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手好牌卻輸了天下,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和他的赤眉軍

公元25年,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混亂的一年。此時距綠林起義軍把劉玄推上更始帝的位置剛過兩年,彷彿約好了一樣,放牛娃劉盆子和劉邦後人劉秀在這一年的6月幾乎同時登上了皇帝寶座,而大名鼎鼎的新朝皇帝王莽也才死去一年多一點。


拿到一手好牌卻輸了天下,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和他的赤眉軍

綠林、赤眉起義形勢圖


那是一個看似給很多人都提供了機遇的時代,最終只有一個人拿到了頭獎,他就是劉秀。這其中沒有那麼多偶然,歷史總是在貌似偶然的事件裡演繹著必然,在數學上這種情況被稱之為大概率事件。

有些人只能在歷史的煙塵裡成為一現的曇花,成為走得最遠、爬得最高的那個人的陪襯。

今天不寫歷史上很有名氣的綠林起義領袖王匡、王鳳,更不寫千古一帝光武大帝劉秀,讓我們把目光放在那個聲名不顯的赤眉軍領導人樊崇身上。

相信大家都聽過赤眉軍的故事,可瞭解樊崇這個人的不多。史書對他的記述也十分有限,我們只能通過赤眉軍產生、發展、衰亡的過程來推斷這個人的性格特徵和人生軌跡。

樊崇是公元18年在山東莒縣地方帶領眾人起義的。新朝末年,天下大亂。受壓迫最重的農民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公元15年,五原、代郡數千民眾舉行暴動。兩年後,臨淮人瓜田儀在會稽長洲起義,呂母在海曲起義。這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

歷史上關於舉事之前的樊崇幾乎沒有什麼記載,之前他確實太普通了。只知道他是一個樸實而勇猛的莊稼人,平日裡一些青年人很喜歡圍在他身邊。但這樣的一個普通人身上一定有過人之處,要不然絕不會在那段歷史裡帶領那麼一支隊伍創造了一個奇蹟,我們姑且簡單地把這稱為樊崇的個人魅力吧。


拿到一手好牌卻輸了天下,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和他的赤眉軍

赤眉起義軍


剛起義時樊崇手裡只有一百多人,他為人仗義,作戰英勇,很快帶著起義軍取得不少的勝利,聲名隨之遠播。之前有個叫呂母的老嫗在琅邪海曲起義,她死後,餘部都加入樊崇的義軍,後來又有逢安、徐宣、謝祿、楊音等人率部紛紛投靠,不到一年時間,樊崇領導的隊伍就發展壯大起來,達到了幾萬人。

樊崇可能就是那種天生的軍事家,富有謀略,他領導的農民軍軍紀嚴明,所以戰力十分強悍,與新朝王莽在華東、中原的軍隊頻頻交戰,均取得勝利。起義軍勢力擴大,開始活躍於海、岱地區(泰山、沂蒙山區),後又轉戰黃河南北,挺進到淮、黃地區。

隊伍大了,樊崇沒有忽視對軍紀的重視,但也只有一條規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償創傷。這是因為起義將領都出身農民,沒有太多文化,不僅軍規簡單到了極點,還只是口頭約束,軍中也不設文書、旌旗、編制、號令等必要的章程。在發展初期,強大的凝聚力可能會解決一些管理上的問題,但到後來這種聊勝於無的管理模式就顯露了其弊端。

新帝王莽不能坐視這支農民起義軍的壯大,派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向他們發動進攻。樊崇代理隊伍準備迎戰,但擔心自己部下與王莽兵混淆不清,於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塗紅以相識別,赤眉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拿到一手好牌卻輸了天下,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和他的赤眉軍

新王莽朝皇帝


這一戰發生在成昌,今山東東平縣。戰鬥中,樊崇依舊勇猛過人,一槍刺中了王匡的大腿,王匡慌忙奪路逃命,廉丹則被赤眉軍的將領董憲殺死,官軍潰敗。經過這場大戰,赤眉軍更加壯大了,發展成一支十多萬人的武裝力量。

