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金牌村夫8半盞兒殘酒


宋朝因為頭兩位帝王都是以不正當手段篡位登基的,所以之後的宋朝統治者一向對武將戒心甚重,軍事方面習慣以文統武,因此常表現的擅守不擅攻,而且對待戰爭的態度過於計較實際利益的得失而忽略了軍事方面的勝利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正面意義和精神層面的價值。

從經濟學角度上來說,送給外族的歲幣完全可以在之後設立的互市貿易中數倍的賺回來,而戰爭不僅勞民傷財、會死人還要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如果戰敗,主戰者只能是替罪羊,國民永遠只看結果,而即使戰勝,軍方勢力大漲,將會動搖文臣的壟斷性地位,畢竟宋朝的“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不只是說說,而是宋朝基礎的政治形態。

低頭納歲幣只是丟點面子,財物都還有的賺,更不用承擔任何的政治風險,至於面子,對於信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儒生來說,需要有嗎?但是長期在軍事上的示弱,會讓整個國家的國民包括軍人都認為我們在軍事上就是打不過別人,這種心理或者說心理陰影面積才是最致命的,因為古代的冷兵器戰爭,將士懷有必勝(必將獲勝或者必須獲勝)信念(即各部兵書中一再強調的士氣)是戰爭勝負的一個最關鍵因素,也是各個著名以弱勝強的戰例中成功的關鍵。畢竟冷兵器戰爭很難真正全殲對手,往往傷亡達到一定比例,其中一方的軍隊就會開始潰敗,而潰敗的真正原因就是對獲勝失去了信心。

朝廷的文武就像公司裡必須有的兩種人:拓疆狼與守戶犬一樣,文臣是守戶犬,武將就是拓疆狼,兩種人的利益訴求根本不同,一個好的皇帝就必須懂得如何營造兩者的平衡,並駕馭兩者之間的矛盾,將其轉化為種種激勵手段,這種能力就是傳說中的帝王心術。

真正的帝王心術與臣子的權謀之術大相徑庭,往往是陽謀,說白了就是聯弱削強與利益交換,只喜歡用陰謀詭計的帝王往往下場很慘,老喜歡耍小聰明的人往往格局有限,難成大事。

宋朝的文臣獨大是其滅亡的本質原因。想想韓琦為了敲打大勝歸來的狄青,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斬了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的狄青愛將,還揚言只有東華門唱名者方算真英雄豪傑,再想想岳飛之死的真正原因,不能不令人齒冷心寒。

宋朝對武將太過苛刻,宋朝的武將是升遷和降級速度最快的,有軍功就升,但是一旦犯點小錯,馬上會快速降級,一個武將打了打勝仗,文臣一定會先找這個武將在此戰中的錯處,以磨勘手段敲打此人,故宋朝的武將一向如履薄冰,好好的拓疆狼被文臣弄成了哈巴狗,遇到以拳頭論英雄的外族,宋朝焉能不滅?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宋朝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是一個最奇葩的朝代,它的經濟、文化、科技在當時穩居世界第一,但同時它又是強敵環伺,被西夏、契丹、女真、蒙古人的輪番吊打。當然,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它自己開門揖盜、昏招迭出。

在宋朝的歷史上,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與女真人結盟滅遼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自從宋朝的建立之初,或許是受到宋太祖趙匡胤“揚文抑武”的國策所影響,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一直不敢恭維,以致在面對北方強敵遼國時,幾次伐遼均為遼國所敗。當然,宋朝有宋朝的長處,那就是它不差錢“用錢能擺平的事那都不叫事”,所以,宋朝便用錢與遼國和平相處長達百年之久,而遼國也成為了宋朝北部的屏障。

此時東北的女真人迅速崛起了,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之後,於1115年1月28日在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立大金國。

