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悲劇結局、最大的失誤就是“桃園三結義”所導致,為什麼?


劉備的悲劇結局、最大的失誤就是“桃園三結義”所導致,為什麼?

蜀國的建立無疑是劉備、關羽、張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知道桃園三結義的故事,起因是黃巾軍起義,幽州太守劉焉涿郡(今河北涿縣一帶)因為兵力不足而招募義務兵“平叛”,劉備、關羽、張飛前去報名,非常湊巧碰到一起而相互認識,張飛當時家庭經濟條件,家中還有個莊園,因此張飛提議說:“我的家中後面有一個桃園,正是桃花開得非常茂盛的季節,我們三人可以在這個桃花園中一起先飽餐一頓,然後再一起發誓、祭告天地,結為兄弟,幹一番驚天偉業。與其昏昏浩浩的過一生,不如賭一把,說不定成功了呢?”劉備、關羽於是同意,一起拜了天地成為兄弟,按年齡依次為:大哥為劉備、二哥為關羽,三弟為張飛。由此,劉備開始了他一生“打天下”的經歷,直到蜀國建立,兵敗夷陵、病亡白帝城,留下千古遺憾。

然而就是這個桃園三結義,給後來劉備在蜀國建立前後的道路上,埋下了禍根,給蜀國前後的建設帶來了無限的隱患。這是起初劉備沒有想到的,打天下如果是建立在兄弟情誼上,註定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四千年的中華皇家歷史、朝代經歷,告訴我們沒有嚴謹的制度章程、獎罰分明的法規來作保障是註定長久不了的。

劉備的失敗、蜀國最早被吞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桃園三結義”所導致。下面是四個致命的關鍵。


劉備的悲劇結局、最大的失誤就是“桃園三結義”所導致,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兄弟情誼凌駕於人才之上。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際,關羽、張飛擔心諸葛亮搶了他們兩個兄弟的情誼。從第一次到隆中,張飛就嘮嘮叨叨說一個農夫(指諸葛亮),叫人把他喚來就行了,何必勞神哥哥去請;關羽更是表現了對諸葛亮的輕視,覺得不值得對一個書生如此大禮、低三下四的聘請。

但是劉備深刻的知道人才對他的重要,特別是剛開始打天下,沒有一個“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人才是註定不會成功的,因此對關、張二人的行徑是非常不滿的,但沒有辦法呵,自己不可能一個去拼殺,還得靠武藝超群的武將呵。這個亂世年頭沒有錢誰願意跟著你去幹,只有以這個所謂結義兄弟名義才能“挵住”這兩個人,要不自己喝“西北風”了。在這個節骨眼上,他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有些事情裝馬虎了。再說,人家張飛可是大股東,為了支持你打天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你還能不讓人家發點怨氣呵。

從聘請諸葛亮“出山”事情上,蜀國建立前後我們已經清楚的看出,在人才使用和競爭機制上出了大問題。連聘請“臥龍”諸葛亮都不重視,對蜀國今後的發展將會帶來多麼大的阻礙。

你不沾親帶故是很難在蜀國立足的,孫乾、簡雍、糜仁、糜芳的加入都是徐州刺史陶謙以“三讓徐州”給劉備為代價,推薦給劉備使用的,後臺老闆也是不小的,糜仁、糜芳的妹妹還嫁給了劉備。其中大將關平、劉封雖然武藝高強,但其親生父親一個是大富人家、一個是縣太爺,分別被關羽劉備認作螟蛉之子即義子;即便是武藝超一流的趙雲,也是劉備的同學、先前是非常好的朋友公孫瓚手下的大將才認識的,關係也是“很鐵的”。關係疏遠一些的,其下場和結局就不是很好的,比如馬超絕對的武藝“沒得說”,家庭真正是世代公侯,其父親馬騰也曾與劉備共籤“衣帶詔”討伐曹操、結下友誼,雖然被授予五虎大將,但是畢竟來講感情不夠深厚,在蜀國也是鬱郁不得志而早早英年去世;還有五虎大將黃忠也是靠自己本領上位,卻因錯綜複雜的裙帶關係,不能發揮特長陣亡於夷陵大戰;大將魏延才華橫溢死的更慘,不光掉進這個“充滿裙帶關係的蜀國陷阱”,還被這幫人陷害,招到滅九族的命運,真是夠慘的。

這種人才競爭機制,蜀國能建立起來已經不錯了,滅亡是早晚的事情了。


劉備的悲劇結局、最大的失誤就是“桃園三結義”所導致,為什麼?

第二個原因:兄弟情誼凌駕于軍法之上。

諸葛亮剛剛“出山”之際,就招到關羽、張飛的蔑視,特別是赤壁大戰,諸葛亮憑著超人的智慧算著曹操必然要走華容道。決定讓關羽去華容道守著曹操,諸葛亮還是很擔心的。因為他知道關羽同曹操有著恩情即:下邳城中被曹操圍困得到曹操容許“一是投降漢獻帝、不降曹操,二是奉養二個嫂子(劉備夫人),三是得知劉備音訊不管千里便當辭行尋劉備”恩情,當時曹操沒有追究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行為,而且命令部下放走關羽的。諸葛亮為此擔心關羽一時間產生義氣的情面放走曹操,還決定與關羽簽訂軍令狀,竟然也沒有阻攔住關羽,好像軍令狀在關羽眼裡僅僅就是一張紙而已,仍然無視軍法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把這次重要的任務當作一個償還給曹操人情的絕好機會似的。當諸葛亮按照軍法要把關羽軍法辦理即刻問斬的時候,劉備肯定想到桃園三結義之情,不把關羽的性命保護下來,自己不就成了忘恩負義的人了。試想如果換作其他人,性命還可以一樣保留嗎,當然其他人也是不敢這樣做的。

還有張飛經常在閬中當太守時候也是經常喝得亂醉,稍稍有點不如意就肆意大罵自己部下將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敢怒不敢言的。因為張飛與劉備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沒有人敢去向劉備報告。因為大家都知道報告了劉備,只會招到更多的“麻煩”,因此才會有招致部下將領不顧一切的暗殺他的結果,按說責任在張飛,因為張飛已經毫無顧忌的把自己凌駕于軍法之上。在諸葛亮擔任軍師時,關羽、張飛在其面前是毫無顧忌的,對諸葛亮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的領導呢?


