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實用的系統絕不是完全的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會更有效。

對比: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圖:沙丁魚的集群行為:分散的個體活動像集中協調過一樣

什麼是中心化?

實現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目標,但「去中心化」到底是什麼呢?隨著這個底層技術及其應用佈局的進化,「去中心化」這個詞也越來越火,但同時因為頻繁提及和濫用而失去意義,並且逐漸派生出了不同涵義。想要更好的理解這個詞,一個辦法就是從它的反面——「中心化」去解讀,並以大家最熟悉的中心化產物——「銀行」作為主要例子。

對銀行的需求或許源於我們需要記錄不同實體之間的交易,從而讓這些實體能夠就交易和餘額達成一致。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就是交易的第三方見證。如果A給B打了錢,但只有這兩方知道有這筆交易,那麼任何一方都可以予以否認。為了防止此類事情發生,人們發明了一種中立的、第三方見證的形式,這樣A和B都可以確信沒有任何人可以反駁這筆交易的發生。這就是中心化記賬的一種形式。

但如果你想要從銀行取現,銀行會要求你證明是該賬戶的所有人。現在對所有權的驗證通常依賴於以下幾種方式:現在擁有中、知曉相關信息以及出示身份證明。拿你穿的T恤為例,你現在穿著它就足以證明你擁有這件衣服。而如果你在某處埋了金子,那麼知道埋在哪裡就說明你有所有權。你在銀行取現的時候,銀行會讓你提供密碼(這是你知道的相關信息)或者出示政府開具的身份證件。除了看你是否擁有某物,中心化實體通常通過你提供的相關信息和身份證件來證實所有權,比如支付處理商會確認你的密碼,政府機構會確認你的駕照等等。這就是中心化驗證的一種形式。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銀行賬戶。舉個例子,如果你因洗錢被判過重罪,那麼在大部分銀行你都無法開戶。如果你未成年,未滿十八週歲,你也不能自己開戶。能否參與到銀行這類生態系統是由銀行運營者自行決定的。這就是中心化會員制的一種形式。

這裡只列舉了部分形式,但我們依舊可以總結出,中心化生態系統就是由一箇中心實體決定誰能夠參與(會員制)、誰有權限去做什麼(驗證)以及如何記錄、記錄哪些交易歷史(記賬)。從這些角度切入瞭解去中心化系統或許會更好一些。

什麼是去中心化?

如果中心化系統是讓一個實體去決定記賬、驗證以及會員資格,那麼去中心化是否就是完全相反的呢?理想的說,是這麼回事。理想的去中心化區塊鏈網絡應該具備下面這些特性:

分佈式記錄:所有交易及交易結果都存儲在區塊鏈網絡每個節點上,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記錄,且這個記錄是每個節點不依賴(信任)任何其他節點計算得出的。

去中心化驗證:除了各節點單獨驗證並記錄到網絡之外,區塊鏈共識算法也為節點提供了一種就各自驗證的結果達成一致的機制,只是這種「一致」是沒有擔保的。

無需許可的會員制:任何實體只要獲取了開源代碼和硬件,並且能連上網就可以加入網絡。這個網絡裡沒有誰會扮演看門者的角色來決定你是否有資格參與。它的會員制是完全開放式的。

這麼看一目瞭然啊,為什麼對「去中心化」還有那麼多疑惑呢?就在大家嘗試在現實世界實現這種理想的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的時候,問題開始出現了。

理想的去中心化所面臨的障礙

風險增加:去中心化意味著個人承擔的責任增加了。例如,在一個完備的去中心化網絡中,如果你丟失了私鑰(可能是個文本、U盤、或者是M-of-N分佈式多籤私鑰等等),那麼就相當於丟了身份證、丟了資金,一切都丟了。這種投訴無門的問題對終端用戶來說太冒險了,他們常常會有“找回密碼”這種需求,但這種需求又意味著需要一箇中心化實體介入。

性能降低:對應用程序來說,性能至關重要,所以應用通常需要中心化系統承擔部分任務。例如CryptoKitties有在區塊鏈上喂貓和交易的算法,但為了確保流暢的用戶體驗,面向終端用戶的應用程序堆棧完全是在中央服務器上運行的。

更新受阻:一個完整的去中心化網絡在面對重大決策時需要一定時間去達成共識,例如協議更新,尤其是那些會改變網絡經濟機制的重大更新。很多新興項目在早期會選擇中心化的決策方式,來確保新功能和漏洞修復能夠快速合併到網絡,而不用經過長期的、拖沓的、喋喋不休的去中性化決策過程。

合作壟斷:在比特幣或以太坊這類網絡中,礦工在礦池合作出塊,瓜分獎勵。這種機制能夠確保性能較低的那些礦機也能參與網絡貢獻並獲利,同時還能為礦池所有礦工帶來更可預見的收入流。這種協作下,會出現像寡頭壟斷一樣的大礦池,這看起來不是那麼的去中心化。

實用理想主義

對比: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John Dewey——實用主義哲學屆的重要人物

這些現實問題迫使我們開始反思我們的初衷:我們只是想要把所有環節都「去中心化」嗎?還是想要解決實際問題呢?顯然,實用的系統絕不是完全的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會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