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歷史的脈絡是什麼?建窯一開始就是燒製建盞嗎?

根據建窯歷史的相關資料,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建盞窯的發展歷史,唐末五代,是建窯初期,場地分佈在安庵尾山,蘆花坪和牛皮芲三個地方,規模比較一般,還是以青釉為主,醬釉為輔。

青釉器的胎骨通常是灰白色或更直接點-——灰色,這是因為瓷土洗滌的不夠精細,胎體中含有不少微粒雜質,表面給人一種粗糙的感覺,有一些會在燒製後形成裂紋,釉色則會出現青黃,青灰,青綠或黃褐色。

所用的施釉法也是採用蘸沾或刷釉,而這樣就導致了釉水普遍觸及不到底部,因此腹下部分和胎體足部會出現露胎的情況。呈現玻璃質地堅固或滋潤瑩亮顏色,則屬於青釉的標準。而相當一部分瓷釉層厚度會不均勻,燒製低胎釉結合酥脆,釉水常有垂直流動的現象,並且容易剝落。

建窯建盞歷史的脈絡是什麼?建窯一開始就是燒製建盞嗎?


醬釉的胎骨一般顯現為灰色,帶比較厚的釉層,深色,並帶有流釉的現象,釉層有時還會出現一些青綠,不過還是沒能達到宋代建盞的窯變效果。器型主要為罐類,呈醬褐的釉色。

通常壺和罐類的琢器會置於託座上焙燒。託座器表上畢竟常見的刻劃,一般為張,吳,徐,餘等等的姓氏,此外還有“本”和“未”的窯位標記等,這些反映了窯場是民間組織,多家合作的作坊工作性質。

唐代時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所謂南青北白就是浙江越窯,佔據了江南窯業的主導地位。青瓷產品與越窯生產工藝在初期的一致性,表明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在出土窯具的許多姓氏中,就可能包括了越窯系的工匠和技術人員。

建窯建盞歷史的脈絡是什麼?建窯一開始就是燒製建盞嗎?


五代到北宋初年這一段時間,建窯的燒製工藝進一步提升,所使用的是一種漏斗形凸底匣缽,正置仰燒黑釉碗。此期間的釉瓷,薄胎薄釉,淺底腹部有腫脹的顯著特徵,雖然與宋代建盞的厚釉厚胎有一定的區別。但確實算是建盞的先行者。

兩宋時期,建窯建盞的鼎盛時期,窯場的規模也是很大,當時燒成了大量的標準黒釉瓷茶盞,當然也不只是茶盞,還有一些少量的杯,缽等器物。只是器型也碗類為大宗,是建窯建盞文化的重要標誌。

建窯建盞歷史的脈絡是什麼?建窯一開始就是燒製建盞嗎?


南宋末年至元初,建窯系窯口又開始燒製青、白瓷器,從風格上看,這一類的青白瓷製品,工藝模仿了江南名窯景德鎮湖田窯,呈現出同一時期的特徵。

元初後,建窯逐漸被廢止。其中的青花瓷器只在大路後門的一處廢墟發現,器型有碗類和盤類,胎骨堅精細,白釉純潔,青花明麗,上面的裝飾圖案有人物書生,花卉摺紙,是建窯元代衰落五百年後的尾聲。

建窯建盞歷史的脈絡是什麼?建窯一開始就是燒製建盞嗎?


​綜上所述,建窯興起於晚唐五代,鼎盛於兩宋,衰敗於元,明清兩代徹底沒落,期間雖一度出現殘餘,但終究成不了氣候,這也是最真實的建窯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