女真人原本是遼國的藩屬,但在他們建立大金國之後,迅速的拿下了遼國的東京遼陽府、上京臨潢府而聲威大震,此時北宋的君臣認為遼國必亡無疑,他們想借機收回丟失一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便與金國聯合滅遼,並立下了"海上之盟"。然而北宋的軍隊卻不給力,兩次大戰皆被遼軍所敗,尤其是童貫率領十萬大軍在攻取燕京時,卻被幾千遼軍打得損兵折將,這也令女真人看到了宋軍的無能,金軍便隨即撕毀了與北宋的盟約,在1125年滅遼之後,至1127年僅僅的兩年時間,就滅了北宋。

應該說,此時遼國與宋朝和平相處已達百年之久,當遼國得知宋朝準備聯金滅遼時,便派使臣表示願意向宋朝稱臣,希望宋朝不要和金聯盟攻遼。

遼國的使臣直言道“宋、遼既是兄弟之邦也是唇亡齒寒,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而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甚至連宋朝的藩屬高麗國王都看得出"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為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捍,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但宋徽宗根本就不知周國之間均衡態勢的重要性,仍然固執的聯金滅遼,直至發生了“靖康之恥”,自食惡果之後方才醒悟,但悔之晚矣,只有南望故國而以淚洗面,最終身死於異國他鄉。

時間到了13世紀初,蒙古諸部在成吉思汗的征戰中逐步完成了統一,已經有了足以與金國分庭抗禮的實力,而曾經不可一世的金國也逐漸的處於下風。

嘉定四年(1211年),金軍主力盲目出擊尋找蒙軍主力決戰,結果接連在野狐嶺、會河堡兩次會戰中慘敗,金軍的主力野戰部隊幾乎是損失殆盡,為避蒙古鐵騎的鋒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國舉朝南遷,把兩河、山東等地區讓給了蒙古人,將兵力收縮在一些大城池中,此舉果然奏效。事實上,當時的蒙古人雖然在野戰中所向披靡,但還不具備很強的攻城能力,所以,成吉思汗不得不留下木華黎繼續經略兩河、山東等地,自己則率領主力西征。

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當蒙古大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居然再次祭出了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的法寶。

根據聯蒙滅金的策略,南宋出兵相助蒙古人一起圍攻開封,金哀宗被迫逃往了蔡州,但此時南宋軍隊又攻陷了鄧州、申州、唐州,徹底切斷了金哀宗的西逃之路。眼見形勢不妙,金哀宗派遣使臣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請求南宋不要出兵,而且此時的金國,已經對南宋構不成任何的威脅了,但南宋軍隊依然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匆忙傳位後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也在亂軍中喪命,金國滅亡。

其實早在南宋建立的初期,南宋朝廷便開始注意到了蒙古人這支力量,並試圖藉助蒙古人來制衡金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當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而渡江南侵的時候,為了減輕自己的軍事壓力,南宋大將劉錡、吳璘便傳檄蒙古、契丹諸部共同攻金。事實上,南宋聯蒙滅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過程更是一波三折,金國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終告滅亡,南宋即報了“靖康之恥”,也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100餘年的對峙。但這一結果對南宋而言卻並非福音,甚至比聯金滅遼的後果還要嚴重,因為南宋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比女真人更為強悍的蒙古人,契丹、女真人不過是要錢,而蒙古人要的則是命,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滅亡南宋。

在聯蒙滅金的過程中,南宋是收復了一些失地,乍一看南宋在"聯蒙滅金"中算是受益者,這樣即拖延了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戰,同時也趁機搶得了一些地盤,增加了戰略縱深。

但從長遠來看,南宋與蒙古結盟滅金無疑是給自己掘好了墳墓,因為此舉是送走一隻老掉牙的暮狼,卻迎來一隻壯年的猛虎,既然不能置身事外,那為何不等到交戰雙方精疲力盡而坐收漁利?宋朝的兩次開門揖盜,第一次葬送了北宋,第二次滅亡了南宋。

諂媚得不到尊重,協從換不來和平,二戰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沒能打消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東北軍在東三省的一槍不放,也並未阻止住日寇的侵華步伐,只會讓敵人變本加厲,一句話:“求人不如求己”。


