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前朝鮮半島的分裂危機伏筆

1945年8月8日,蘇聯依據《雅爾塔協定》宣佈對日作戰,蘇聯百萬紅軍在總長四千公里的戰線上,同時向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日軍發動進攻。蘇軍在朝鮮半島推進迅速,先後佔領雄基、羅津和清津,並繼續向南挺進,大有席捲整個朝鮮半島之勢。此時,美軍還駐紮在琉球島,進入朝鮮半島尚需時日。因此,即使蘇軍佔領整個朝鮮半島,美軍也只能望洋興嘆。為阻止蘇軍佔領整個朝鮮半島,美國慌忙宣佈將派兵入朝,同時向蘇聯提出建議“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把朝鮮半島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部日軍向蘇聯軍隊投降,南部日軍向美國軍隊投降”,〔可見,美國是在不能立即抽調兵力進駐朝鮮的情況下,作為應急措施,緊急擬定同蘇聯分區接受日軍投降的所謂“三十八度線”。未曾料想,蘇聯表示接受美國的建議,這反而使美國頗感意外。日,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佔領日本的盟軍總司令,日發佈劃分日軍向盟國投降區域的《一般命令第號》,其中規定蘇軍受降區為中國東北、朝鮮北半部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和庫頁島,而日本、菲律賓和朝鮮半島南部為美軍受降區。9月7日,太平洋美國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發佈“第一號佈告”,宣佈自己對


朝鮮戰爭前朝鮮半島的分裂危機伏筆


“三八線”以南地區以及該地區的居民實行軍事管制。9月8日,美軍分別由釜山和仁川登陸,9月9日,美佔領軍司令霍奇將軍在原朝鮮總督府舉行受降儀式,末代總督阿部信行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日本在朝鮮36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然而,正當朝鮮人民喜迎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之際,由美蘇炮製的“軍事分界線”人為地將統一的朝鮮半島一割兩半,這個無形的“東方柏林牆”無情地割裂了朝鮮半島南北政治、經濟往來,以及兩地居民間的血肉聯繫和感情紐帶,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