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同样是文化瑰宝,同样是一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广泛流传?

九思堂笔记


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它可以说是一种戏曲形式,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元曲在思想,在意境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一直与诗,词,小说鼎足并举,所以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并称。

时至今日,唐诗宋词仍有人诵读,但是元曲表演,实在少见,高中课本里,也不过是有一篇《窦娥冤·节选》。

大多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楔子,但是只知道楔子,相当于看书只看引言,如何能够理解一整部元曲。

内容篇幅长,内容深,确实不适合在节奏快的现在传播开来。


紫极长生真君


每个时期的文学经典是文化水平发展印记,是时代文化潮流的巅峰凝练。然而作为戏曲代表的元曲,却与其他文学艺术发展由来迥异。元曲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发展的产物,那是汉民族第一次未掌握文学发展的主导权。在那五胡乱华的年代,造就了元曲的繁荣和昌盛。

唐代以后,政权割据,社会一片动荡不安。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先后覆灭各类割据政权,结束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自此开启少数民族统治的先河。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建国为元之后,统治阶级“只识弯弓射大雕”文化水平上是一大短板。所以有人说:“元朝是最没文化水平的”,但这毕竟只是偏激的个人观点,实际上抛开这些舆论仔细审视元朝文化发展,才知晓这“最没文化”的朝代。最后却歪打正着,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戏曲巅峰,于是才有享誉声望的“元曲”诞生!

忽必烈统治中原后,他对汉化的态度在《元史》中总结为:蒙古兴垂六十年,至帝始延揽文学之士,待以殊礼焉。也就是接受一定的汉族文化,但也没有被彻底汉化。在采用《易经》中“乾卦”“元亨利贞”,将国号改为“大哉乾元”。

在元世祖政策下,汉人中的文学之士大受鼓舞。于是便在宋词中吸取精华,融入蒙古文化再结合方言俚语,创作出通俗的散曲。这些通俗的曲子正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底层老百姓也十分追捧,元曲迎来“短暂春天”。

世祖之后,元曲创作受到打压,汉人无法进入国家管理高层。汉人老百姓被区别对待,连儒士也地位也受到打压,在《蒙兀儿史记》中记载元朝存在“四等人制”,也就是将人分三六九等,而汉人就是最下等。因此此刻的元曲充满对统治阶级以及官僚贵族的讽刺,也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

这种矛盾在元仁宗时期才得到缓解,元宗与世祖一样,都是比较支持汉文化的,但是不幸的是,汉人虽得到一定认可,但依旧没有多少话语权。但就是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元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元朝在史料的记载方面可谓是非常随性,真正重视史料的记载是寥寥无几,于是《元史》可以说是史书中批评中最差的。统治阶级对史书的不重视,使得元朝修史官也随心所欲,这对编撰史书的大儒宋濂来讲无疑是难于上青天。元朝统治者对于权力的追逐是十分痴迷的,在元仁宗之后,一直到元顺帝时期这短短十年年之间,元朝经历七个统治者更替,这十三年混乱不堪,自然也就没人理会文艺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宽松环境下,元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在元曲中就有大量充满讽刺意味的杂剧、散曲接连问世。文人墨客也追求文艺创新,将雅致的内容融入元曲中,使得元曲不断雅儒起来,在民间更受欢迎,人们极其推崇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将元曲创作推向另一个巅峰。

如今流传下来的作品高达四千五百多首,于是有人便认为,在元朝统治的几十年来,文化并没有断层,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这也就是后来造就的元曲。这被评为“最没文化”的朝代如今却为中国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学瑰宝。

元曲不同于文学界中其他作品,元曲的总体发展离不开“俗”,就如元曲的著名作家白朴,在阳春曲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锹。戏剧创始人关汉卿在《一枝花·不伏老》中也有: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些俗语深得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的喜爱,使得元曲更加接地气,更加受欢迎,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乐趣追求。

随着人们对新文化思想意识不断的发展进步,元曲的流传和发展也受到了新文化思想意识的制约。不论如何,元曲终究是元代中了不起的艺术。元朝时期虽不及唐宋才气洋溢,但也正是他的无所作为造就元曲异于唐诗宋词的“雅俗共赏”,文化的繁荣昌盛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休戚与共,也正是因为国家文化的不确定性,才文学艺术更加千姿百态。


张红伟书法创作室


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流传后世的文化瑰宝然后元曲却没能像唐诗宋词那样广泛流传,究其原因很复杂,因为词只要有记录就能流传,而曲想要流传下来的困难度就高多了。