王銘葦


任何一個國家滅亡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北宋同樣如此,西樓就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深刻討論一下,北宋滅亡的原因。

第一,軍事。

北宋的軍事能力一直處於當時大國的最底端,不是培養不出精兵強將,而是極端的重文抑武。這一點與北宋的老祖先趙匡胤得位不正有關係,也與唐朝藩鎮割據戰亂不止有關係。祖先得位不正,北宋包括南宋的所有皇帝都要提防武將再來一場“黃袍加身”。唐朝的藩鎮之禍和五代烽煙也讓宋朝的皇帝戰戰兢兢,不敢卸下防備全身心相信武將。一國之君是這樣的態度,武將的地位可想而知。

雖然皇帝薄待武將,但是有一些人天生就是要上戰場的。他們不在乎皇帝的偏心,文官的輕視,只想做一點有利於家國的事。

岳飛韓世忠是這樣的人,北宋的范仲淹、狄青同樣是這樣的人。但是即便如此,武將依然很難。北宋行軍打仗有監軍,還有早就規定好的“行軍作戰圖”。監軍多是不懂軍事還要指手畫腳的太監,行軍作戰圖更是玩笑,這張圖是武將離京之時皇帝賜予的,明確規定在對敵時軍隊要走哪條路線,擺哪個陣型的圖紙。誰都知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這樣一張死板的圖紙,只能增加北宋將士的傷亡。

軍事力量如此薄弱的北宋,偏偏遇上一波又一波的強國。北邊先有遼國後又金朝,西邊還有蠢蠢欲動的西夏。整個宋朝,說在夾縫中生存也不為過。但是這些還不是全部,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早就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遊牧民族,因此整個宋朝早就失去了天然屏障。冷兵器年代,他們一直在用步兵對抗騎兵,用血肉之軀對抗野蠻民族的屠殺。種種因素之下,戰場上接連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

第二,政治。

上文說北宋極端重文輕武,這一點的弊端不僅體現在軍事上,也體現在政治上。首先文官感覺自己高人一等,同品級的武將他們都可以指手畫腳。每個人都是有脾氣有性格的,武將長時期受到壓制,必然心生不滿。其次,文官職位高度重疊,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錢財養閒人,這是一大批不必要的財政開支。最後,北宋標榜不殺士大夫,這不僅會讓文官有更足的底氣在朝堂上唇槍舌戰,還會讓他們形成一個個陣營,為了實現自我理想把國家利益放在一旁。

在這一點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安石與司馬光。這兩個人都是正直之人,也是真心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但是在黨爭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偏離了最初的想法。王安石是改革派,他認為只要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即便是祖宗法令也可以革新。司馬光是守舊派,他以史學家的眼光也能看出當時的北宋必須要改革,但是司馬光的想法是溫和改革,不要那麼尖銳。

就這樣,兩個真心為了國家的人由互相賞識到爭鋒相對,最後,只要是對方提出來的建議,都是錯的,無論這個建議有多少價值。並且他們不是兩個人在戰鬥,每個人身後都有一群人支持。最後,“司馬牛”和“拗相公”爭鬥不止,北宋朝堂黨爭愈演愈烈。一個清清白白的學子經過多年苦讀,本想憑著胸中熱血和腦中學識報效國家,只可惜看到的卻是這種官場。幾年之後,這些人除了被同化,就是辭官歸隱。這樣的朝廷,自然也失去了活力和理智。若是再加上幾位不務正業的皇帝,北宋豈能不滅國。

第三,經濟。

都說宋朝是最富有的封建王朝,官員俸祿高,百姓生活好,若是想要穿越到古代,宋朝是第一選擇。但是經濟條件好也有好的弊端,首先就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宋朝的北面是遊牧民族,西面也不消停,並且都是軍事能力極強的野蠻民族。這些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餐風露宿,看著風景獨好卻軍事薄弱的宋朝能甘心麼?很多時候,生活質量高也是一種罪過,尤其是沒有能力守護的時候。

