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五千年看安陽?

以德行遠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河南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佔了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

河南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創造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歷史上, 河南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和商城鄭州。

悠久的歷史為河南留下了極為珍貴和豐富的文物古蹟,歷史學家稱河南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河南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這裡有記載著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以少林武術發源地名揚四海的“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從文明程度、年代、以及 歷史文物遺存 還是河南

河南嵩山東漢小篆銘文,記述了夏禹及其父親鯀治水的故事。攝影/王豫明

“龍的傳人”、“炎黃子孫”

這兩個幾乎是中國人象徵的名詞

發端都是與河南有密切關係

從淹沒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時代走來

河南是夏、商、週三代定都的地方

“禹分九州,豫居其中”

居天下之中的河南

既是中國早期發展的核心舞臺

同時天災人禍、戰亂頻仍

是承受中華民族災難最深重的一個地方

改革開放以後,沿海崛起

河南成為勞務輸出的大省

這片文化厚重的中原大地

在經濟發展上變成塌陷的中部

備受鍵盤俠們地域黑

今天我們尋根覓祖

再看河南

伏羲的時代

婚姻的規範 · 姓氏的誕生

河南焦作雲臺山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06期

追溯中國歷史的童年時代,開宗便是“三皇五帝”。一般認為三皇時代,伏羲氏排在首位,其後是神農氏、燧人氏。

伏羲生於雷澤之畔,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縣境。伏羲氏在地處黃河沖積扇南沿的潁水中游的陳(古稱宛丘,今河南淮陽)建立了都城,死後也葬於此。

淮陽至今還有太昊伏羲陵,號稱天下第一陵。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這裡都會接待成千上萬前來祭祖的群眾。

太昊伏羲氏為中國古代文明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制嫁娶、正姓氏,使中華民族的婚姻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

伏羲以前,人們“男女雜遊,不媒不聘”,過著近親通婚的血緣婚姻生活。伏羲氏應該是最早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親通婚,實行族外婚制的部落。

中嶽嵩山,立壁千仞 供圖/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

這種嫁娶之禮,與後世嫁娶的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它只是指一個氏族對另一個氏族之間的嫁娶,是一種族外群婚。

傳說中伏羲和女媧原是兄妹,後來結為夫婦,其實正是兩個氏族族外群婚的狀況。因為這裡的伏羲是指伏羲氏族,女媧指女媧氏族,是關係親近的兩個兄弟氏族。

這種群婚已排除了氏族內部血親間的性關係,實行氏族之間的男女群婚,當然要比近親通婚的血緣婚姻制進步得多。

婚姻制度的變化是中國姓氏制度產生的直接原因,因為族外婚必須以至少有兩個不同血緣關係的氏族同時並存為前提,而原始氏族之間區別不同血緣關係的唯一因素,就是他們源自不同的始祖先。

這位始祖先就成為他們氏族存在的標誌、名號和姓氏,這種標誌、名號和姓氏在世界其他一些原始氏族中又稱作“圖騰”。

族外婚產生以後,姓氏就在區別婚姻關係中起著關鍵作用。據載,伏羲氏實行族外婚制,中國最早的姓氏大約就在這個時期產生。所以中華民族姓氏制度的起源,就應該是在最早實行族外婚制的河南。

炎黃的時代

炎黃子孫 · 姓氏壯大

每年在河南新鄭黃帝故里舉辦的祭祖大典,已經成為全世界華人尋根的重要文化活動 攝影/杜小偉

伏羲之後的黃帝時代,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時期,河南仍然是中華民族活動的核心地區。

從血緣關係上追根溯源可以發現,在當今中國,佔漢族人口90.11%的120個大姓,多數是在河南境內形成的。

這120個大姓分別屬於長期以河南為活動中心的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

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同為太昊伏羲氏),這就是中華民族以炎黃子孫自居的由來。

這120個大姓氏中,全部起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部分源頭在河南的有45個,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追根溯源,中華民族的根就在河南。只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於戰亂和災害等原因,我們的先民不得不離開這片沃土,遠播四方。

兩晉年間

中原戰亂頻 · 客家人形成

位於泉州的洛陽橋,是古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這座橋的建造也跟南遷的中原文化有關 攝影/陳世哲

西晉建立不久,便爆發了“八王之亂”。之後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崛起並進入西晉國都洛陽,河洛地區經歷了一場巨大的浩劫,史稱“永嘉之亂”。

