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是姜维的错吗?

笑口常开9046874


我的认知中,姜维只是在力保西蜀,我们不得不说蜀汉最终还是灭亡了。姜维固然有些许错误,可真的要追究责任的话,牵扯的面太多了,西蜀的每个人都值得深究。诸葛亮在世尚且无力,何况姜维呢?蜀汉的灭亡归结于以下几点。

三分天下之弊

  • 三分天下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时提出的,确实在刘备身上得到了体现。诸葛亮正是靠着一套成熟的理论“曹强,联吴抗曹。吴强,联曹抗吴。”正是是这个战略诸葛亮带着刘备才立于不败之地。
  • 前期的局势不太明了,到了后面三家鼎立已经是不为人知的秘密了。然而到了后面,刘备不听劝告,执意为自己桃源兄弟报仇,结果陆逊火烧连营,七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气的诸葛亮修书与东吴和好,从这点看刘备已经忘记三分天下之利了。

疆域资源有限


  • 曹操坐处荆楚大地,也就是今天中原大部分地区,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凉州8个州。西汉总共就十二州一司隶,当时八个州包括司隶全都在曹操的手中。地域辽阔,不论是军械、粮草还是兵马都十分充足。而西蜀弹丸之地,自是不能和中原九州相比,何况诸葛亮理想是统一天下,自然不想偏安一隅,北伐可想而知。
  • 据统计当时魏国的人口数是西蜀的两倍之多,加上蜀地土地匮乏,自然条件恶劣,还有少数蛮夷没有剿尽。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均处于下风,诸葛亮做了很多事情,北伐终究是失败了。

蜀主昏庸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汉晋春秋》


看看吧,这是有多么大的“气度”,别人夺了自己的天下都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这点看,真的是无药可救了。司马昭感叹道:

“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汉晋春秋》清晰的记载了蜀汉灭亡不是姜维之过,至少更多的责任不在他身上。

《三国志•后主转》清晰的记载了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后世真的是贻笑大方啊。

蜀亡是历史潮流

  • 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大,颇有称帝之心。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孟德那么远大的宏伟壮志,怎愿要一个丞相的虚名。重用司马懿就说明他铤而走险,想要更上一层楼,无奈司马懿有不臣之心啊。
  • 诸葛亮随着西蜀不断强大,身体逐渐消瘦。这期间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多次的北伐已经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蜀国脊梁有着花甲之样。
  • 姜维也确实有才华,但是跟诸葛亮相比真是望其项背啊。蜀汉的灭亡为三国鼎立现象的灭亡打开了一道大门。

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苦了诸葛亮操劳的一生,继任者姜维也被冠以无雄才之名啊。


阿柴历史笔记


姜维,字伯约,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其归顺蜀汉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和重用。后来他得以拜为大将军,掌握蜀汉军权,为了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为了恢复汉室,他继续进行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业。

然蜀汉虽然有名将姜维,但曹魏亦有钟会、邓艾、郭淮等名将,后来魏伐蜀国,姜维和钟会大军相持的同时,邓艾却从阴平偷袭了成都,后主刘禅也就投降了。再之后姜维为了光复蜀汉,他就假意投降和钟会相结,但却事败而死。

至于蜀汉的灭亡是不是姜维的错?

其实,那时三国鼎立局面,以曹魏实力最强。姜维数次北伐中原,他接连用兵虽然消耗国力,是影响了蜀汉的国力,但蜀汉的灭亡并不能怪姜维。

就以方式局势而言,诸葛亮、姜维数次伐魏,其以弱攻强,就是以进为退。以此来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若不攻魏,魏自然也是攻蜀的。

蜀汉本来在三国之中,就显的地贫民少,朝中亦显得人才凋零,不易和曹魏相比。本来就国弱才稀的蜀汉,自然是对最终蜀汉的灭亡有影响的。

若单纯的是国弱还好,只要国君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也是可以提高国力的。蜀汉后主刘禅虽然并非残忍之君,但却是昏庸之君。

他贪图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宦官,让蜀汉国力加速走向衰弱。正是因为他重用宦官黄皓,黄皓得以干预朝政,甚至专权。

