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即将毕业,疫情期间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

小强知识分享


可以先从网上搜一搜,自己再思考下对未来工作的要求,自己喜欢做什么工作,或者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

找到工作大方向后,再想一想自己是留在老家工作呢?还是去某个城市发展呢?

想好去哪个城市后,可以从招聘网上搜一下该城市对自己所选工作的招聘情况,提前了解,有所打算。

在网上找到在该城市合适的工作后,可以在网上给该公司投送简历。审核通过后和人事部联系商议见面地点。


周末521


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今年的求职节奏被完全打乱,目前疫情尚未稳定,很多企业复工时间延长或半复工状态,同时企业缩减招聘需求,使得求职周期拉长、求职竞争增大,因此对于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但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将面临同样的情况,如果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面试准备,从生理、心理、知识、职业、行为五大维度都准备好,才能够在机会到来时,紧紧抓住它。

具体怎么准备呢?接下来我和大家聊一聊:

一、生理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在家闭关的期间,可以做好以下三点:

1、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2、饮食规律——按时按点儿吃饭

3、保持锻炼——每天保持至少半小时运动

这样可以让自己保持一个好的身体形态,同时在将来面试和上岗的时候,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不要毫无节制的豪吃海喝,肉嘟嘟的无精打采。

二、心理

面对疫情,大家心里难免会起伏不定,会经历焦虑—>恐慌—>不知所措—>麻木—>自暴自弃—>重拾希望这样一个循环。求职、工作也难免会经历这些阶段,但是如果能够将这个周期缩减到最短,就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自信在求职和工作中非常重要,当然自信需要建立在谦虚和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自信。企业最关心的是你能不能有这个岗位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要轻易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更好的答复是“虽然我目前还缺乏阅历,但是我会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和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都接受了四年的专业教育、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甚至有人还在校期间合伙创业,已经拥有了基本团队合作意识,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没必要妄自菲薄。即使在面对学历比自己高、工作经验比自己多的竞争对手时,也不应该放弃为自己争取的机会,找到自己的优势,全力争取,绝大部分企业都喜欢有“亮剑”精神、敢打敢拼的年轻人。

三、知识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觉得自己在专业知识不太好的,就把握住这段时间,抓紧补上。

当然,除了专业知识外,职场必备的一些办公软件的操作、行业的基本知识等,掌握的越多越好,它们能让你更快的胜任工作、融入团队,会给自己增加很多筹码,现在有很多免费的网络课程,价格也非常低,找到适合自己的,抓紧学习,多练习实践,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四、职业

这里讲的是职业化的水平,在学校学的可能比较少,涉及到你与人沟通和相处人能力、自己的职业化形象打造、以及职业化思维习惯的养成,直接体现就是与人相处时展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以及对方给予你的评价和反馈。从求职开始,你即将成为一个职场人了,你要和大家一起为企业服务,所以从思维意识上我们也需要做好准备:

1、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商务礼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穿衣打扮,是最直观的感受,给自己选一身像个职业人的行头,女生可以学学化日常淡妆,男生也可以学着把纯棉短袖换成衬衣或者POLO,商务场合需要整洁大方、简单但有自己的风格。常言“衣如其人”,因此想要被别人尊重,首先要先从穿衣言行上尊重自己。

2、掌握一些职业化的表达方式,基本礼貌不做细说,职场基本称呼都是姓氏+职位,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表达,当你想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面对上级,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导致措辞混乱,也可能因为想展示自己的谦虚而绕半天弯子说不明白自己的观点,同事和领导会没有耐心听你赘述,而且会严重影响你在同事或上级领导眼里的印象。那应该怎么办:

(1)结构化表达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先说总的,后说分的,最后再说总结;提前把要说的话在脑子里组织一下,先说出要点(结论),然后展开将原因论据一一列出,最后再总结一下。按照这种方式去练习表达,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说话有条理有重点了。

(2)学会倾听,勇敢表达。工作过程中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同事多交流,这样你的职业化表达才能越来越好;但说之前一定要用心听对方的话,因为一方面只有听懂了才能说得到点上,另一方面也会显得自己很有礼貌。

3、具备一些职业化的思维模型。比如:主动报告工作进度;对上级的询问有问必答;虚心接受批评,同样的错误不要重复犯;主动帮助同事;毫无怨言接受任务;对自己的工作主动提出改进计划等等。

五、行为

面对新的求职机会,你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

1、学习一下简历的撰写、面试技巧等等。

2、关于自身的求职岗位及希望从事的行业,多看看行业新闻或者白皮书,当你了解了一个行业,你才能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从而根据他们的要求做更加充分地准备。

