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同樣是文化瑰寶,同樣是一個時代的最高藝術成就,是什麼因素制約了廣泛流傳?

九思堂筆記


元曲,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

它可以說是一種戲曲形式,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元曲在思想,在意境上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一直與詩,詞,小說鼎足並舉,所以就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並稱。

時至今日,唐詩宋詞仍有人誦讀,但是元曲表演,實在少見,高中課本里,也不過是有一篇《竇娥冤·節選》。

大多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楔子,但是隻知道楔子,相當於看書只看引言,如何能夠理解一整部元曲。

內容篇幅長,內容深,確實不適合在節奏快的現在傳播開來。


紫極長生真君


每個時期的文學經典是文化水平發展印記,是時代文化潮流的巔峰凝練。然而作為戲曲代表的元曲,卻與其他文學藝術發展由來迥異。元曲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發展的產物,那是漢民族第一次未掌握文學發展的主導權。在那五胡亂華的年代,造就了元曲的繁榮和昌盛。

唐代以後,政權割據,社會一片動盪不安。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先後覆滅各類割據政權,結束長期混亂的局面,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自此開啟少數民族統治的先河。

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建國為元之後,統治階級“只識彎弓射大雕”文化水平上是一大短板。所以有人說:“元朝是最沒文化水平的”,但這畢竟只是偏激的個人觀點,實際上拋開這些輿論仔細審視元朝文化發展,才知曉這“最沒文化”的朝代。最後卻歪打正著,創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戲曲巔峰,於是才有享譽聲望的“元曲”誕生!

忽必烈統治中原後,他對漢化的態度在《元史》中總結為:蒙古興垂六十年,至帝始延攬文學之士,待以殊禮焉。也就是接受一定的漢族文化,但也沒有被徹底漢化。在採用《易經》中“乾卦”“元亨利貞”,將國號改為“大哉乾元”。

在元世祖政策下,漢人中的文學之士大受鼓舞。於是便在宋詞中吸取精華,融入蒙古文化再結合方言俚語,創作出通俗的散曲。這些通俗的曲子正迎合統治階級的需求,底層老百姓也十分追捧,元曲迎來“短暫春天”。

世祖之後,元曲創作受到打壓,漢人無法進入國家管理高層。漢人老百姓被區別對待,連儒士也地位也受到打壓,在《蒙兀兒史記》中記載元朝存在“四等人制”,也就是將人分三六九等,而漢人就是最下等。因此此刻的元曲充滿對統治階級以及官僚貴族的諷刺,也寄託自己複雜的情感。

這種矛盾在元仁宗時期才得到緩解,元宗與世祖一樣,都是比較支持漢文化的,但是不幸的是,漢人雖得到一定認可,但依舊沒有多少話語權。但就是在這種尷尬的環境下,元曲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元朝在史料的記載方面可謂是非常隨性,真正重視史料的記載是寥寥無幾,於是《元史》可以說是史書中批評中最差的。統治階級對史書的不重視,使得元朝修史官也隨心所欲,這對編撰史書的大儒宋濂來講無疑是難於上青天。元朝統治者對於權力的追逐是十分痴迷的,在元仁宗之後,一直到元順帝時期這短短十年年之間,元朝經歷七個統治者更替,這十三年混亂不堪,自然也就沒人理會文藝的發展。

正是在這種寬鬆環境下,元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個時期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在元曲中就有大量充滿諷刺意味的雜劇、散曲接連問世。文人墨客也追求文藝創新,將雅緻的內容融入元曲中,使得元曲不斷雅儒起來,在民間更受歡迎,人們極其推崇這種雅俗共賞的文化藝術,將元曲創作推向另一個巔峰。

如今流傳下來的作品高達四千五百多首,於是有人便認為,在元朝統治的幾十年來,文化並沒有斷層,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展現出來,這也就是後來造就的元曲。這被評為“最沒文化”的朝代如今卻為中國留下一筆珍貴的文學瑰寶。

元曲不同於文學界中其他作品,元曲的總體發展離不開“俗”,就如元曲的著名作家白樸,在陽春曲中: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你娘催逼緊拘鉗,甚是嚴,越間阻越情鍬。戲劇創始人關漢卿在《一枝花·不伏老》中也有: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這些俗語深得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的喜愛,使得元曲更加接地氣,更加受歡迎,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樂趣追求。

隨著人們對新文化思想意識不斷的發展進步,元曲的流傳和發展也受到了新文化思想意識的制約。不論如何,元曲終究是元代中了不起的藝術。元朝時期雖不及唐宋才氣洋溢,但也正是他的無所作為造就元曲異於唐詩宋詞的“雅俗共賞”,文化的繁榮昌盛與國家的經濟政治休慼與共,也正是因為國家文化的不確定性,才文學藝術更加千姿百態。


張紅偉書法創作室


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流傳後世的文化瑰寶然後元曲卻沒能像唐詩宋詞那樣廣泛流傳,究其原因很複雜,因為詞只要有記錄就能流傳,而曲想要流傳下來的困難度就高多了。

