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街番仔樓的紅色往事

新行街番仔樓的紅色往事

新行街“番仔樓”正大門

新行街番仔樓的紅色往事

新行街“番仔樓”背面

新行街番仔樓的紅色往事

俯拍新行街“番仔樓”

漳州城區的新行街上,有一座被稱為“番仔樓”的古厝,這座古厝不僅建築風格獨特,而且還曾和漳州城內地下黨組織有過一段紅色情緣。

番仔樓所在的新行街,至今仍保留著舊時的狹窄街面和低矮平房,在周邊新華東路、南昌中路和丹霞路的高樓包圍下,不免顯得有些老舊和頹敗。但昔時這裡由於東接浦頭街,直通浦頭港,曾一度是漳州城的繁華街區,不少社會名流、成功商賈都在此置業興宅,番仔樓的建造者華僑陳順籌便是其中之一。上世紀20年代,從南洋蘇門答臘回鄉的陳順籌斥巨資在新行街5號建樓。該樓為庭院式大厝,由主樓和天院組成,主樓坐北朝南,高三層,建築面積550多平方米,樓四周環繞近400平方米的花圃。主樓為典型的中西結合風格建築,南面設通廊,立6支仿多立克柱式(一種希臘柱式)的前簷柱;室內中部為門廳通道,兩側為房間,地板鋪設從南洋運來的花磚,樓板及屋頂則為傳統桁架。建築四面均開窗,外牆窗戶頂設南洋風格帽簷。由於是“過番”人所建,又頗具南洋風情,大家便稱其為“番仔樓”。

番仔樓建成後,陳順籌繼續在南洋經營生意,妻兒則留在漳州定居,陳順籌每年都會回鄉與家人團聚。每次陳順籌回鄉,外甥馬東涵(馬海髯)都會來探望他,還和他一起探討國內局勢,向他介紹漳州當地開展的一些愛國進步活動。1933年,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派地下黨員、《江聲報》駐漳記者吳香谷,在漳州與地下黨員楊殿鍾取得聯繫,著手在漳州城開展地下黨組織工作。不久,發展了馬東涵、許鐵如(彭衝)等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中共漳州城支部,書記蔡大燮(後為馬東涵)。當時,陳順籌雖然不知道馬東涵是地下黨員,但他思想開明,且心懷愛國之心,對馬東涵所作的工作深表認同,再三叮囑在漳的家人要給予馬東涵幫助和支持。

1935年1月,中共閩粵邊特委為了進一步開展城市工作,決定成立中共漳州城工作委員會(簡稱漳州工委),書記楊瑞,組織部長馬東涵,下轄學生、教員、工人、薌潮劇社等6個支部,共有黨員30多人。1936年五六月間,漳州工委宣傳部長曾松元被捕叛變,致使工委受到破壞,工委骨幹不得不分散轉移,馬東涵、許鐵如等人去了香港,陳松年、周德華等人去了閩粵邊游擊區,漳州城黨組織被迫暫時停止活動。1937年春,陳松年帶著中共閩粵邊特委的指示,從靖和浦根據地返回漳州,籌劃恢復建立漳州城內黨組織。經過一段時間的聯繫,大部分黨員與黨組織重新接上關係。同年夏,中共漳州工委恢復建立,馬東涵任書記,許鐵如任組織部長,陳松年任宣傳部長,下轄職工、婦女、同安、石碼、山城5個支部以及部分個別聯繫的黨員。重新恢復的漳州工委急需一個安全的活動場所,馬東涵想到了新行街5號舅舅家的宅子,便向陳順籌求助。當時,陳家親眷主要居住在一樓和二樓,三樓較少使用,陳順籌就把三樓無償借給漳州工委使用。除了提供安全的活動場所,陳順籌還時常為工委提供活動經費。馬東涵、許鐵如等漳州工委的同志經常出入番仔樓,在樓中多次成功策劃革命活動,領導薌潮劇社在設立抗日救亡宣傳隊的基礎上擴大為龍溪民眾救國服務團,開展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動,把漳州及閩南一帶的抗日救國運動推向了高潮。1938年5月,廈門淪陷,中共廈門工委遷往漳州,同漳州工委合併為漳廈工委(後又改稱漳州工委),書記錢興,組織部長馬東涵,宣傳部長張兆漢。錢興不久後調離,由陳伯敏接任書記。1943年春節前夕,陳伯敏被捕叛變,向敵人供出了30多名黨員的名單,包括馬東涵在內的20幾個黨員因此相繼被捕,漳州工委遭到徹底破壞,此後城內黨組織的工作劃歸漳南工委領導。

漳州工委存續期間,堅持在白區開展革命活動,有力地配合了閩粵邊游擊區的軍事鬥爭,成為游擊區之外的一條重要隱秘戰線。它是閩粵邊特委掌握外界信息的重要據點,漳州毗鄰廈門、泉州、汕頭、潮州等城市,交通發達,信息靈通,在革命根據地的閩粵邊特委通過漳州工委蒐集信息,瞭解全國局勢,並尋求中央指示,及時調整戰略策略,更好地應對形勢變化。當時,由於中央主力紅軍長征,閩粵邊特委一度與黨中央失去聯繫,正是藉助處在白區的漳州工委及廈門工委,才得以與在香港的中共南方臨委接上關係,從而獲得中央指示。它是閩粵邊革命根據地採集物資、傳遞情報的重要通道,採購大批日用品、藥品,運送到遊擊根據地,還密切留意城中國民黨當局動態,傳遞可靠情報給特委,有力支援了邊區的反“清剿”鬥爭。它是黨開展統戰工作的重要平臺,巧妙運用一些成員的特殊家庭關係,開展統戰聯絡工作,與各界周旋;建立外圍群眾進步團體,廣泛組織抗日宣傳活動,掩護黨的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其領導下的薌潮劇社以進步健康的戲劇形式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推動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中共漳州工委在閩南革命鬥爭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新行街5號番仔樓作為漳州工委的重要活動場所,於1991年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市級文保單位。現如今陳氏第三代共十幾口人居住在番仔樓中,歷經百年風霜的老樓雖已不復昔日光彩,但它的紅色故事仍在後世中傳承和頌揚。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03/31 星期二 第10版 文化走廊版塊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