这让忠于蜀汉的姜维很看不下去,他就上书刘禅请将黄皓处死,但刘禅却不同意。之后刘禅虽然让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刘禅不肯杀黄皓,他觉得黄皓在朝政势力大,如此会对自己不利。

姜维身负蜀汉重任,他自然不能出有闪失,为了避开这件祸事,就请求离开成都去外地屯兵。结果导致后来魏伐蜀事,姜维在和钟会大军相持之际,邓艾却偷袭了成都,而那时姜维大军却远水救不了近火。


中孚鉴



熟读《三国演义》原著的人都知道,在第一一五回,司马昭说了这么一句话,“姜维屡犯中原,不能剿除,是吾心腹之患也。”。由此开始,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率兵灭蜀汉。基于此,姜维北伐魏国是导致蜀汉最终被灭的主要原因。

持此论者,多数人认为,“只要蜀汉龟缩在西川,据有巴蜀的险恶地形,曹魏或者东吴,根本不能奈何蜀汉。”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雪峰居士认为不是。其实曹魏灭蜀汉与姜维北伐无关,而是跟司马昭的政绩工程有关。


司马昭为什么要灭蜀汉

据《晋书.卷二.帝纪第二》(唐 房玄龄等撰)记载:

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司马昭其时掌握曹魏的国家军政大权,但是司马氏所获得的权势不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努力的结果,而是他们的老爹司马懿几十年奋斗而来的结果。

此时,司马昭迫切需要代魏自立,但是称帝就需要政绩彰显天下,那么灭蜀就是司马昭最好的政绩。

故而,司马昭力主灭蜀汉。我们发现上面记载他对群臣阐述自己的分析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姜维在外避祸不能兼顾边关,而蜀汉朝廷刘禅懦弱,只要攻克蜀汉边关,刘禅定会不战而降。我们知道司马昭虽然能力不及司马懿,但是他在判断蜀汉形势上拿捏的非常准确。认为姜维在外避祸是灭蜀汉的最佳良机,而且很客观地指出了刘禅弱点和蜀汉的根本问题所在,可见其战略眼光非常长远。

由此,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错在姜维,而是正如司马昭自己所说,这是大势所趋也。因为不再北伐的蜀汉,此时根本无力对抗魏国,加上蜀汉内部权力的腐败,自然而然给魏国灭亡蜀汉提供了天然的机会。说得直白点,这是给急需政绩想称帝的司马昭提供了机会!

为什么不是姜维的错

姜维在蜀汉后主刘禅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就上奏,请求后主加派兵马守护阳安、阴平。然而蜀汉后主刘禅此时放任宦官黄皓专权,宁可信任鬼神也不信任群臣,致使防范魏国进攻绝佳防御机会错失。

据《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陈寿著、裴冲之注)记载: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由此,姜维作为军事指挥官敏锐地觉察到魏国的军事动向并提出防范措施,可谓尽职尽责。然而,蜀汉朝廷此时却内斗不息,又加上宦官专权后主刘禅不理政事,如此能不亡国?

当然,可能会说,姜维此前连续伐魏致使蜀汉国力衰弱,最后蜀汉灭亡。雪峰居士认为此说太过于牵强,因为一直以来都是魏强蜀弱,诸葛亮伐魏乃是以战养战,姜维一脉承之。不然,蜀汉龟缩一方,只会灭亡更快。

雪峰居士论曰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也知道他的意思。但是当初之时,司马昭要伐蜀,却遭到群臣反对,只有钟会支持。可见司马昭之心也并不是路人皆知。但司马昭力排众议,坚持趁机伐蜀而一举成功,足证司马昭也非只靠爹之人。

历史不能假设,但假设当初司马昭认怂不坚持伐蜀,那么司马氏是否会延缓称帝也未可知?