經過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摧殘,中原地區到處是頹垣斷壁,哀鴻遍野,百姓難以生存,避難江南者十之六七,形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中原漢人南遷的浪潮,根深葉茂的客家民系也因之形成。

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以西晉都城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人口聚居的密集區域,其人口數量佔全國總人口數的32%。

西晉都城洛陽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偏於河洛平原的東南,位於今偃師境內,四周為群山大河所環繞,其東南的轅關古道是西晉時期客家先祖南遷的主要通道。

八王之亂,殃及京師,河洛居民大多由古轅關道向東南遷徙。他們在出轅關道後,按照潁、汝兩水的流向朝東南淮河方向南遷。

在東晉以後潁、汝、淮之間的河南南部、安徽、湖北交界地區,特別是淮河流域的安徽一帶,成為南遷流人的主要聚居地。

這股移民潮前後持續了170多年,遷移人口達到200萬之眾。

兩宋之交

氏族南遷 · 開枝散葉

太行腳下,中原大地進入了麥收季節,河南農民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出全國1/10的糧食。攝影/王立力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佔開封,北宋滅亡。

1127年,宋室南遷,隨行的既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又有農、工、商等各界人士,人數之多,超過以前各次,自然所包含的姓氏也難以勝計。

此次遷徙的中原人落腳之處也比前幾次的範圍更大,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此外還有遷至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的。

中原文化隨著這些行走天下的中原人而傳播至祖國各地,這些中原子孫先是下到南方,然後輾轉世界各地,但很多家族,真正的源頭始終是在河南。

當然,體現根深蒂固中原文化意識的遺存遠遠不止這些,千百年來,在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遷徙中,有無數中原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然後落地生根,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倘若今天去尋根問祖,相信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的祖先就來自河南。

咱可不止五千年!《國家寶藏》立下flag慘被大河南“打臉”

無論朝代變遷,中國的古代地圖上幾乎都有一個相同的中心,那就是古稱為中原,意為華夏之中的河南省。河南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更因為盤古創世、女媧補天、黃帝即位等一系列神話傳奇,被稱作是“上古文明開源之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業中心向沿海地區轉移,這個曾經熱鬧非凡的中原城市,變得有些落寞。看著那些比自己年輕太多的沿海城市一個個光芒四射的樣子,河南人民站立在數朝古都的遺址之上,背靠著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期待著一場“逆襲”。

由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獨家冠名的熱門大型文博綜藝《國家寶藏》,以博物館為主體,以國寶文物為線索,展開了一場探索華夏文明的文化巡禮。而這自然讓擁有17餘萬件館藏,見證華夏曆史的河南省博物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誓要在節目中再現中華文化源頭的榮耀與光彩。而本期節目也邀請到劉濤、雷佳音、蔡國慶父子作為國寶守護人與河南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一起驚豔亮相,講述它們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

“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這是《國家寶藏》中被廣為傳播的一句臺詞。不少觀眾也期待跟隨節目鏡頭,以國寶回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但節目組可能萬萬沒想到,河南博物院所帶來的一件國寶藏品,卻成為了“例外”,引發觀眾驚歎連連,大呼文博界真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這件館藏國寶正是有著8000餘歲“高齡”的賈湖骨笛,作為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它硬生生地把節目宣揚的“五千年”概念又往前追溯了將近3000年的時間,而這件國寶恰恰也證明了河南在華夏文明中不可替代的源頭地位。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幾千年的時間裡,我們的老祖宗在河南除了必要的生產勞動之外,也不遺餘力地在尋找生活的樂子,聽聽音樂喝喝酒唱唱歌,好一派悠然自得的樣子。而說到喝酒,以及中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那就更不得不提到河南了,相傳最早的釀酒人儀狄,正是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人,所以河南在酒文化上,更是源頭的源頭。

正因如此,這期《國家寶藏》的另外兩件寶物,都跟酒密切相關,這也恰好與節目獨家冠名方水井坊高端白酒的身份“不謀而合”。作為傳承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之道上重要一環的水井坊,能夠在這次與《國家寶藏》的合作中,向代表著數千年前酒文化精髓的國寶致敬,可謂是一件十分榮幸的事情。而有趣的是,這兩位“前輩”之間卻還有些互不服氣,大有一副要跨越時空相互“PK”的意思。它們一件是出自商朝晚期,用於慶祝勝利,暢飲美酒的“婦好鴞尊”,;另一件則是出自春秋中期,宣揚理性飲酒、慎飲少飲的“雲紋銅禁”。搞得觀眾也紛紛納了悶:這大河南的酒到底是叫人喝還是不喝?