這一階段的樊崇,正處於創業的黃金時期,他武力過人,思維冷靜,富有謀略,身邊凝聚了一個強大、團結的戰鬥團隊,可以說智商和情商都處於最佳水平。史官是為封建統治者書寫歷史的,不會詳盡地記載一個農民階級的造反者的,但你看一下這段時間赤眉軍的戰鬥史就會知道,沒有受過任何軍事教育的樊崇實在是個天才。

這幾支勢力征戰不休,一直到了公元23年。這一年,綠林領袖王匡和王鳳在清陽立劉玄做了皇帝,恢復漢朝,史稱"玄漢",劉玄為更始帝。

既有了名正言順的漢帝之名,劉玄身邊自然不缺少擁躉。這其中就有公元22年會同大哥劉演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於舂陵正式起兵反莽的劉秀。而本來就沒有什麼理想和野望的樊崇,看見已經有了劉玄這面旗幟,樂得在大樹下面好好乘涼———對赤眉軍這些泥腿子們來說,現在已經幹得不錯了。所以,王莽覆滅後,更始政權移都洛陽,樊崇率領二十幾個將領、幾十萬赤眉軍來投靠劉玄。

劉玄能力平平,毫無政治遠見,沒能很好地利用這支當時最強大的農民軍,反而對強大的樊崇心存猜忌。封官列侯時,只給封號不給封地。後來還派兵襲擊赤眉軍。樊崇只有與劉玄決裂,率眾離開洛陽東歸,回到赤眉軍中。


拿到一手好牌卻輸了天下,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和他的赤眉軍

樊崇立劉盆子為帝


在謀士的建議下,樊崇於公元25年6月,擁立劉邦之孫城陽景王劉章的後人劉盆子為建世帝。這個劉盆子是更始元年(公元23)初,赤眉起義軍經過式縣時,被搶到軍營中的。關於他,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劉盆子在軍中歸屬於右校卒吏劉俠卿,負責割草喂牛的工作,號稱"牛吏"。劉盆子對放牛極有研究,每頭牛的習性他都瞭如指掌,每次放牛時,都割許多草,放在牛背上馱回軍營。他放的牛甚至懂人說話,懂得令行禁止,不隨便啃吃莊稼。劉盆子有時候會倒騎著頭牛觀看自己的牛群,樂在其中。

樊崇於公元24年12月,帶領赤眉軍兵分兩路西征玄漢。第二年九月,赤眉軍以壓倒優勢攻克長安,劉玄被迫投降,不久也被絞死。

樊崇佔據了長安,這時的他官封御史大夫。忽然之間,樊崇失去了戰鬥的方向,不知道下一步的路要走向何方。手下的將領和士兵們也無法約束作為農民的本性,在長安搶掠無忌,不復當初了。

而自始至終有著理想的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后,已經開始謀劃一統天下了,樊崇自然是他最大的對手。

赤眉軍進入長安後,沒有關中的豪強地主支持,遭遇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只好轉戰安定、北地一帶。西進途中,又適逢天降大雪,許多士卒凍死,同時起義軍又遭到襲擊,無奈返回了長安。這時的長安附近發生了大饑荒,出現了"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慘象。20萬赤眉軍糧食無著落,只好退出長安向東進發。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山(今河南澠池)被馮異擊敗,不久在宜陽河遭到劉秀大軍的截擊。起義軍投降劉秀。後來領袖樊崇、逄安等再度起事,失敗被殺。


拿到一手好牌卻輸了天下,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和他的赤眉軍

光武帝劉秀


赤眉起義後期,漢末的政局複雜到超越戰局,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樊崇在此時反而失去了睿智的頭腦,無法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把握這支龐大的武裝。而反觀劉秀,一生都在朝著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前進,那就是一統天下。

農民樊崇就像一顆流星,前半程以炫目的光彩劃過歷史的天空,後半程在戰火和硝煙裡消磨殆盡,迷失在光武帝劉秀的光環背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