雪峰居士


很多人认为姜维不北伐,蜀汉就不会灭亡,其实这是错的。


当时蜀汉国力不如魏国,如果两边停战,不出意外的话,蜀汉和魏国的国力只会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蜀汉闭关自守,不去攻击魏国,那魏国抓紧积蓄能量,最后发个大招,蜀汉也会灭亡。


而且蜀汉弹丸之地,国内有荆州党和益州党两个政治集团的角力,只有不断进行对外战争,才能缓解外部的压力,维持内部的稳定。


恰恰是因为姜维继承丞相遗志,执意北伐,使得曹魏不能安心发展生产,消耗了他们大量的实力与精力,加速了曹魏的衰败,让司马家族捡了个漏。

真正要追究蜀汉灭亡的直接责任人,除了刘禅能力不行,诸葛瞻要担很大的责任。


伐蜀之战


先来看司马昭伐蜀的战略部署:


邓艾率军三万进攻沓中,牵制姜维的蜀军主力。

诸葛绪率军三万向桥头,断绝姜维与汉中的联系。

钟会率领十余万打汉中,想要正面突破蜀汉防线。


不得不说这个策略真的是狠毒。因为只要牵制住姜维的5万主力,拿下汉中就稳妥了。

但是他低估了姜维的军事指挥才能,姜维把堵截的诸葛绪甩在了身后,最后与廖化、张翼等合兵一处,共同守住了剑阁。

另外一条线,邓艾从沓中出发,接连占领了阴平、江油、涪城。蜀汉依靠地形,本来防守占据优势的,但是邓艾却如入无人之境,轻松拿下这些防守城镇,直扑绵竹。


绵竹失,蜀汉危矣!


刘禅给了诸葛瞻七万人,几乎是把家当都压在诸葛瞻身上了,要玩一把梭哈。


邓艾的军队经过多次征战,疲乏不堪。这个时候诸葛瞻应该坚壁清野坚守绵竹,耗死孤军深入的邓艾。


但诸葛瞻还是太年轻,玩不过邓艾这只老狐狸。


邓艾派使者送信给诸葛瞻,信上说:你若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的!邓艾想用这封信激怒诸葛瞻,逼他出城决战。结果,诸葛瞻果然生气了,他大怒,斩了使者,率军出击。


没想到邓艾残血,居然还能接连发大招,诸葛瞻战死,以身殉国。


绵竹之战是压垮刘禅的最后一根稻草。等到魏国大军一到,听取了谯周的意见,直接放弃抵抗,直接宣布投降了。


姜维贵为大将军,一直住宅简陋,没有多余财产和妾室,家中也不置声色娱乐之物。燃尽一生,只为保蜀汉不灭。


当他筹划着复兴大业,说服了钟会,眼看有成功的可能。可惜刘禅不是姜维,他忍不了,他要的是乐不思蜀。他没有姜维那般的勇气。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这一句饱含忠诚担当的军人血泪。我们要说,恰恰因为有姜维这样忠于蜀汉的将军存在,蜀汉才没有那么快灭亡。


朕的书房


笔者认为不是。

历史上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

《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

历史上的姜维是象后人所评价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吗?先让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姜维的北伐。

历史上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义所说的九次。其中胜利五次,相持四次,兵败两次。

战线已从孔明时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当时魏蜀的实力来看,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易了。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实际上这种战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况且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独力支撑,他身边可以称之为将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

通过11次北伐,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30年里没有对蜀汉发动一次进攻,并且一直处于战略防守,实在难能可贵。

所以说,姜维北伐实际上是在保卫蜀国的安宁,而不是造成蜀国灭亡的原因。


古今中外多少事


蜀汉灭亡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姜维一个人背不起蜀汉灭亡的责任。

早期,姜维追随诸葛亮征战在外,立下不少战功,诸葛亮病死后,刘禅渐渐宠信宦官黄皓,耽于声色,黄皓专权,排除异己,姜维长期领兵北伐,也在黄皓的"黑名单"上,一直欲夺姜维的兵权,认清这种现实,姜维干脆长期带兵在外,不在回成都,免遭毒害,自此,蜀国军委和政府自成系统,互不协调。蜀国灭亡的内在原因已形成。

从上面这一点来说,在蜀汉灭亡问题上,姜维或许有一点点无可奈何的责任。

哲学上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但用在蜀汉灭亡原因的分析上似乎不太适用,因为蜀国实力与魏国相比,实在悬殊。

蜀只占西南一隅,人口比魏国少三百万;蜀国有军队十万,而魏国用在一线对付他的就有二十万。在这样的力量对比面前,哪怕蜀汉内部团结如一,他也没有胜算,更后况还没有比较双方领导人,刘禅在久经战阵的司马父子眼里恐怕就是个笑话。

