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楊朱與到處遊說的孟子

說到百家爭鳴,不得不說當時比較流行的楊朱學派。楊朱是繼墨家之後又一家比較流行的學派,當時的風頭可以說蓋過儒家。墨家聞名的時候有“非儒即墨,非墨即儒”的說法,到了楊朱的時候,又有了“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雖然現在很少有人認識楊朱了,但從以上說法看,楊朱當時可是“天王”級的流行巨星。

消失的楊朱與到處遊說的孟子

那為什麼楊朱不流行了呢?因為楊朱強調“自我”,強調“珍惜生命”,他最著名的叫“一毛不拔”鐵公雞理論,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啥意思呢?就是說你讓我拔出一根毫毛,即使有利於天下我也不拔。你讓天下人都來供奉我,我也不想要。如果人人都做到這樣,天下就治了。

那麼“自私”那麼“誠實”,這還得了?於是有好多當時的名流站出來,雖然派別不同,但都一致炮轟楊朱。像墨家,那是要講“兼愛”的,滿滿的正能量。當時戰國有那麼一群人,穿著補丁衣服和草鞋,行走於諸侯之間,勸導大家不能打架,誰捱打,他們就幫誰防守,完全就是一群戰國時代的活雷鋒。像偉大的孟子,更是到這個王那裡搞幾千兩金子的活動經費,到那個王那裡拿幾萬兩“仁政”宣傳基金,若不讓人奉養,那幾百人幾十輛車子在諸侯國間竄來竄去的費用哪裡來?不過無論是墨家還是楊朱都成了孟子眼中的毒瘤,他的一生以滅楊朱、滅墨家為己任。

消失的楊朱與到處遊說的孟子

楊朱的原作,早被反對派們給毀了。我們後人所看到的有關楊朱的傳說大多來自於《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等書籍。楊朱理論在一向標榜道德的儒家眼裡就如毒瘤,而儒家兩千餘年來佔據著領導地位,哪有不割掉的道理?

不過話說回來,楊朱學說不得不說有著“先見之明”,若人人都能做好自己,那確實是長治久安的好辦法。楊朱學說也符合我們宇宙的道理,太陽、火星、地球各行其道便天下平安,如果今天太陽多照顧下地球,明天火星又來找地球親熱一下,那估計我們地球人早死翹翹了。若當時楊朱學說一直髮展下去,那麼我們也不會走那麼多的“道德彎路”。

但楊朱畢竟被我們“淘汰”了,不得不說楊朱學說被“淘汰”孟子是有著一定的功勞的。

孟子屬於開口堯舜閉口堯舜道德超級高尚的人物,在他的眼裡,孔子屬於有人類以來的唯一一座沒有人能超越的最高峰,他在《孟子》中寫道:“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所以宣揚孔子學說是孟子一生的目標。除此之外,與墨子、楊朱做堅決的鬥爭也是孟子一生的目標,儘管楊朱比孟子大七八十歲,儘管楊朱去世時孟子可能才三歲左右,但這不影響孟子與楊朱做最堅決的鬥爭。

消失的楊朱與到處遊說的孟子

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祖籍魯國,祖上移民到鄒國,不管是魯國還是鄒國,反正就是山東人就是了。他出生時他的偶像孔子已經去世了107年,甚至他的師爺孔子的孫子子思也去世30年了。有人說他師從於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如果這個門人跟著子思到去世時達到30歲,那麼遇見學習年齡的孟子時這位門人也至少70歲了。不管孟子是不是子思門人的學生,作為儒家“亞聖”,我們必須要將他與孔子拉上關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孟子小時候的故事我們全中國人民幾乎都是知道的,他老爸很早就去世了,他老媽是個草根“教育家”,她雖然沒讀過書,雖然是女流之輩,但知道環境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為了孟子有出息,她搬了三次家。就相當於現在一個單親媽媽,靠幫人織布終於買到學區房的那種,那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開始沒好好學習,早退回家,他媽媽很生氣,就把織布的梭子給砸了,把織了一半的布給毀了,嚇得小孟子不敢再不好好學習了。這就是“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

消失的楊朱與到處遊說的孟子

孟子學說主要是談“仁政”,在各個打架的諸侯之間穿梭來推廣他的“仁政”主張,所以他走的是高端的路子,因為你跟老百姓談“仁政”是沒用的,你必須得去和執政者去談,這就不得不在各諸侯王之間穿梭了。所以孟子的命運也差不多和孔子一樣,帶著一群人,一下到宋國,一下到齊國,一下到魏國,一下到魯國……,奔走二十餘年,最後以“失敗”告終,迴歸故里著書立說。

無論是孔子或孟子,都是因為著書立說成就了自己。若孔子不是在晚年回到魯國修《詩經》、《春秋》、《十翼》等經典,儒家就樹不起經典理論基礎。如孟子不迴歸故里整理《孟子》一書,那麼就沒有他在儒家“亞聖”的地位。所以,成一時之勢,反倒不會長久;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方能流芳百世。孔子與孟子雖然都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看似人生很“失敗”,但最終都是“失敗”造就了孔子與孟子的成功。

孟子於公元前289年去世,享年約84歲。他遊說魏惠王(《孟子》所說的梁惠王)時魏惠王稱他為“叟”,其實魏惠王比孟子年齡大多了,孟子游說魏惠王時53歲,而魏惠王已經81高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