其實不少去過河南,並感受過河南酒文化的朋友,都能夠在河南那些延續至今的飲酒習俗中找到答案。河南人宴會飲酒有著“頭三杯酒”的習慣,意思是在大家互相敬酒之前,先一起共飲頭三杯酒。這三杯酒正是河南人骨子裡熱情好客的體現,希望能夠將美酒與愉悅與賓客一起分享,與“婦好鴞尊”所代表的“飲酒慶祝”理念是契合的。而據考證,這“頭三杯酒”習俗又源自《禮記·玉藻》中記載:“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意思是飲酒喝到三杯,達到微醺狀態,就差不多了,這可以理解為“理性飲酒”的一種倡導,這無疑又暗合了“雲紋銅禁”所傳達的理念。

(國寶守護人——雷佳音)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說,在這“喝”與“不喝”的糾結之中,是河南人在數千年的文明推演過程裡,對於酒文化的深度思考。而置身於“婦好鴞尊”與“雲紋銅禁”這兩位代表了中國源遠流長酒文化的“前輩”之側,“六百歲”的水井街酒坊無疑是年輕的,但中華悠久燦爛的文化,需要數千年的集大成者,也需要每一個百年、十年之間的傳承者。水井坊恰逢承前啟後的歷史節點之上,在肩負著傳承中國酒文化大任的同時,也欣喜地看到,跨越數千年歲月之後,那些由國寶所孕育出的古老文化與習俗,依舊鮮活地存在於民間,存在於一個個平凡的生活場景之中,在舉杯與分享的過程中,無處不體現出活著的傳承。

《國家寶藏》從策劃伊始,就希望能夠以明星演繹加嘉賓互動的形式,讓沉睡的國寶“活”起來,其喚醒的,不僅僅是國寶本身,更是國寶所承載、所寄託的文脈、歷史、匠心、技藝、習俗。這一切堪稱中華驕傲的文化精髓,不應該被博物館的圍牆與大門圍合起來,而是應該在每個人的心中被記憶、在每個人的口中被傳頌。更為巧妙的是,這一切恰好也是水井坊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初衷:以奠基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井街酒坊600年原址之上的水井坊博物館為基礎,水井坊將傳承了600餘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井坊酒傳統釀造技藝”進行了延續與保護,並將其融入在高品質產品的釀造之中,讓那些在歲月中愈發精進、愈發熠熠生輝的技藝與匠心,讓歷經歲月沉澱依然“活著的傳承”,都能在品味每一杯美酒時感受到。正因為如此,水井坊與《國家寶藏》之間的攜手,早已不僅僅是在初衷與理念上的惺惺相惜。觀眾們在節目的演繹中,看見數千年前鑄造的國寶酒器,與活著傳承了六百年的水井坊互相共鳴,以不同的載體與形式,將中華酒文化,以及從酒文化中衍生而出的祭祀文化、宴席文化、禮儀文化等進行保護與傳承。這讓文化不再只是書籍上的文字,而是真正地“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高端白酒水井坊獨家冠名,與水井坊一起走進《國家寶藏》)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一家家博物館的陸續露面,一件件國寶登上了節目的舞臺,那些凝聚大師心力的畫卷、薈萃頂級工藝的瓷器、千百年後鋒芒依舊的兵器、回溯華夏漫長曆史的樂器、以及記錄中華酒文化演變的酒器,將多元精彩的中華文明逐一呈現,讓一座座城市為之驕傲,也緩緩展開了一幅中國民族文化自信的長卷,讓人流連忘返。而這些充滿競爭力的國寶的登場,讓最終能夠入選《國家寶藏》年度特展的名單,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水井坊和節目組一道,號召大家走進河南博物院,與國寶親密接觸,並通過中央電視臺的微博、微信平臺,為自己喜歡的國寶投票,助力其登頂國寶之巔。


老李頭有話說


華夏五千年,最早看夏商,直至今日,我們都沒有找到夏朝都城的蹤跡,所以,從實物史來看,中國最早能追溯到的,就是商朝。

傳說,商朝是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由於夏桀無道,商朝的君主商湯率領部隊滅夏見商。建國之後,商朝的國都卻一直沒有穩定下來,知道盤庚遷都到殷之後,才算穩定。

這個殷在哪兒呢?就是現在的安陽。

當然了,這只是對商朝的一個小小簡介,如果只有這些空洞的文字,是不能說五千年看安陽的。

安陽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五千年的見證,是因為小屯村。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購藥,買到了一種名為龍骨的藥材,王懿榮無意間發現,這些龍骨上居然刻著一些非常古老的文字。於是,他開始重金收購這些有字的龍骨,從此,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終於被發現了。

而這些甲骨文從哪兒來的呢?