综上所述,蜀汉灭亡不是姜维之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具体谁被谁合,玩得还是实力,就如拳王争霸,轻量级蜀汉对垒重量级曹魏,被打倒后反而去责怪身后的姜维被扶好他,怕是不太合适。





昨天即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姜维,有些人是爱之深,毕竟姜维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更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一生致力于北伐事业,虽然没能延续诸葛亮时期蜀汉的辉煌,但也没有在军事上折损蜀汉的面子。而有些则对姜维恨之切,因为姜维的北伐与诸葛亮的北伐大不相同,诸葛亮在北伐之际还会考虑蜀汉子民能否承受战事的压力,更是将数千户人迁入汉中,此生之中也无大败,没有折损蜀汉的根基。而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过程中,有胜有败,胜时没能为蜀汉迎来更大的利益,败时兵力多有折损,严重影响了蜀汉的根基。

虽然姜维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平时很得诸葛亮的信任,但在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身为曹魏降臣,在蜀汉的时日不长,根基尚浅,因此诸葛亮没有在明面上对姜维委以重任,诸葛亮临终前,对刘禅推荐的接班人,不过蒋琬与费祎两人罢了。

但姜维的运气还不错,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命不长,到费祎继任丞相后,又发生了一起莫名其妙的暗杀事件,导致费祎身死,最终由陈祗手握大权。在费祎掌权时期,姜维手中的兵力不能过万,而在陈祗时期,终于没有人可以桎梏住姜维了,于是姜维兴冲冲的开启了他的北伐历程。

不得不说,姜维此生确实有些穷兵黩武,也因为姜维常年征战在外,导致本就不富裕的蜀汉日益疲敝,内部民不聊生,百姓日夜盼望战事停息,可见姜维做得确实有些过头了。但如果要以此来判定蜀汉灭亡就是姜维一个人的过错,那还为时尚早。

要知道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政权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费祎尚且在世,他没能抓住曹魏内部混乱这么一个“北方有变”的机会,而在费祎之前,蒋琬则错过了“淮南三叛”这好几个进攻曹魏的机会。也就是说,论蜀汉灭亡的罪责,费祎和蒋琬也难咎其责。

等到了姜维北伐时期,曹魏政权在司马家的控制下逐渐安定,发展速度也远胜过蜀汉。可以说,在不平等的发展下,蜀汉灭亡是必然的。而正是姜维以一己之力拖住了曹魏的发展,让蜀汉内部有了喘息的机会,若无姜维,只怕司马昭早有灭蜀的行动。

笔者认为,蜀汉最终灭亡,自然与姜维有关系,如果姜维死的早,只怕蜀汉早就灭亡了,也不会有后面钟会伐蜀的事情发生。


看我的帽子漂亮吗YD


姜维只有兵权,但无力左右朝政。蜀国灭亡,罪在刘禅。刘禅继位以后,自乱朝政,祟信宦官。邓艾70O军马临城,听信宦官黄皓之言,开门投降。当时城内尚有军队上十万。这般无能导至了蜀国灭亡。所以错在刘禅,不在姜维。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我个人认为是刘禅的过错。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于君主的贤明与否,在于国家的政治是否清明。没有清明的政治,哪怕文臣再杰出,武将再骁勇,那些只能延缓其灭亡,绝不会久存于世,每个灭亡的朝代就是例子,你自己可以一个个往上面去套。

刘禅初期在诸葛亮的辅助之下能勤恳地处理政务,而且朝堂上下的风气都很宽和,没有大的政治争斗,后继者费祎、蒋琬、董允也能很好地处理政务,压制小人,姜维作为蜀汉后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以攻为守的发动北伐,将战线从诸葛亮时代往前推进几百公里,达到长城,极大地改善汉中的防线,此时刘禅还算是贤明。董允去世之后,刘禅开始贪图享受,宠爱宦官,导致朝廷上下敢怒不敢言,满地民有菜色,姜维被迫停止北伐,以攻为守的战略破产。姜维一停下北伐,魏国大军立马就杀了过来,钟会夺取汉中,姜维在剑阁挡住13万大军,邓艾偷袭阴平得手,成都没有大将防守,派出诸葛瞻这等败类去守绵竹关,诸葛瞻先是传播悲观气息,然后不听黄崇的建议坚守,主动出战导致失败,无兵把手绵竹关。如果成都有一员老将,比如廖化,张翼, 绵竹关必然不会丢失,成都也可以不投降。


