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专业啃苹果


在历时弥久的岁月长河中,发生了数不清道不尽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已经被岁月掩埋,至今不为人所知,而有些则随着人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直至今日。在这中间也有许多让人迷惑的事情,虽然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被研究的知根知底,有了科学的官方解释,全是虚构的,但是有些谎言至今还有人深信不疑,并且许多人还信以为真。 1.空城计。这个典故很多人都听过,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大都督,司马懿率军攻打蜀国。当时守城的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因为事发突然,诸葛亮城中留守的部队数量微乎其微,根本不是司马懿大军的对手。面对司马懿数十万雄师,诸葛亮心生一计,他命令人打开城门,并且自己抱琴携童端坐在城楼上,开始焚香弹琴,司马懿本来就谨慎甚至有些疑神疑鬼,面对诸葛亮的淡定自若,司马懿以为是中了埋伏,当即下令退兵。然而,这件事情确实假的,在正史当中虽然有发生,但是主角二人确实曹操和吕布,并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2.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中的“三英”即指刘备、关羽、张飞哥仨,实际上吕布是被孙坚所打败。

史实还原:

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卓的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再说那时他们三人只是兵长,根本也就没有资格且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实为孙坚所击退。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从中看出:吕布曾经两败于孙坚。

3、鞭打督邮

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也。

史实还原:《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讨黄巾有功,拜官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子上,弃官逃亡而去。

还有很多经过民间或小说家的加工改编的历史故事都是虚构的或者是张冠李戴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日常读书时留意。


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故是虚构的?我看过一些介绍,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上写得是清河县武大郎是潘金莲害死的。其实武大郎是明代的人,本名武植,身高超1.8米,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县潘家庄(后改为黄金庄)。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个孩子。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武植没满足他,为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添油加醋。但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建的。黄堂无比懊恼,但他捏造的武潘俩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这一事件,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中得到了证明。

“铡美案”说的陈世美的故事,家喻户晓。戏剧中的陈世美是个不折不扣的坏男人,但现实生活中的陈世美不仅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为政的好官。只因为当官期间得罪了人,才被恶意丑化。陈世美原名叫陈年谷,是明末清初的人,清顺治十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梦麟、胡梦蝶从均州到京城找陈世美求官,被他婉言拒绝。仇,胡大为不满,他们接济过陈世美,现在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二人怀恨而归,途中,在河南南阳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世美。秦香莲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莲,是陈年谷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 秦香莲,把陈年谷化名陈世美,并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改为宋朝,由此也为铁面无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项本不属于他的“政绩”。

这些被歪曲的历史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原实的历史鲜为人知,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愿我们能从这些历史故事中领悟待人处事的道理。我分享就这些,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生活之路一帆风顺


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已经被岁月掩埋,有的流传至今。有些历史典故还有人深信不疑,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个虚构的历史典故吧。


三杀三宥

文中的历史典故是这样的: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置一个人时,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因此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尧帝用刑宽容。


有一个名叫四岳的人曾经给尧提过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


其实,这是苏轼在九百多年前的考试时,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证明圣人心意的历史典故,其实在历史文献上根本就没有记载,而这段对话实际所引的事例是周公的,出自于《礼记·文王世子》。


空城计

这个典故很多人都听过,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大都督,司马懿率军攻打蜀国。当时守城的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因事发突然,诸葛亮城中留守的军队数量极少,根本不是司马懿大军的对手。


这时,诸葛亮心生一计,他命人打开城门,然后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因此,司马懿以为中了埋伏,立刻下令退兵。


然而,这件事却是假的,历史上虽有这样的事,但主角是曹操和吕布。


草船借箭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其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当然,像这样虚构的历史典故还有很多,我就分享这几个故事吧。


言念


提问不够严谨,应该是区分历史(真实)典故与文学(虚构)典故,主要看来源。

比如:

《三国志》是史书,编撰于西晋,记录的典故真实性较高。而《三国演义》却是历史类小说,虚构的典故较多。

再比如: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和尚留下的历史地理著作,但《西游记》则是神话类小说。

具体点:

真实典故——白马之盟、白登之围(刘邦),渭水之盟(李世民),请君入瓮(①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②宋·司马光《·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源于历史小说的虚构典故难分真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七擒七纵孟获、三气周瑜、连环计、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等。

源于神话小说的虚构典故容易区别——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等。

真假参差不齐的典故——孟姜女哭长城,史料记载确有“其人其事”,但各朝各代民间持续了深度的艺术加工。


什么都要懂一点


首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历史是人记载下来的,而且经过几千年才流传下来,在历史的洪流中,早已经有一些真实故事已经变质,而我知道的就有两个历史典故其实是假的。

第一个是气死周瑜

《三国演义》中将其归功于诸葛亮的智慧。实际上是周瑜本身英年早逝,无关其他。

史实还原:

苏轼诗词描述:“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个少年英才,怎么可能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呢?三国志正史描述周瑜是一个气度恢弘的人,可惜操劳病死,英年早逝。

《三国志》记载:“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又同传有蒋干“称瑜雅量高致,恐不久为人臣耳”,“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第二个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其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典故中,周幽王为了哄自己的爱妃褒姒开心而点燃了烽火台,让诸侯都以为周幽王出了大事,纷纷赶去救驾,后来才知道被戏弄。后来等周幽王真的出事点了烽火台让人救驾时,众诸侯已经不再相信他了,于是周朝灭亡。

关于褒姒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里面,关于褒姒的记载只有一句话,“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没有交待起因经过结果,因此后面才需要学者去解读和注释。所以褒姒这个人物是不是真的存在就有很大的争议。再就是周幽王真的点了烽火台,众诸侯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赶过来,而且还是率领军队赶过来,所以这个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实也是假的。


早安夏天的风


历史上有很多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第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花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的形象最早在《木兰辞》中出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英勇无畏的女英雄的形象。但是花木兰的真实性在历史中是存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其人的存在,或许有其原型,但是木兰从军的存在的真实性不高。


再一个就是“满门忠烈杨家将。”

杨家将的传说是通过小说“杨家将”才广为流传的,其中真实存在的是老令公杨继业,而其他的人物,则是小说虚构的了。


小先生348


历史上有很多典故是虚构的,如:

叶公好龙:是指表面上非常喜欢,实际上不喜欢,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这些人们只会唱高调,做好表面功夫,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也同时讽刺了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刻舟求剑:是指剑落水中沉底,船在不停的行走,在船上刻上落剑的地方做记号,再找剑,只是愚蠢可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要与客观事实一致,才能找到真理。这则寓言故事也适应于当今很多地方,就比如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和刻舟求剑有异曲同工之意。这则典故,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在表达唯物主义辩证思维。

等等,还有很多!!!!


知识就是力量3009


历史虚构的典故很多,给你来几个流传最广,也是最瞪掉眼睛的。

1、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三义,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正史中只记载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并无提及三人义结金兰。

2、诸葛亮三气周瑜。

赤壁之战最大功臣刻画成了了心胸狭窄的反面形象。

《三国志》中周瑜本传记其为人“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孙权对周瑜的评价很高,说他“雄烈,胆略兼人”; 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

《三国演义》对周瑜性格的刻画同历史真实差距之大,意在通过展示吴蜀矛盾,让周瑜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从而烘托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3、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被尊为“武圣”,是可以和“文圣”孔子相媲美的历史人物,几千年来,他的忠勇无双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绝对居功至伟。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多数是虚构神话了的内容,特别是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非北上到河北,而且没有携两位皇嫂,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也自然是虚构的。

小说中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非诸葛亮所为,这是罗贯中借鉴历史故事改编的内容。

三国志中记载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

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权安全返航。并且此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五年。所以诸葛亮没有借箭,而是借了故事。







史海逐浪大徐


太多太多!


儒释道玄机


封神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