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控煙、垃圾分類推廣經驗,超120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餐飲單位主動提供公筷”應寫入地方法規

晨報記者 李芹 通訊員 戚爾達

上海已有2.5萬餘家餐廳表示要推廣使用公筷公勺。抽樣調查顯示,92%的市民贊成使用公筷公勺。不僅如此,120多位政協委員還聯名提案,提出修訂《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中有關條款,把“餐飲單位應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公筷、公匙等公用餐具”寫入其中,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推動這一移風易俗、引領風尚之舉。

1

倡議獲廣大市民贊同

“我一直在新聞發佈會上呼籲,效果正在顯現。但要形成長效機制進而培育健康好習慣,還得采取更多舉措。”談及這篇超過120名委員參與聯名的提案,提案執筆者,市政協委員,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鄭錦這樣表示。

在每天下午(目前已改為隔天下午)2點舉行的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發佈有關信息,已成為鄭錦近期一項固定工作。除了回應關切外,她還籲請廣大市民養成健康文明好習慣,特別是使用公筷公勺。

2月23日,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市文明辦、市衛生健康委、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3月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鄭錦表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不扎堆在上海成為自覺行為,保持社交距離、使用公筷公勺逐漸成為風尚,“倡議發出後,10多個小時內,僅上海發佈、市衛健委官方公眾號的總閱讀量就超過126萬次。廣大市民留言表示‘贊同’”。

2

針對“痛點”撰寫提案

不過,鄭錦也看到市民在留言中提出的“疑慮”:公筷公勺不方便,餐桌上容易搞錯,難以堅持;疫情期間,全民健康意識高漲,疫情過後,公筷公勺意識會逐漸淡化;餐飲企業嫌麻煩,覺得增加清洗工作量,不願意提供公筷公勺;外出就餐尚能做到,但家庭就餐採用公筷公勺,麻煩且覺得沒必要,還擔心疏遠親情。

鄭錦認為,推廣使用公筷公勺勢在必行,但並非一蹴而就,必須要市民、餐飲企業、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媒體幾方面形成合力。她感到,可以通過政協提案的方式,提出一些推廣公筷公勺的系統性舉措建議。

於是,她與衛健委的同事圍繞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推廣中需要採取的舉措進行充分探討,撰寫了“關於在全市推廣使用公筷公勺的建議”提案初稿。3月4日晚,鄭錦將初稿發到市政協相關微信群中供大家討論。委員們立刻予以熱烈響應,在市場監管局工作的張磊委員還就修訂《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中有關條款提出建議供鄭錦參考完善提案。

3

同時要造氛圍、創環境等

一晚上,120多位委員踴躍參與聯名。“提案撰寫中沒有幫上什麼忙,參加聯名是為了表達一同向不健康生活方式說‘不’的決心。”委員們表示。提案明確,推廣使用公筷公勺,需要改變傳承幾千年的用餐習慣,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使用公筷公勺在切斷疾病傳播途徑上非常有必要。

因此,提案認為,除了加強健康教育、營造社會氛圍、創建支持環境等建議,特別要加快修法進程。

鄭錦認為,全社會要養成一個新習慣,既有賴於全民積極參與,也離不開法制的規約:“在上海取得切實成效的公共場所控煙、垃圾分類等工作,都得益於率先地方立法。《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中原本有‘餐飲單位應根據消費者的要求,提供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的規定,建議改為‘餐飲單位應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公筷、公匙等公用餐具’,讓法制成為公序良俗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進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