希望通过阅读今天的内容,能让你不再迷茫,疫情期间,抓紧这难得的时间,列一个计划,尽全力准备和提升自己吧,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希望你能够一把抓住,走上你所期待的旅途。

🌹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可以点赞、关注、留言噢,后期将持续推出教育类文章。谢谢🌹


青雨青雨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关于今年就业问题,分析如下:

一、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

今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874万,是以往历年最高的一年,就业难度比历年都大。然而又赶上疫情,有一些小企业已经破产,也有好多企业处于复工复产的启动阶段。

由于疫情期间企业业务肯定会受到影响,由于业务的减少,需要的就业岗位就会减少,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今年就业确实存在一些难度。

二、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去看,尽管就业压力很大,当然也有很多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

由于疫情的影响,目前都在实施在线办公和教学,因此,IT业、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在线教学技术、在线办公系统技术等等也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外我们知道,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与之相联系的行业必然需求大量人才。

三、教育部非常重视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毕业生就业。

教育部出台全天候网上就业平台,与高校和用人单位联合举办“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24小时365天招聘活动)。以此来推动疫情期间的就业招聘活动。

同时还推出一系列就业政策,比如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以缓解就业压力。

四、作为毕业生应该认清形势,放下身价,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岗位。

毕业生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可以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思路,去规划自己的就业之路。也可以考虑参加教育部基层支持计划,比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也可以考虑考研来进一步提升学历,更多积蓄自己的能量,以寻找更大的发展平台。

总之,正确分析形势,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去面对今年的就业。

祝你成功!


工匠大咖


2020年的“金三银四”,求职可不好过

一年一度的“金三银四”,金三都已经过了,银四感觉也不会好,和往年相比,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多数企业的日子并不算好过,而对于要求职的我们,也就没以往这么方便。

记得之前看到的智联的《疫情期间求职形势预判》

显示42.9%的企业招聘规模缩减到10人以下,而这个比例在疫情之前是30.8%。

而裁员的企业也数不胜数,大量的劳动力年前离职或年后丢了工作,浩浩荡荡的进攻求职市场,而这时大学毕业生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宜了~求职之难,可想而知。


这时候问: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

1、做好职业规划,才能选对工作

在这个时候,找工作的时间可能被延长很多,等待期,还有电话、视频面试。事实上比以往的流程都难,而且企业筛选更细致。

这个时候,需要做好职业规划,而不是盲目的去找,去投。

1)要想要我能做什么,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用在什么行业,自己的职场软技能又支持我们寻找什么行业的工作

2)结合兴趣和期望收益选择行业,一般需要问自己: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是否会始终保有热情?

3)结合目前形式去寻找最佳行业:

在对的时间,进入对的行业,前景肯定是较好。那么问题在于,现在这个情况,哪些行业进入会比较有前景。

个人拙见(仅供参考,想选好行业还是去咨询一些行业专家或者前辈):

在疫情影响下,餐饮,养殖,电影等行业目前形势不好,疫情后也不止何时才能缓冲过来,但是线下行业一定会考虑往线上布局,新零售这个概念提出挺久了,应该不少零售企业或线下企业会考虑参考这种模式,至少传统行业数字化肯定是会进行。

而目前疫情相关的健康产业、口罩产业、远程教育办公等,现在是红火行业,可以分一杯羹,但是疫情后或许会应该更规范化或者重整,目前不好判断。

最后,短视频,直播等,目前的确是风口,从老罗入局就能看出(开个玩笑,哈哈哈)。但是这些是一般人都能入局的,但是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

4)公司发展前景、职位发展前景也是一个考虑方向

互联网时代,了解一个公司并没有那么难,至于职位,那是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事情了

总之,现在找到合适的工作,需要花费的精力肯定比之前还多,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再去找,这样才能为自己前10年的职业生涯负责。


小运营Levent


这场疫情,给不同类型的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在成本控制上就会加码,相应的,招聘会压缩,那么就业形势会不容乐观。应届毕业生,本来就业优势不多,在今年一定会遇到供大于求的困难局面。如何提高求职成功率?1,对自己有清晰认知,不要好高骛远;2,尽力找自己的优势与企业需求吻合度高的,不要盲目追求职位华丽,数次不成,反遭打击;3,建议先就业,再择业;4,可以放弃过高薪水要求,但是要在乎企业综合实力和平台宽度;5,若有创业意愿,选择中小企业,陪伴成长,参与其中,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