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商朝存在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之间,它的建立者是成汤。商部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曾经多次迁移,直到成汤作首领时迁徙到亳,大概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成汤是历史上的杰出首领,在他的领导和经营下,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这个时候统治中原的夏王朝却不断衰落,它的末代君主桀更是出了名的暴君,搞得天怒人怨。成汤看到夏朝的统治危机,便萌发了灭夏自立的雄心壮志。

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成汤这位首领可以称得上是老谋深算,虚伪奸诈。我们丝毫不是在贬斥成汤,相反,这种性格几乎是古代一切成功的政治家的基本特点。成汤是一个极会装扮自己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断地作秀,不断地对外公关,打造一个“仁义”的形象。有一次他和臣子们外出郊游,看到有个属下在为他张网捕鸟。那个人把网围了东西南北四面,然后跪下来祈祷说:“东边的西边的南边的北边的鸟兽,都钻到我的网里来吧”。成汤对那个属下说:“那样太贪得无厌了”,便把三个方向的网都撤掉,只留下一面,也跪下去祷告:“想往左边去的就往左边去,想往右边跑的就往右边跑,实在不听话的就飞到网里来吧。”这样一下子就感动了大家,人们四处传扬成汤的“仁德”,这就是有名的“网开三面”的故事。

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另一个传说是成汤的邦国有一段时间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困苦。巫师说这是有人得罪了上天,必须要杀一个人来祭祀,天才会下雨。成汤说:“求雨是为了造福百姓,我怎么能忍心先杀害百姓呢?如果必须要用祭品,那就我来当吧。”他这样做是非常聪明的,因为他是国君不可能有人为了祭祀真杀死他,而他反而借这件事更加强了“仁德”的形象。这还没有完,他还要把这场“仁义秀”进行到底。

到了祭祀那天他装模作样的沐浴更衣,走上祭台之后又跪下来发表了一篇让人感动的祈祷文:“上天啊,千条罪,万条罪,都是我成汤一个人的罪。您要是降罪,就降到我成汤一个人身上吧,不要连累无辜的百姓,我成汤愿意承担所有百姓的罪责!”

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说的很对,优秀的君王自己心里并不相信什么神明,但是要对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虔诚信仰者”。成汤这种厉害的政治家,心里当然知道根本没有什么能听懂人话的上天:他无论怎么祷告,也不可能因此被惩罚,换句话说他不会伤到一根汗毛,却再次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舍己为人”的“仁君”。何乐而不为呢!果然,成汤的这一做法,在那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中感动了万千百姓,加强了自己在邦国内甚至在其他诸侯国的威望。

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当然只会作秀还是不行的,还必须给人民以实实在在的恩惠才可以吃得开。如果成汤一方面这样作秀,另一方面比夏桀更残暴地压榨人民,时间久了一定会被人民唾弃。成汤确实对内采取了“多予少取”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缓和了内部矛盾。这是他的作秀能够见效的基础,没有这个实在的让利政策,作秀就不能成功。

见到成汤是个成大器的材料,伊尹和仲虺等有才干的人纷纷前来投靠。伊尹名叫阿衡,是成汤的妃子陪嫁过来的奴隶。传说他善于烹调,用送饭的时机向成汤进言,委婉地告诉成汤如何成就帝业。成汤一听,就觉得伊尹见识不凡,很快就任命他作了宰相。这种说法带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伊尹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即使见识不凡,成汤也很难一下子就把国政交给他处理,中间肯定有过一段曲折的过程。

另一种说法是伊尹是有名的隐士,成汤听说他的名气之后就派人去聘请他,来回去了五次伊尹才肯前来辅佐。这跟后代周文王聘请姜子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事情很有点像。伊尹等人辅佐成汤对内发展生产,整顿军队,邦国的力量不断壮大,这就为灭夏奠定了基础。这个时候夏桀有点警觉了,他以天子的名义把成汤招来囚禁起来。伊尹等人准备了很多珍宝贡献给夏桀,还大肆贿赂夏桀身边的宠臣。这些人得了好处,当然就不断为成汤说好话。夏桀耳根子软,听完后就把成汤放回来了。诸侯听说这件事,又有很多来投奔成汤。

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成汤在伊尹等辅佐下,对外实行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不断拉拢其他诸侯叛夏归商;对于那些忠于夏朝的部落,则加以征讨并消灭,逐渐剪除夏朝的羽翼。成汤这种先易后难,迂回包抄的政策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他上来就直接进攻夏朝,一来夏朝长期盘踞中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成汤未必会取胜;再者,夏桀是诸侯共尊的“天子”,夏朝肯定会发动其他部落攻打成汤,这样就给自己制造了更多的对手,很可能造成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如果先攻打臣服于夏朝的其他部落,很可能就引不起夏桀的警惕。这就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先攻打金国的臣属西夏,而不是先攻打金国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也不能教条化地被看作金科玉律,真正要怎么办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朱元璋统一江南的时候,就是先消灭了最强的陈友谅。朱元璋的根据地以现在的南京为中心,那个时候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南边是方国珍和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张士诚等人都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之人,只有陈友谅势力最强已经称帝,还图谋和张士诚等夹击朱元璋。

