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豆瓣的專屬節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的慢姑娘豆瓣終於食起了人間煙火,在移動端挺進一步,打起了大眾碎片化時間的算盤。

一刻:豆瓣的專屬節奏

豆瓣一刻,作為豆瓣新推出的移動應用,每天從豆瓣全站精選優質內容,可能是影評、食記、圖集、遊記,也可能是冷知識、連載,這些推送的內容全部來自豆瓣網用戶的原創內容。

一刻延續了豆瓣一貫的乾淨清新的風格,應用打開之後可以直接看到今日的文章列表,你可以選擇收藏或者分享。側欄抽屜的功能也只有“今日一刻”、“往期內容”、“我的喜歡”等幾個欄目。

一刻的官方介紹也只有寥寥數字:“隨時隨地開啟閱讀-打發空閒時光,等座位等上菜、等公交地鐵、睡覺前、馬桶上,所有這些閒暇時間在一刻的陪伴下將變得豐富多彩”。正如一刻的圖標:一塊被掰掉一小部分的餅乾所想表達的一樣,在你吃餅乾等三五分鐘的空閒時光,你可以拿起手機,打開豆瓣一刻看上一篇文章,簡單而輕鬆。

一刻甫一推出就被業界認為與“知乎日報”如出一轍,同樣都是精選自家UGC社區中的優質內容,同樣都是降低使用門檻。

去年差不多相同時候,“知乎日報”上線,結合時事熱點,每日精選出十幾條知乎社區中精彩的問答推送給用戶。知乎的CEO周源當時開玩笑說道,希望你周圍的人,爸爸媽媽、老公或老婆,同學朋友都能裝一個知乎日報。一年後,豆瓣也說,“一刻”是目前他們所有產品中用戶使用門檻最低的產品。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知乎日報在運營上使了很大勁,從知乎日報中被評價為“頗有天涯和港媒風範”的標題,到之後的知乎週刊、“鹽”系列自選集等等。而豆瓣擁有著互聯網中最優質的內容儲備,卻從來沒有主動推薦過什麼內容,否則恐怕豆瓣早就推出什麼“影評精選”、“書評精選”了。事實上,“一刻”的確是個和知乎日報很相似的產品,它們最本質的差別來自各自背後社區內容的差別。

這點可以從豆瓣CEO阿北的博客中尋到些許緣由,“豆瓣從誕生開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設計:豆瓣以個人、友鄰和興趣為中心,而不是以熱點為中心。”阿北專注于于改善產品和用戶體驗,最初並沒有考慮過“運營”、“話題”、“媒體”這些概念。

專欄作家闌夕說過,豆瓣就像一個存活於時間管轄以外的永生產品,它見證了論壇、博客、SNS、微博等一代又一代浪潮興衰,自己卻駐留在時空停滯的地方,頗有“山中方兩日,人間已千年”的得道風範。

而如今,豆瓣推出“豆瓣一刻”,做著此前根本毫無興致的事情:試水媒體。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碎片化閱讀的產品,豆瓣一刻的出現似乎正在預示著:豆瓣要正式“下凡”了。

其實豆瓣想要快跑的心意在2013年就已經可見一斑,你可以在應用商店看到佔手機好幾屏的名為“豆瓣XX”的APP,數量之多令人咋舌。看起來,豆瓣依然秉承著“去中心化”的理念,或者說,去一箇中心化,創造多箇中心化。

這有一定道理。9年的時間,豆瓣不再是曾經那個小而美的文藝網站,它變得越來越重,當下有豆瓣網註冊用戶8200萬,月活躍用戶達兩億。對於很多豆瓣的資深用戶來說,豆瓣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品牌,深度使用的往往只是諸多功能中的幾個,比如筆者經常使用的豆瓣電影、豆瓣FM。那麼也就沒有必要這些相對獨立的內容整合成一個很重的移動客戶端,索性拆“面”為點。

但不得不說的是,相比較PC端,豆瓣在移動端做得並不好。你簡直找不到好的理由來安裝豆瓣的APP,用豆瓣FM來聽聽歌或許還算不錯;而豆瓣電影主要用於買票,對於高質量的影評沒有任何推薦,也找不到火爆的豆瓣電影top100等內容;豆瓣小組bug頻頻;而豆瓣讀書至今沒有獨立的APP,只有UI體驗非常差的豆瓣購書單和豆瓣閱讀。

一直以來,對PC端嚴重依賴的豆瓣都是在依靠Web端用戶給移動端導量,移動應用對他們來說更像是PC端產品的簡單延伸。一刻是豆瓣為數不多的純面向移動端用戶的嘗試,所幸豆瓣一刻的表現相當不錯,發佈不到一週,一刻便佔據了AppStore圖書分類榜單的第一名(總榜最高排名到過第十六),傲人的排名證明了豆瓣背後優質內容在移動端巨大發展空間的勢能。

“在web端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嘗試,曾有過的‘豆瓣猜’首頁,以及進化後的與廣播融為一體的‘興趣訂閱’。而‘一刻’,是移動端的延展。”阿北在豆瓣Blog給一刻寫了一篇文章,最後一句話是:“在移動端做一個媒體性的產品,是豆瓣這個大型社區新的延伸,也是嘗試。我們的經驗並不充分,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阿北一向被業界認為富有情懷,豆瓣特有的文藝對急功近利、浮誇的商業行為是瞧不上眼的,因此9年的時間它彷彿遺世獨立般得慢慢發展。還記得諾基亞被微軟收購,其CEO說:“我們並沒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在快速迭代的移動時代,不進則退。慢姑娘發現再不趕緊跑,自己就跑不過時代了。然而,移動端市場佈局逐漸清晰、市場已被瓜分得所剩無幾,在這樣的時間點豆瓣切入移動端,是否還來得及分得一杯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