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有什么说法?

大文的Vlog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回答。

清明节上坟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奠过世亲人的节日。我们上坟扫墓祭祖的全过程,是在追思过世亲人的具体体现。


树木有根,人类有本。我们在世的每一个人都有父母亲和祖先。我们都是祖宗的后人,是祖先养育了我们的长辈,我们的长辈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我们不能忘记过世亲人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现在,我们生活不愁吃、不愁穿、有车有房,幸福美满,我们要懂得感恩,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亲人虽然过世了,我们也不能忘记她们,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要去扫墓祭奠过世的先人。

民间有一个传说,说这个世界上,有阳间就会有阴间。我们人类生活在阴间,过世以后就到了阴间生活。阴间生活和阴间差不多,也要穿衣吃饭,也要购物消费。因此,一年当中不但有清明节,还有中元节和寒衣节。人们在寒衣节上坟烧纸,就是给过世的亲人送些阴币阴钞,让生活在阴间的亲人能够有钱购买衣服穿,不至于让逝去的祖先在寒冷漫长的冬天挨饿受冻。


人们一年当中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相传,阴间也有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就是她们的节日,也就是我们人类常说的“鬼节”。

“人逢佳节倍思亲”,同样的道理,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也是生活在阴间的鬼神们她们的“佳节”,她们也会思念她们生活在阳间的后人们,她们也盼望着后人能够到墓地祭拜她们,给她们烧纸送去纸钱。

每年的清明节或者是中元节和寒衣节这样的“鬼节”前后,你都会听到身边的朋友或同事告诉你说,夜晚他(她)梦见过世的亲人了……等等。其他人会说,“鬼节”快到了,这是你过世的亲人给你托梦,给你要钱来了。做梦的人就会信以为真,趁着“鬼节”的到来,去墓地祭拜烧纸。过后,梦到过世亲人的人会惊讶地再次告诉你说:“真是奇怪了,自从上坟烧纸祭祀过后,再也没有梦到过世的亲人了”。

这种事情,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就是在“鬼节”快要来临之际,世人也会想念过世的亲人,也会回忆与过世亲人在世时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好瞬间。常言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鬼节”前后我们思念过世的亲人也是人之常情。不论以上的传说或经历是否真实可靠,“鬼节”我们祭奠先人是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我们上坟烧纸祭祀的同时,也了却了人们不能够忘记过世亲人的心意,希望先人们在阴间生活得好的愿望。



每年的清明节我上坟给逝去的父母亲扫墓的路上,我都会不自觉地加快步伐,心里感觉到父母亲好像站在去往公墓的路口,翘首以待着我的到来。为父母亲坟墓清理杂草、垃圾后,在墓碑前的墓台上摆放好水果供品、鲜花,在香炉里点燃供香,点燃烧纸、跪拜叩头等。祭拜完毕,我都会和父母亲聊一聊天,告诉父母亲家里一切都会,让父母亲不要惦记家里。离开坟墓前,我也会向父母亲告别。清明节上坟扫墓祭奠后,我如释重负,好像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事情一样,心满意足了。

这就是清明节上坟扫墓烧纸祭奠过世亲人的意义所在,做人不能忘本,做人要懂得感恩。即使亲人过世不在了,我们也不能忘记她们,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要去坟墓烧纸祭拜她们,这也是做人的原则。

我小时候父母亲带着我到豫东农村老家给爷爷、太爷和太奶的坟墓烧过几次烧纸,记得祖坟的位置在离村头不远的地方,挨着是两个坟头。

我们长大后,我和弟弟回老家代替父母亲给爷爷坟头烧纸。将近有20年没有回过老家了,农村变化快,好不容易按照回忆找到了爷爷坟头,我和弟弟就在两个坟头上点燃了烧纸。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爷爷,我和弟弟从内蒙古包头市回来给您送钱来了,我们不经常回来,这次回来了,就给你和老爷老奶奶多烧几张纸。”当我和弟弟手中的烧纸剩下1/3的时候,就听到离坟地不远的路边有位老汉再喊我们:“你们是不是从内蒙回来的?要是的话,你们烧纸烧错坟头了。”我和弟弟连声回答我们是从内蒙回来的,是在给爷爷坟头烧纸。那位老汉再喊道:“你们烧纸的东南角有100步远的那两个坟头,才是你们爷爷的坟头。”