消灭了陈友谅,其他各部就会丧失主心骨,收拾他们就容易多了。而且陈友谅杀害上级徐寿辉自立,部下离心离德,也容易战胜。因此朱元璋集中力量一举消灭了陈友谅,江南就再也没有真正的战略上的对手了。

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夏朝在西边,商部落在东边。成汤首先锁定的目标是自己附近的位于夏商之间的葛伯。葛伯昏庸暴虐,既是夏王朝在东边的耳目,又是夏王朝的屏障,就成了成汤所要消灭的首要目标。成汤派兵讨伐葛伯,借口是葛伯不祭祀上天。葛部落本身就力量有限,加上葛伯昏庸残暴,当然不是成汤的对手,很快就被消灭了。看到夏朝没有大的反应,成汤就更加放心大胆,又先后灭掉了臣属夏朝的其他邦国,逐渐接近了夏朝。

成汤感觉攻打夏朝时机快要到了,但伊尹、仲虺等人劝成汤要沉住气,不如先试试夏朝的影响力,停止向夏朝朝贡看看对方能怎么样。夏桀看到成汤停止了朝贡便勃然大怒,立刻招来“九夷之兵”要攻打成汤。成汤见状,知道夏朝还有影响力,就赶紧请罪表示要继续纳贡。

夏桀一看也就作罢了。成汤继续拉拢人心,而且不断离间夏朝和臣属部落的关系,对这些部落恩威并施,渐渐地忠于夏朝的部落越来越少。过了一年,成汤再次停止对夏朝的朝贡。夏桀再次想发动“九夷之兵”,可这次哪个部落也不过来帮忙了。看到夏桀已经孤立,成汤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便对各部落将士作了誓师动员。

成汤和当年姒启讨伐有扈氏一样,也指责夏桀罪大恶极得罪了上天,说他这是奉上天的命令前来讨伐,还是“替天行道”那一套。为了最大限度地孤立夏桀,减少夏朝百姓的阻力,成汤还发明了一个新的口号:夏桀无道暴虐百姓,成汤是为了帮助夏朝百姓除去残暴的统治者解放人民,这就是后世常用的“吊民伐罪”的把戏。

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成汤经过多年的准备,夏朝又离心离德到了极点,这一仗果然就打败了夏朝,夏桀逃到了鸣条。成汤追过去再次大败夏朝,俘虏了夏桀,将夏桀流放到远方。成汤在各部落诸侯的拥戴下,登上了天子之位,建立了商朝。成汤虽然夺取了政权,但在那个讲究君臣之义的时代,难免被人指责为“以臣弑君”。

为了给商朝树立合法性,成汤和仲虺等人再次作秀,玩了一个双簧的把戏。他们先放出风去,说成汤虽然驱逐了暴君夏桀,但自己害怕后人指责他以下犯上。仲虺等人则召集百官,代表百姓给成汤上了一篇“颂圣”的文章:夏桀有罪,成汤是奉上天的命令来进行讨伐的;成汤道德高尚万民拥戴,讨伐南边的国家,北边的人民怨恨,讨伐东边的部落,西边的人民怨恨,都说为什么不先讨伐他们那里,成汤大军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觉得有活路了;夏桀昏庸暴虐,废弃了祖宗之法,我们这是为了恢复大禹所创立的神圣制度。这跟后世统治者颂扬他们自己的所谓“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那套说辞,没有什么两样。

作秀与让利并举:成汤的建国大业

夏朝的灭亡,直接原因在于对商部落不断坐大没有提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及早的采取防范措施。从中可以看到君主和臣子、诸侯之间是冷冰冰的利害关系,它根本上是靠武力来维系的,而不是靠什么“仁德”。汤灭夏是这样,西周灭商也是这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还是这样,此后历朝的权臣篡位无不是这样。

臣行仁义则君主危,臣属中有人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拉拢其他臣子和百姓,这是对君主的巨大威胁。成汤如此大肆展示仁义,取悦百姓,笼络诸侯,作为君主的夏桀却没有足够的警惕,先囚禁后居然又放了他,可见其没有政治敏锐性。从根本上说,夏朝统治四百多年已经完全腐朽,就算有人提出好的建议也难以被采纳,即使被君主采纳也难以被底下的贵族贯彻下去。夏朝这艘船已经撑不下去了,夏桀的作为只是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