词和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词可以朗诵,而曲却必须要传唱才能体现其韵味,所以词在人群中的流传度本来就是比曲广的。曲的传唱对乐器和人都有一定要求,就拿现代社会来讲吧,我们拿手机听了几十遍的歌曲自己开口唱却还是可能会跑调,何况古代社会的曲子都是现场演奏没有回放的。所以即使很多人想要回味一个曲子也只能靠想象,那时候演奏曲子的技艺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旦他们不想传授,曲子就很可能失传。

古代精通曲艺的人多为高门大户的女子,她们身份的特殊性使她们无法抛开脸面去给别人传授曲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曲的流传,曲只能是富人们宴会时消遣的玩意,平民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而只要认识字,就可以背诵朗读一首词,所以词是平民和富人都能接触和传阅的东西,这也就注定了词汇流传的比曲久远。

另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古代的音律和现代并不一样,有些乐器也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古代的有些东西都丢失了,所以即使现在我们有曲谱也无法演奏古人的曲子了,根本无法体会到他们演奏时的风采了。其实曲的丢失还是很可惜的,



俏花旦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元曲确实是元代的最好艺术成就,为什么没有广泛流传?从以下方面考虑:

1.元朝的人种分化制度。蒙古入主中原后把人分成四等,等级的划分,形成了各个等级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况,割裂了文化的传承流通。

2.元朝的战乱。元朝前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蒙古高原。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蒙古统治阶层一直在镇压群众的起义与反抗,蒙古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未能给人民修养生息的机会,以元曲为标志的文化流传缺乏稳定的环境。

3.百姓未能认可。在百姓民不聊生的境况下,生存是最重要的,文化的追求成为奢望。正所谓“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将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这里套用一下,文化一旦被群众所认可,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群众基础对元曲的传播才是最重大的原因。



谷底001


元曲是中国戏剧最早的雏形,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中的源头, 最有代表性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至今为止还将家喻户晓,关汉卿的《牡丹亭》一直延续到现在,马志远的,西风瘦马,小桥流水,垂柳人家。成为千古绝句,元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至今为依然闪亮夺目。


原始古龙789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题材极为广泛,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偏于追求理想型!宋亡之后,由于南北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于雅正典丽的阶段!演变至今!


匠心读玉也木西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那为什么元曲没有像唐诗宋词一样流传下来呢?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

一、曲的传唱对乐器和人都有一定要求,就拿现代社会来讲吧,我们拿手机听了几十遍的歌曲自己开口唱却还是可能会跑调,何况古代社会的曲子都是现场演奏没有回放的。所以即使很多人想要回味一个曲子也只能靠想象,那时候演奏曲子的技艺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旦他们不想传授,曲子就很可能失传。

二、古代精通曲艺的人多为高门大户的女子,她们身份的特殊性使她们无法抛开脸面去给别人传授曲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曲的流传,曲只能是富人们宴会时消遣的玩意,平民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

三、还有另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古代的音律和现代并不一样,有些乐器也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古代的有些东西都丢失了,所以即使现在我们有曲谱也无法演奏古人的曲子了,根本无法体会到他们演奏时的风采了。


明是楼书画


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的可能

1唐朝是历史上繁盛鼎盛时期,无论从诗人数量还是从文学质量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唐朝的存世时间长,文学创作总量多,流传广,但是元朝存世时间并不长,无论数量还是文学质量都不及唐朝,元朝的历史短,更加不利于其文学流传广泛。

2从种族来说,汉人多喜欢诗词,元曲要配以音乐和唱腔等,更加不利于流传。元曲多以戏曲剧本为主,难以驾驭。


绘画狂热


我以为一样在流传,不过曲容易与词搞混了,有点不易与词分开。词、曲都一样,皆当歌词吟唱的,但现代人却把它们当为一种文学体裁。现在的歌词,其实是自由诗。现代的艺人文学素质较前人差,好像是他们学不来,连自由诗也太会写,歌词乱七八糟,甚至比不上民歌,难以置信,时代的发展,他们落伍了。演出得东西,有文化素养的人是不太喜欢看的,反而吸引了一般小青年,因而艺人身价也不错,还赚了不少钱!

以上种种原因,确实写元曲和演唱元曲的少了,甚而罕见了!他们只是把其当作文学欣赏或学着试写的。至于演唱,似乎有点失传!为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建议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这些弱项的学习,以便使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相信,一旦发扬起来,又是一种喜闻乐见的东西,以丰富国民的精神生活,甚至可走出国门!


直又直


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时代性。永葆春的艺术是没有的。发展,永远是艺术创作的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