小森短视频


蜀汉灭亡当然不是姜维的错。

有人说是因为姜维改变了魏延“错守诸围”的防守策略,才导致汉中丢失,以至于最后蜀国灭亡。其实不然,汉中失守,是因为守汉城的蒋舒献城,引魏军进入汉中,不是姜维的策略错误。即使姜维继续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出现叛徒献城,魏军一样可以进入汉中。

姜维有点生不逢时,那么大的能为施展不出来。诸葛亮死后,蜀国日渐衰落,宦官黄皓更加肆无忌惮,哄着刘禅玩,还干涉朝政,姜维的很多措施不能实现,独木难支。姜维和胡济定好二人各自带兵在上邽汇合,和魏军大将邓艾约架,结果被胡济放了鸽子,姜维孤零零一只军队在段谷和邓艾相遇,遭到邓艾绝对优势兵力的包围,里无粮台,外无救兵,硬着头皮和邓艾厮杀,成功突围,但损失惨重。

段谷之败,让姜维感受兵力不够,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姜维提出“聚兵敛谷”的策略。与其死守,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打乱敌军的补给线,让敌军忙于奔波,等敌人疲惫时,守城兵将和外围兵力一起进攻,这样就能歼灭来犯之敌。姜维的策略其实比魏延高,不仅能防守,还能有效杀伤来犯之敌。如果魏延时用的是姜维的方法,那么魏国的几次进攻汉中都会有来无回,后期诸葛亮北伐也会少些障碍。但姜维的策略却被蒋舒献汉城和黄皓干预朝政给毁了。

尚书令陈祗死后,黄皓专政,朝内很多大臣都溜须黄皓,刘禅根本不理朝政,就知道吃喝玩乐,基本上内政黄皓一把抓,姜维给刘禅的上书,都被黄皓挡下,并没给刘禅,耽误了很多事,同时黄皓想除掉姜维,夺了姜维兵权,给自己培养心腹,后来姜维上书弹劾黄皓,让刘禅杀掉黄皓,刘禅不但没杀还把这事告诉了黄皓,姜维怕在朝中被害,带兵到沓中避祸。姜维倒不是那么怕黄皓,而是忌惮他背后的樊建,董厥,诸葛瞻这些重臣,因为他们都反对姜维北伐,觉得姜维北伐损耗国力,惹怒魏国,危害比黄皓还要大。但姜维北伐的原因一个是继承诸葛亮遗志,再一个就是,如果一直这么下去,蜀魏实力相差越来越大,魏国派兵来打,蜀国根本顶不住,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进攻,事实证明,姜维没错。

钟会带兵打汉中,在汉城被挡住,结果蒋舒献城,钟会进入汉中,一场大战爆发。在钟会起兵时姜维上书刘禅,让派兵驻守要塞,结果刘禅听信黄皓的鬼神之说,说魏军不敢进兵,满朝官员还不知道此时,直到钟会取下汉中奔成都,刘禅才知道派人,但为时已晚。姜维在沓中遇到邓艾纠缠,廖化带兵赶来支援姜维,二人带兵摆脱邓艾驰援成都,虽然很乱,但姜维“聚兵敛谷”的策略还没失败,主要关口还在蜀军手中,只要赶到成都保住刘禅就行,中途和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正在大家奋力厮杀的时候,刘禅在黄皓一帮奸臣的劝说下,开城投降了,并下旨让姜维也投降。蜀国灭亡。

姜维的经历如果让徐峥拍戏,能拍出一部“蜀囧”。蜀国灭亡确实不能怪姜维,一人孤立无援,也没有诸葛亮的影响力,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宦官当道。从姜维的策略部署来看,无论是防御部署还是北伐,姜维的策略是对的,但苦于孤掌难鸣,凭姜维一人之力,无力回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