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在整個世界航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年間,最後一次在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間。從永樂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宣德五年(1430年)最後一次下西洋直至宣德八年(1433年)結束,前後歷經近30年之久。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鄭和下西洋航線(部分)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目的,在《明史·鄭和傳》中有著明確記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

這是一個原因,是朱棣懷疑朱允炆逃亡海外,因此朱棣想要找到朱允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所謂的“宣揚威德”,向世界展現大明王朝天朝大國的風姿

"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朱允炆對朱棣構不成威脅,“尋建文帝說”站不住腳。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用武力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奪過來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在皇宮內放了一把火,而他自己則下落不明。朱棣雖然取代了朱允炆的皇位,但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以及明確下落的之前,始終內心有著一絲擔憂。但若說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而不惜興師動眾,多次遠下西洋似乎說不過去。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朱允炆火燒皇宮

首先,並沒有明確的關於朱允炆流落海外的信息記載。況且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尋找朱允炆無異於大海撈針,甚至這根“針”可能壓根就不在海里。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可能性,朱棣即便一時腦子發熱派人去找,在毫無收穫的情況下絕不會連著找那麼多次。

其次,就這個問題本身來說,朱允炆流落海外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上的差異都是擺在朱允炆面前的現實問題。如果朱允炆真的沒死想要逃避朱棣的追捕,隨便找個深山老林什麼的也比流落海外要強。按照當時信息閉塞的程度和社會現狀,想要找到有意躲避的朱允炆幾乎不可能。

第三,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那麼他這麼做豈不是明確的告訴所有人,他朱棣的皇位“來源不正”?朱棣會不會這麼傻呢?更何況,建文一朝只存在四年,根基並不牢固。以朱棣的治國手段以及開創“永樂盛世”的能力來看,這些年朱棣早已徹底掌握了大明王朝,俘獲了民心。朱允炆即便還活著,也絕對已經威脅不到他的統治和皇位。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建文帝朱允炆

因此,基本可以斷定,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所謂的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充其量只不過是朱棣交給鄭和的一個“支線任務”而已。

“宣揚威德說”,政治大於經濟的敗家行為。

永樂時期的大明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發達、軍事力量最強悍、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相比較於之下,歐洲英法百年戰爭還在繼續,俄羅斯還沒獨立,接受察汗國冊封,叫做莫斯科公國。除了歐洲,非洲、南美、北美都處於相對原始和落後的未開化時期。以大明朝當時的整體實力來看,的確有著宣揚的資本和資格。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三寶太監”鄭和

那麼,當時的大明朝宣揚威德究竟有何好處呢?

很多人認為,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天朝大國之姿,建立了西洋朝貢體系,大大促進了明朝朝貢制度的發展,是明朝的一個重要政治舉措。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個重大的發展和進步,對於大明王朝在周邊地區,甚至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同時讓大明朝揹負了極大的經濟負擔。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和記載,鄭和下西洋成功吸納了大量的外邦朝貢。大明對他們的賞賜通常是朝貢方進獻的數倍到數十倍不等,僅僅白銀一項就達到了600萬兩,對於大明的國內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由於船隊攜帶大量銅錢出國收購商品,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了國內“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了錢幣大規模的貶值。

大量錢財、賞賜的輸出,對於提升大明在周邊及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有著顯著效果,與此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收穫”了一些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等。

比如說,鄭和把海外性堅質細的硬木帶入國內,提升了中國工匠硬木操作的技術;進口了蘇麻離青為呈色劑,造出了青花瓷。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鄭和下西洋

這些東西對於明朝來說的確是稀缺品,但絕不是必需品。況且為了得到這些,所付出的代價未免有些過於龐大了。再看看後來的英國、荷蘭、西班牙等依靠海上軍事實力稱霸世界的霸主,他們採用掠奪、殖民等方式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單從經濟方面來看,大明朝的做法顯得“可笑和愚蠢”,付出和收穫完全不成正比,堪稱敗家。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也始終沒有一個定論。在我個人看來,在明知下西洋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朱棣依然堅持讓鄭和下西洋,是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明朝遠洋海船

第一、朱棣為自己正名。

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按照朱元璋堅持的“嫡長子繼承製”皇位傳承製度,朱棣要想通過合法途徑當上皇帝的概率很小。首先,他不是嫡子。雖然《明史》記載他是馬皇后所出的嫡子,但《明實錄》以及在建文時期記錄的朱棣都是庶子。朱棣嫡子之說被多數人認為是其當皇帝后篡改的。其次,朱棣通過武力的手段奪取了皇位。雖然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但朱棣自己也知道這不過是一個藉口,謀權篡位的實質性質沒有改變。

基於以上兩個重要原因,朱棣皇位的“合法性”顯然是備受質疑的。朱棣是一個要強的人,尤其他還是一個有能力、有作為的皇帝。他要為自己正名,向整個大明乃至整個世界證明和傳播,雖然他的皇位不是朱元璋親傳,但不妨礙他朱棣成為一位優秀的帝王。除了“鄭和下西洋”外,包括五次親征北元蒙古勢力、開創“永樂之治”等功績都是朱棣向世人展示自己和證明自己的方式。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永樂大帝”朱棣

第二、建立以明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

朝貢制度由來已久,存在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當然,明朝作為中原統治政權,必然也需要建立這樣的朝貢體系。朱元璋時期頒佈了嚴厲的“禁海令”,禁止民間私自出海,也拒絕外來船隻、商人來中國。唯一保留的“窗口”就是朝貢貿易,這也間接證明了朝貢制度的重要性。因為它不是簡單的經濟政策,更為重要的是它帶有極為濃重的政治色彩。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外邦朝貢

以明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的建立,明確了宗藩關係和等級層次,有利於維護大明及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並且“八方來貢、萬國來朝”的榮耀是每一位封建王朝帝王最享受的成就。作為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朱棣對於這方面自然也是極為重視的。鄭和船隊起到的就是從接觸聯繫、展示實力,到征服外邦,再到賞賜確立關係的作用。

第三、朝貢繁多陷入循環。

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尷尬的現實問題。鄭和每次下西洋途徑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帶了不同的朝貢者回到大明。而這些朝貢者在大明完成朝貢及接受賞賜後,必然需要回到自己的國家來宣揚大明天朝上國的丰姿。這些朝貢者是鄭和的船隊帶來的,他們顯然沒有自己迴歸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對偏遠的國家和地區,最終還是需要由鄭和的船隊送他們回去。而在送回上一批朝貢者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又會有新的朝貢者順道被帶回。就這麼一來一送,鄭和的船隊就成了外邦朝貢的“接送專職”。

“鄭和下西洋”無利可圖,為何明成祖朱棣樂此不疲?

往來頻繁的朝貢

結束語。

“鄭和下西洋”對於傳播中華先進文明,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還為世界遠洋航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留下了《鄭和航海圖》這樣珍貴的資料。

但對於當時處於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大明王朝統治階級,對於明成祖朱棣本人來說,私心、政治以及現實問題才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根本原因和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