回到包头,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和父母亲。奶奶说:“那是咱们都在包头市,很少回老家,因此,你爷爷他们缺少钱花。你们哥俩先给别人的坟头烧纸,说明你爷爷向他们借钱花了,你们是在替你爷爷还账啊!”听了奶奶的一番话后,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弟弟埋怨我的声音了。

这就是题主提出来的清明节上坟扫墓祭奠的意义吧。这里面也包含了城市和农村上坟扫墓祭奠的风俗习惯和说法。


守望写作小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说是唐朝的杜牧所写,其实是南宋人所写!

中国的“清明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四大节日分别为“清明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1935年民国政府明定为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扫墓上坟祭祀祖先,准备的祭品一般是单数,三样或五样,贡品应该根据地域不同而自己按排,没有固定的规矩,一般是这样:

1、不用任何肉食等荤腥之物;

2、以素食、水果、点心、干果、素酒等类食物祭祀为好;

3、可以用先人在世时比较喜欢的食物来上供。

现代人为了表示对长辈先人孝顺,可以买一套别墅给它们,当然这些别墅也不贵,是用纸做成的,每年可以送一套,以表示孝敬!
如果认为先人在阴宅里太寂寞,可以送童男童女给它们。假如它们是单身,


男的送童女;女的送童男,让它们在阴间里也能开开心心。过了一年还可以重新送新的,旧桃换新符。

有人为了表示对先人的孝敬,也为了展现他的财富,买了许多祭品给先人。这些祭奠有“纸钱、元宝、电视机、手机、轿车、飞机"等等,凡是世间有的东西都可以用纸质产品做成,孝敬给先人。


张律明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遇难,流亡国外,一日来至荒野,十分饥饿,四处觅而无食,此时臣子介子推割下腿肉一块,煮熟奉君食用,当君知情后,感激涕零。后来重耳作了国君,重赏介子推,当得知介子推隐居山林不出时,为其逼出介子推便放火焚林。后来发现介子推背娘已死于一柳树下,发现一血书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后又将此柳定为清明柳,又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天便为介子推扫墓之日,后来成为民俗传统扫墓日。帝王始以"坛祭”,逐渐变为墓祭,民间效仿开始扫墓。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这便是清明节扫墓的原由。


奇疆6688


为什么要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有什么说法?

答:清明节扫墓祭祖,是古代的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能让逝去的祖先安心天堂,使新生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更加繁荣兴旺。

更说明某山,某地的坟堆上挂满花朵和纸钱,热热闹闹后继有人,永远向前延长………万年发达!






快乐25225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Amanda音乐大世界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奇正国学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再来说说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联系

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已由原来的一个月或五日改为三日。后来又由三日减为两日或一日。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渐渐就合二为一了,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离得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了。

最后再说说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习俗

寒食节与清明节渐渐就合二为一后,寒食节(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等)饮食陋习也变成了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斗百草等习俗。知道和了解传统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这是人类历史上风俗习惯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程度的一次大提高。





观象斋主人


在中国并不是全部在清明节扫墓,有的地方是春节期间,有的是元宵节期间,有的是冬至期间


手机用户5994689473


清明上坟祭祖可能是民间百姓早就习以为常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早在春秋时候就兴起的一种习俗。也可能是王公贵族在春暖花开时节去祭拜先祖的一种形式。后民间百姓仿效之渐渐成了习俗。最典型的故事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最能代表清明时节人们上坟祭祖的实况和意境。


东方礼赞


要想好祖先好,要想富祖先富。这是圈里的一段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