劉備的悲劇結局、最大的失誤就是“桃園三結義”所導致,為什麼?

第三個原因:兄弟情誼凌駕於國法之上。

當劉備登上帝王的位置上的時候,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按說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榮譽,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關羽就是敢在大臣費禕下達詔書的時候不予接受,並向費禕闡述了理由,就是五虎大將中:一是張飛是桃園三結義的真正兄弟可以接受;二是趙雲很早就投靠我哥哥劉備、而且跟我們如同兄弟也是可以接受的;三是馬超是出身世代公侯家庭我也表示贊同;四是黃忠被授予五虎大將我不同意,因為他年齡太大,不符合五虎大將的標準,與他為隊伍,排在一起授予五虎大將,我感到恥辱。關羽這是什麼邏輯,的確叫人看不明白,而且關羽在戰長沙與黃忠交戰的戰鬥中,不是黃忠手下留情,他早被黃忠一箭射死。他這是在跟劉備“叫板”嗎?還是有啥不滿意的,可以肯定的是他有著“桃園三結義”這塊金字招牌,而使他無所顧忌的。費禕再三勸解,諸葛亮從中協調親自寫信給關羽拼命誇獎他,方才接受。可見,關羽已經瘋狂達到什麼程度了,完完全全是把自己凌駕於國法之上了。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是諸葛亮制定的外交國策,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政策,在經濟貿易交往上也是如此。但是關羽就是不去執行,反爾反其道而行之,在吳國帝王孫權派大臣諸葛瑾來荊州與關羽講和,共拒曹操,表示要與關羽的女兒結為秦晉之好,關羽卻對諸葛瑾說:“虎女豈能嫁犬子”,“如果不是你兄在蜀國當丞相,否則要你性命”。雖然關羽一時間取得襄樊“水淹七軍”、生擒大元帥于禁的勝利,震動中原、驚醒曹操,但是他違背諸葛亮制定的國策,導致後來不僅丟了荊州,也丟了自己的性命,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國家,給蜀國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

這些都是關羽把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表現,誰給了他這麼大的權利,不就是仗著他跟皇帝大哥劉備“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誼而有恃無恐嗎?


劉備的悲劇結局、最大的失誤就是“桃園三結義”所導致,為什麼?

第四個原因:兄弟情誼凌駕於所有人利益之上

在劉備決定進攻東吳為關羽被殺復仇的時候,諸葛亮、趙雲等一幫文武老臣均給與了忠誠的勸阻,也盡到了一個老臣的作用。趙雲還說:“報兄弟關羽之仇是私仇,把主要精力用在對付北方的曹操,才是國家的重要大事”。為了阻止劉備親征東吳,諸葛亮多次率一百個大臣上書說明利多弊少的原因,為了緩和劉備對報東吳擒殺“桃園三結義”兄弟關羽的仇恨,儘量減少蜀國的損失,諸葛亮等大臣建議可以安排一員上將討伐東吳即可。經過諸葛亮等大臣苦口婆心的鼎立勸阻,本來事情終於得到緩解,但是由於張飛幾次找到劉備要求報關羽之仇的哭訴以後,使劉備親自討伐東吳的意志又堅定下來。張飛直接抱著劉備的大腿,責問劉備:“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二兄關羽的仇沒有報,難道你大哥當了皇帝就忘了桃園三結義的情誼了嗎?”劉備只好回答說:“因為很多文臣武將勸阻,談了很多建議和道理,因此一直沒有實施報仇計劃”,張飛卻說:“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當年我們三個兄弟桃園三結義的情況和立下的誓言、盟約,你如果因為當了皇帝不願意去,我自己願意捨生忘死去為二哥報仇;如果報仇沒有成功,我是絕對不會來見你大哥的,除非我已經犧牲了”,劉備沒有辦法,只好回答說:“讓我們一起共同為桃園三結義的關羽報仇吧,你趕快會閬中率兵直接往東吳方向進發,在江洲匯合後共同討伐東吳,來洗涮關羽被東吳殺了的恥辱吧”,並叮囑張飛:“我知道你經常喝酒喝醉後就暴打士兵、鞭打將領,這些人都在你左右,不要太任性,不然就會招惹是非,會帶來禍患的”,可見劉備是很清楚張飛的日常情況,一直沒有阻止,可見兄弟之情是建立在蜀國的法律之上的,兄弟之情的利益是建立在所有人之上的。


劉備的悲劇結局、最大的失誤就是“桃園三結義”所導致,為什麼?

這樣的國家怎麼能夠長久呢?因此,劉備做的最失敗的事情就是 “桃園三結義”,也是導致挑起夷陵大戰而失敗的“罪魁禍首”,也是蜀國人才凋零、經濟不能健康發展,國家制度、法律規章在兄弟情誼面前不值一提,何談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這些都是導致蜀國過早滅亡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