詞和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詞可以朗誦,而曲卻必須要傳唱才能體現其韻味,所以詞在人群中的流傳度本來就是比曲廣的。曲的傳唱對樂器和人都有一定要求,就拿現代社會來講吧,我們拿手機聽了幾十遍的歌曲自己開口唱卻還是可能會跑調,何況古代社會的曲子都是現場演奏沒有回放的。所以即使很多人想要回味一個曲子也只能靠想象,那時候演奏曲子的技藝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一旦他們不想傳授,曲子就很可能失傳。

古代精通曲藝的人多為高門大戶的女子,她們身份的特殊性使她們無法拋開臉面去給別人傳授曲藝,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曲的流傳,曲只能是富人們宴會時消遣的玩意,平民無法接觸到這些東西。而只要認識字,就可以背誦朗讀一首詞,所以詞是平民和富人都能接觸和傳閱的東西,這也就註定了詞彙流傳的比曲久遠。

另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古代的音律和現代並不一樣,有些樂器也跟以前是不一樣的,古代的有些東西都丟失了,所以即使現在我們有曲譜也無法演奏古人的曲子了,根本無法體會到他們演奏時的風采了。其實曲的丟失還是很可惜的,



俏花旦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元曲確實是元代的最好藝術成就,為什麼沒有廣泛流傳?從以下方面考慮:

1.元朝的人種分化制度。蒙古入主中原後把人分成四等,等級的劃分,形成了各個等級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境況,割裂了文化的傳承流通。

2.元朝的戰亂。元朝前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就被朱元璋趕回了蒙古高原。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蒙古統治階層一直在鎮壓群眾的起義與反抗,蒙古統治階級橫徵暴斂,未能給人民修養生息的機會,以元曲為標誌的文化流傳缺乏穩定的環境。

3.百姓未能認可。在百姓民不聊生的境況下,生存是最重要的,文化的追求成為奢望。正所謂“理論一旦被群眾掌握,將迸發出驚人的力量”。這裡套用一下,文化一旦被群眾所認可,將富有強大的生命力。群眾基礎對元曲的傳播才是最重大的原因。



谷底001


元曲是中國戲劇最早的雛形,是中國戲劇發展史中的源頭, 最有代表性的。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至今為止還將家喻戶曉,關漢卿的《牡丹亭》一直延續到現在,馬志遠的,西風瘦馬,小橋流水,垂柳人家。成為千古絕句,元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之一,至今為依然閃亮奪目。


原始古龍789


元曲是人民群眾的戲曲,題材極為廣泛,反映各種社會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態掩蓋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有大悲劇也有大喜劇,偏於追求理想型!宋亡之後,由於南北文學的合流,在後期的作品裡,漸漸的離開民間文學精神,在修辭和表現方面,注重含蓄琢練的手法,而步入於雅正典麗的階段!演變至今!


匠心讀玉也木西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那為什麼元曲沒有像唐詩宋詞一樣流傳下來呢?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

一、曲的傳唱對樂器和人都有一定要求,就拿現代社會來講吧,我們拿手機聽了幾十遍的歌曲自己開口唱卻還是可能會跑調,何況古代社會的曲子都是現場演奏沒有回放的。所以即使很多人想要回味一個曲子也只能靠想象,那時候演奏曲子的技藝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一旦他們不想傳授,曲子就很可能失傳。

二、古代精通曲藝的人多為高門大戶的女子,她們身份的特殊性使她們無法拋開臉面去給別人傳授曲藝,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曲的流傳,曲只能是富人們宴會時消遣的玩意,平民無法接觸到這些東西。

三、還有另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古代的音律和現代並不一樣,有些樂器也跟以前是不一樣的,古代的有些東西都丟失了,所以即使現在我們有曲譜也無法演奏古人的曲子了,根本無法體會到他們演奏時的風采了。


明是樓書畫


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的可能

1唐朝是歷史上繁盛鼎盛時期,無論從詩人數量還是從文學質量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唐朝的存世時間長,文學創作總量多,流傳廣,但是元朝存世時間並不長,無論數量還是文學質量都不及唐朝,元朝的歷史短,更加不利於其文學流傳廣泛。

2從種族來說,漢人多喜歡詩詞,元曲要配以音樂和唱腔等,更加不利於流傳。元曲多以戲曲劇本為主,難以駕馭。


繪畫狂熱


我以為一樣在流傳,不過曲容易與詞搞混了,有點不易與詞分開。詞、曲都一樣,皆當歌詞吟唱的,但現代人卻把它們當為一種文學體裁。現在的歌詞,其實是自由詩。現代的藝人文學素質較前人差,好像是他們學不來,連自由詩也太會寫,歌詞亂七八糟,甚至比不上民歌,難以置信,時代的發展,他們落伍了。演出得東西,有文化素養的人是不太喜歡看的,反而吸引了一般小青年,因而藝人身價也不錯,還賺了不少錢!

以上種種原因,確實寫元曲和演唱元曲的少了,甚而罕見了!他們只是把其當作文學欣賞或學著試寫的。至於演唱,似乎有點失傳!為了發揚祖國的文化傳統,建議教育部門,有必要加強這些弱項的學習,以便使祖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相信,一旦發揚起來,又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東西,以豐富國民的精神生活,甚至可走出國門!


直又直


任何藝術形式,都具有時代性。永葆春的藝術是沒有的。發展,永遠是藝術創作的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