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的“小冰期”是怎么回事?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夏、商、周的更替,还是汉唐的兴盛,抑或明朝的灭亡,都与气候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它与其他王朝不同,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可谓旷古未有,据相关学者统计,明代共发生水、旱、虫、震、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3952次,其中水旱灾和震灾占到了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而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

明朝时的“小冰期”是怎么回事?

而明末时期的“小冰期”恰恰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小冰期”

小冰期指的是1450~1890年间全球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我国的明清时期,所以也叫作“明清小冰期”,而明朝末年时,最为寒冷,我国除了云贵高原以外,其他区域普遍进入了低温期。同时小冰期的出现还伴随着其他衍生的自然灾害,例如水灾、旱灾、雪灾等等,对明清时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朝时的“小冰期”是怎么回事?

明朝末年“小冰期”产生的影响

一是对农业生产打击巨大。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可谓是国家之根本,而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关系。明末时期的“小冰期”带来的温度变化以及次生的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打击。

“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河东盐臣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十三年四月戊午,因久旱,步祷郊坛。京师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井并涸。十四年三月乙巳,以久旱,命顺天府祈祷。十七年,苏、松连岁大旱,震泽为平陆。浙江、湖广、江西大旱。;“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三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

可见“小冰期”对明末时期的农业是致命的打击,而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业出了问题,国家的自然要出问题。

明朝时的“小冰期”是怎么回事?

二是迁徙与动乱。为了躲避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大量的人口向南迁徙,据估计明中叶出现了多达 600 万的流民,这些流民大量涌入秦岭、巴蜀、鄂西和闽南等的山地。而流民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的动乱,人们由于地域的转移和农业的打击,加上严重的赋税,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明朝末年,大量的农民“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明朝时的“小冰期”是怎么回事?

三是战争格局的变化。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排在第一位,可见气候环境对于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明末时期,明王朝同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女真部落,也因“小冰期”所带来的气候变化而发生了角色转变。女真族的士兵显然要比明军士兵要更加耐寒,在战斗中往往能后发挥更强的战斗力,同时,寒冷的气候带来的食物短缺也是对明军的巨大打击。“小冰期”的气候变化,使得明王朝与女真部落的地位掉了个个儿,明朝在与后金的斗争中开始由优势变为劣势。

明朝时的“小冰期”是怎么回事?

结语:气候与历史息息相关

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与气候息息相关,对于明朝而言,“小冰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带来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衰落,最终,满清的铁骑入关,明朝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