就是安陽小屯村,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安陽殷墟。

自此,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考古挖掘,從安陽殷墟里面,從中獲取了甲骨文15萬片,兵器上千把,其他青銅器上百件。

在1999年的考察挖掘中,考古學家在殷墟東北部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城遺址。至此,我們國家商周時期才算是有了信史(有實物佐證的歷史)。

所以,我們才說五千年看安陽。

不過,在此有幾點需要特別提示:

第一,商周時期距今並未達到五千年,五千年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

第二,我國也挖掘出來過更早時期的遺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萬年,只不過不成規模,無法佐證夏朝是否是能夠作為王朝存在的;

第三,這裡所說的安陽,我覺得特指安陽地區比較合適,不要特指先進行政區域的安陽,在安陽周邊的鶴壁(朝歌,商末首都)、焦作等地,同樣有較為豐富的上古歷史。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安陽,是一個極具文化的歷史古都,先後七個朝代曾在此建都,是國家八大古都之一。位於河南省的最北面,由於文化底蘊豐厚,再加上獨具特色的安陽話,使其更加的難以揣摩。

它之所以難懂,則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行政劃分上,安陽屬於河南。但講起話來,大部分河南人都聽不懂。因為安陽話是山西方言延伸過來的,實在是讓人覺得搞笑,不僅河南人聽不懂,安陽市區與周圍縣區的方言都完全不一樣。

聽不懂安陽的方言,那就學習下安陽的文化吧。每個城市都有其自豪的文化名片,而安陽最令其自豪的就是甲骨文與青銅器。商朝就定都於此,司母戊方鼎就是出土於這裡。

而之所以說文化難懂,則是因為至今出土的甲骨文共出土了4500個單字左右,然而,被破解的也有隻一千多字而已。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經《光明日報》發佈公告,成立專項獎勵計劃,這一年,一個甲骨文字等於十萬元,可這個錢並不好掙。

還有一個難懂的點就是,安陽人愛的暗黑料理就是各種的“豬血,鴨血”之類的食物,煎血、灌腸、血糕等等,安陽人對“血”簡直是痴迷。這些“血”在安陽人手中,各種花樣百出的做法,在外地人看來,暗黑到極限,但是你品嚐了就會覺得無限美味。

想要讀懂安陽,沒事兒就去壓個馬路,找尋街邊最好吃的煎血灌腸扁粉菜,閒了站在小區樓下陰涼處,聽聽老城裡的老人言,再有就是好好學習,畢竟十萬塊錢不好掙,但是還好,參觀文字博物館不要錢。

商丘的歷史悠久,許多偉大人物在商丘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業績。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是中國最早的帝王,而“三皇”中的兩皇——燧人氏和炎帝、“五帝”中的兩帝——顓頊和帝嚳都曾在商丘這塊土地上留下足跡並和這裡的人們一起創造了古老的文明。

帝嚳曾在商丘建都,其子閼(音額)伯被封於商丘任“火正”,負責管理火種、祭祀星辰。閼伯第13世孫商湯伐桀滅夏,建立商朝,定都南亳(今商丘),歷六世十帝。後幾經遷址,最後遷都安陽小屯。從閼伯封商丘至商朝滅亡的1025年中,先後在商丘建都800餘年。此後,春秋宋國,漢代梁國皆在此建都。宋代初商丘為應天府,後改稱南京,作為都城汴梁的陪都。數千年來,商丘一直是國都和州、郡、府所在地,為中州重鎮。曾名亳、商丘、睢陽、宋州、宋城、應天、南京、歸德等。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許多燦若星辰的人物,或誕生在商丘,或與商丘這塊土地密切相關。相土、王亥分別馴服了馬、牛,發明了馬車、牛車,並開始了物品的交易。杜康在虞城當庖正時發明了酒。伊尹為中國第一位平民宰相併發明了中藥煎服和烹飪技術。倉頡發明了漢字。偉大的思想家墨子和文哲大師莊子用他們不朽的哲思啟迪著後人。巾幗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建功立業,流芳百世。在以後的各個朝代裡,商丘湧現了眾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藝術家。此外,千百年來,商丘還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來此創作、會友、教學,為中國歷史文化留下了千古佳話。如司馬相如、李白、杜甫、高適、李賀、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文天祥等名家都曾在商丘留下足跡,並留下大量傳世佳作,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增添了絢麗的篇章。

