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春分時節錦屏縣河口鄉文鬥苗寨古木吐新綠,飛鳥話枝頭,錯落有致苗家吊腳樓點綴在碧山綠水間,田野裡勤勞的村民在趕春耕,呈現出一幅天人和諧的美麗畫卷。

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念好“山”字金 助力脫貧創增收

  “只要不下大雨,我們天天都有活幹,就在家門口每天也有100元的收入,還能照顧到家裡,現在國家政策真好!”一直在魔芋種植基地裡務工的姜香祝說。在文鬥村魔芋種植基地裡每天都有幾十位村民在施肥、刨土、下種子,大家正忙著趕在清明節前把魔芋種子種下去。“不但村民有活幹,山裡的杉樹也能很好的吸收營養,樹木長得更加茂盛,苗圃基地的樹苗也不用去除草了。”文鬥村文書龍運宏感慨不已。文鬥村魔芋種植不僅能解決了村民們的務工難題,同時實施苗木套種魔芋、杉林套種魔芋、荒地套種魔芋,把閒置土地效益最大化,實現守住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

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文鬥村在脫貧攻戰中,緊緊圍繞錦屏縣“五大產業”發展規劃,採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花卉綠化苗木種植60畝,魔芋種植200畝,覆蓋貧困戶142戶,實現家家有分紅,戶戶有增收。當前,文鬥村林下魔芋種植每天務工人數約40餘人。已發放群眾務工費13萬餘元。

  用心用情幫扶 幹群連心促脫貧

  “妹崽,想你了啊,想你了啊!好久沒見你了,我一看見路邊有人來了,就以為是你來了呢!”這是龍三妹老人看到幫扶幹部楊秀坪後的感人場景,老人雙手緊緊的握住楊秀坪的手,淚水漣漣,說個不完。前段時間因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楊秀坪要在錦屏碼頭社區值班守卡,沒能到文鬥村來,這也讓“龍三妹老人”對她思念不已。

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2019年9月,在外務工的龍三妹老人兒子姜安武被診斷為肝硬化,為了給姜安武看病,家裡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家中的頂樑柱倒下了,全家生活隨即陷入窘境,日子捉襟見肘。龍三妹老人家中的變故也牽動著幫扶幹部楊秀坪和駐村工作隊的心,大家在得知龍三妹老人家中情況後,立即伸出援助之手,籌集捐款3500元,申請臨時救助6000元。並通過就業援助崗位,務工收入、低保補貼、入股分紅等幫扶措施,讓龍三妹的一家渡過這次難關,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也讓這一家人感激不已。“還是黨的政策好,要沒有黨和政府,沒有駐村工作隊,我們這一家就垮了,遇到這樣好時代,我相信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在家養病的姜安武逢人就說,這些感人故事只是文鬥苗寨脫貧攻堅中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戰中,該村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通過查民情、了民意、真幫扶,俯下身子做、擼起袖子幹,認真落實“三齊、三淨、三美”,幫助群眾整理柴堆,鋪床疊被、物品擺放、栽植花草,以身作則引導群眾打造乾淨、舒適、整潔的宜居生活,通過辛勤的付出不斷提高百姓的滿意度和幸福感,處處彰顯著幹群的魚水情。

  用活兩個“寶貝” 激發苗寨潛力

  “現在,我們這裡有好多外地遊客來這裡玩,特別是在夏天很多,主要是來度假,有的客人在這裡還住上個把月,主要是這裡的文化和生態吸引著好多遊客。”韋麗桃說道。

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錦屏河口:幹群凝心聚力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近年來,文鬥藉助古村落文化、契約文書文化、古樹文化等旅遊資源,著力在生態上做好“文章”,圍繞“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碧水青山,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的發展理念,推廣“十戶一體”抱團發展模式,成立以文鬥生態博物館牽頭的產業發展主體—“農家樂”,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改善鄉村旅遊環境,自主體成立以來累計接待旅客1000多人次,如今的文鬥正搭上鄉村旅遊快車道,逐步走上一條“生態+產業”“生態+旅遊”“生態+文化”的發展新路,“百年環保第一村”正依託鄉村旅遊發展契機,凝心聚力、鉚足幹勁開展新農村建設,開啟鄉村振興進行曲,譜寫苗寨新藍圖。(潘江平、田浩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