晚飯。
  • 監管孩子放學以後的課外活動:限制看電視的時間,安排課外活動
  • 給孩子樹立學習、自律和努力工作的榜樣:和孩子通過問、答的方式相互交流,以身作則,為孩子示範成績來自於努力工作、多學習。
  • 為成績設定合理的目標:設定適合於孩子年齡和成熟度的目標,培養興趣、特長。
  • 鼓勵孩子學習上的發展和進步:建立溫暖的家庭環境,關心孩子的學業,為孩子的家庭作業提供幫助,並支持、鼓勵孩子學習上的進步。
  • 閱讀、寫作,以及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討論:閱讀,聽孩子閱讀,並於孩子一起討論所讀的內容;在晚飯後進行討論,講故事,或者分享一天中所遇到的問題等。

從以上的研究結論中可以發現,幾乎每一條都與良好的家庭關係高度相關。

所以,注意培養安全型親子關係,是我們要尋找的正確教育方式的基礎!


不想慈母多敗兒,就一定要棍棒出孝子嗎?


二、正確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樣的?

我想大多數父母,都有和題主一樣的擔心,認為不懲罰就只能驕縱孩子,而如果對孩子不嚴厲、不懲罰,孩子就不聽話,我們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控制。父母管教孩子孩子的方式,並不是非黑即白,而且也的確存在更優的“解”—— 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

嚴厲型管教下,孩子有規矩,但又缺少自由;選擇很少;父母的態度是“我要求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

驕縱型管教下,孩子有自由但是沒有規矩;有很多的選擇;而父母的態度就是“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而正面管教下,孩子有規矩也有自由;在一定限制的範圍內進行選擇,並且互相尊重。

嚴厲型的專斷方式通常缺少和善,而驕縱的管教缺少堅定。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兩個維度,來衡量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要求與響應性。

  • 要求維度,指的是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達到這些標準;有些父母會要求孩子嚴格執行,而另一些父母則對孩子不做任何要求。
  • 響應程度,指的是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和接納程度。有愛心的父母用各種形式表達對孩子的愛,充滿敵意的父母對孩子則是冷冰冰的拒絕。
不想慈母多敗兒,就一定要棍棒出孝子嗎?

(1)低響應+高要求=專制型

這也是題主所擔心的嚴厲型管教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厲,提出很高的行為標準,這些標準和要求甚至有些時候不近情理,孩子沒有絲毫的討價還價的權利。如果孩子出現些許的牴觸,那麼父母就會採取一些懲罰措施,如體罰等方式,這樣孩子會十分害怕父母。從本質上看,這種撫養方式更多考慮的是成人的需要,而忽略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想法。研究發現,這種撫養方式中成長的孩子,會表現出焦慮、猶豫等情緒和行為。

(2)高響應+低要求=溺愛型

這就是題主對“慈母多敗兒”的擔心。

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並對他們充滿期望,很少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或者制定規矩。研究發現,這種撫養方式成長的孩子自控能力特別差。當要求他們做的事情與其願望不一樣的時候,他們幾乎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而會選擇以哭鬧的方式尋求滿足。

(3)低響應+低要求=忽視型

父母除了提供基本的照料外,對孩子漠不關心。研究表明,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少,往往在今後的生活照表現出較高的犯罪傾向。

(4)高響應+高要求=權威型

權威型撫養方式是正面管教的核心要點:理性、嚴格、民主和、耐心和愛心。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對孩子的行為作適當的約束,設立恰當的目標,並堅持讓孩子努力達到!這也會極大的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不想慈母多敗兒,就一定要棍棒出孝子嗎?

三、正面管教方式,怎麼管孩子呢?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學著改變自己,而不是去控制孩子,讓他們改變。

當需要對孩子的某一種行為方式進行教育時,其模板為:

  • 給與孩子足夠的關注,充分了解孩子背後的訴求;(如孩子哭著想買玩具)
  • 認可孩子的感受,並表達出願意幫助孩子(如“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小車,我也很想滿足你的願望。”)
  • 告訴孩子要做什麼(如“需要以怎樣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訴求。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是不被接受的。”)
  • 說出你的感受,並設立限制(比如,“我不能給你買這個玩具,原因是‘家裡已經有了相似的玩具了,功能、尺寸都很接近,雖然顏色有所區別。’”)
  • 在家裡統一標準,堅持到底。

比如孩子寫作業的“老大難”問題:拖沓、不按時完成作業、寫作業不認真等:

你越把家庭作業當成你的職責,孩子們就越不會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而強迫孩子必須在某個時間點、以什麼樣的速度、什麼樣的質量來完成作業的話,又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0)教育不是在孩子闖禍或者出問題之後才開始,教育應該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規則,如孩子放學後可以看多長時間的電視就要寫作業,或者必須先寫作業在看電視等。孩子參與到制定規則的過程中來,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設立規則的必要性,以及孩子自己在其中的責任;往往有他們自己參與的規則,他們也會樂於遵守。

不想慈母多敗兒,就一定要棍棒出孝子嗎?

(1)當孩子不重視寫作業時,比如直到最後一分鐘才去做作業時,你要共情的傾聽,而不是幫孩子寫作業,讓孩子體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作業沒完成或者完成質量差,而被老師批評等。

(2)共情地傾聽時,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才開始寫作業,一定會很著急,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啊,是什麼讓你現在才有時間寫作業。”不管孩子說什麼,都要仔細的聽,並弄清楚背後的原因。

(3)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可以採取什麼措施。在表達你的看法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頭腦風暴,找到一個對於雙方都適用的解決辦法。

(4)表達你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如:“按時完成作業,並且保質保量,對於我來說很重要,我真心希望你能找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助,隨時可以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