看了這篇文章就知道那個歷史更悠久了。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安陽,在古代的稱呼還有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位於中國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安陽,與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鄭州,並稱為中國八大古都。

安陽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在這裡出土了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商朝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也稱“殷墟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還是周易的發源地,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也是在這裡出土問世。在歷史上,除了商朝,還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朝代都曾在安陽建都,因此安陽也有“七朝古都”之稱。

盤庚遷殷、武丁中興、奴隸傅說拜相、女將軍婦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門豹投巫治鄴地、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羽破釜沉舟、曹操鄴城發跡、三朝宰相韓琦、抗金名將岳飛等名人軼事層出不窮。歷史學家郭沫若來安陽時留下“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的著名詩句。


歷史文化課代表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三次建國、五次建都,李傑說,“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歷史上,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故事發生在這裡,盤庚遷殷、武丁中興、奴隸傅說拜相、女將軍婦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門豹投巫治鄴地、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羽破釜沉舟、曹操鄴城發跡、三朝宰相韓琦、抗金名將岳飛等名人軼事層出不窮。

安陽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有很多名勝古蹟湯陰岳廟,羐裡城,水冶古城區,林州紅旗渠,內黃二帝陵,林州大峽谷,林慮山,萬山湖,王相巖,水冶珍珠泉,善應小南海,都裡清涼山,殷墟博物院……見證了五千年中華燦爛文化,所以說五千年看安陽。有機會一定去[捂臉]



鴟夷子皮君


安陽,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豫晉冀三省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是京津冀周邊協同發展區城市,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的重要區域中心城市。

歷史上,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盤庚遷殷、武丁中興、奴隸傅說拜相、女將軍婦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門豹投巫治鄴地、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羽破釜沉舟、曹操鄴城發跡、三朝宰相韓琦、抗金名將岳飛等名人軼事層出不窮。

早在2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就在此生活。

夏朝,胤甲(別名孔甲)即位,建都於西河。

商朝,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盤庚亦將都城遷至太行山麓的漳河、洹河沖積扇扇緣,史稱盤庚遷殷。商王盤庚遷都於此,歷經八代十二王255年,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殷商文明。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中國文字始祖,與現代漢字一脈相承,也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對推動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明人


中原是中華民族發源的搖籃,安陽是不是古時候中原的中心呢?


叨客在珠海


據當前的考古成果看,安陽是中國歷史上有證可據的最早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是夏、商時期人類文明的舞臺中心。從安陽的地理環境及地理位置看,近鄰太行,域內古水豐富,氣候溫潤,非常適合及支持古人的生存方式,提供和保障長期安定地生存環境,這就為古人的聚居和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為人類文明的不斷總結提升創造了條件。古代安陽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豐富,可以避免洪水,而且取用水還方便,因此必然是古人遷移過程中優選的駐留之地。在加上,古安陽非長期積澱不可以站在舞臺中心,必然是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五千年的文明都不止,應該更久、更長!


野徑峽


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1000年看北京,2000年看西安,5000年看河南”。河南不僅是人口大省,也是農業大省,更是擁有著5000年曆史文化的一個省份。在河南北部的安陽市小屯村發現的甲骨文更是震驚了世界,並且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

在安陽殷墟博物院內,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景點叫做車馬坑展廳。車馬坑內有六輛車,想要了解關於殷商時期交通的事情就要從這裡開始,這裡也是反應殷商時期發展的重要證明。

殷商時期的人認為,在世的時候擁有什麼確實後也要擁有。所以這些車馬上的人並非終老,而是被無情的殘殺,作為了主人的陪葬品。

雖然已經過去了上千年,但是這些歷史卻被永遠的記錄在冊,這些被埋葬在地下的文物也成為了現代人與歷史最近的接觸。



鋒在起時


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建都安陽,所以說中國五千年曆史先看安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