面對這樣嚴峻的局面,宋朝卻沒有一點危機意識。在宋朝皇帝的心中,只要臣子沒有犯上作亂的能力就可以了,至於外敵,我們有錢有糧有珠寶,還買不來太平麼?這就是經濟條件好的第二個弊端,心裡懦弱的君主可以利用好的物質條件找到一條用錢買和平的道路,並且心安理得的走下去,以至於養虎為患。

朝廷用錢買和平,可是錢從哪裡來呢?自然是在百姓身上壓榨。因此宋朝的百姓生活壓力依然很大。即便這時商業繁榮,很多人可以做點小買賣或者到當時的各個商圈去打工,但是還有更多的勞苦大眾在靠天吃飯。這些人面對各種苛捐雜稅的時候要怎麼辦呢?

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把下一年的種子都交給朝廷。王安石備受爭議的青苗法就是這麼來的。老先生想通過這項措施讓每一戶農民在春耕時節都有種子可以播種,朝廷也能增加收入。只可惜現實太殘酷,這項超前的變革被不完善的制度和貪婪的官員破壞了。

北宋在政治、軍事、經濟三方面都有重大問題,宋徽宗還把絕大多數心思放在作畫和瘦金體上,並且任用奸佞小人。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不滅國。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夜狼文史工作室


很多人都認為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的確,重文輕武是大大削弱了宋朝的軍隊戰鬥力,導致宋朝對外戰爭中敗多贏少,最終被金人滅掉。但我認為重文輕武只能算得上是宋朝武力不振的原因,但並不是宋朝滅亡的核心原因。


首先要搞清楚宋代君主為什麼要實行“重文輕武”?既然大家都知道重文輕武的弊端所在,那麼宋王朝的朝臣和君主豈能不知?但是在當年那個情況下卻又不得不這樣去做,否則五代政權頻頻更迭的歷史覆轍會不斷重蹈,甚至可以預料的到短命王朝必然會被北方的遼國所侵吞,中華大地將再次上演五胡亂華的悲劇,所以宋朝君主實行此策也是迫於形勢而制定的。

既然知道重文輕武的弊端,那麼統治階級就肯定會出臺相應的防範機制來保證帝國長治久安,那就是轉向經濟發展。很多人可能會困惑,在冷兵器時代拳頭才是硬道理,你發展經濟靠錢能抵禦外敵?我告訴你,還真就可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由於中原人先天的蠻力就不如西伯利亞上的北疆漢子,尤其在騎兵上面就根本不佔優勢,所以再發展短板也趕不上人家的長處。另一方面是戰爭實質上是消耗戰,比拼的是糧食和錢財的多寡,不說能打敗敵人攻城掠地,起碼堅守陣地自保有餘,這也是軍事疲軟的宋王朝能夠享國祚三百多年的原因所在。

而宋朝為什麼會滅亡呢?我的答案是帝國財政的崩潰!宋朝的經濟總量很可觀,都覺得宋朝富得流油,其實這是不客觀的,宋朝也是長期處於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倒不是因為它GDP總量小財政收入少,而是它的財政支出太大了,導致了朝廷存不住錢,甚至一有點邊關戰事國家財政還要赤字,因此宋王朝也一直在經濟改革中度日,目的都是為了緩解財政危機,但可惜的是每次改革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最後經歷過幾次大的折騰,民間經濟搞的半死不活,財政赤字嚴重,最終全社會經濟崩潰,國家無錢再進行大規模的防禦戰,於是北軍就很輕易的取代了這個王朝。


納蘭談史


首先紅塵君要說明一下,沒有一個朝代是不會滅亡的,從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開始,就註定有一天會滅亡,緣起則聚,緣滅則散,萬事萬物,概莫能外。

其實在歷朝歷代之中,兩宋超過三百年的國祚已經算長的了,它的滅亡其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重文抑武,冗官,胥吏。

下面且聽紅塵君一一道來:

第一,重文抑武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乃是武將出身,他是從底層武官做起,一路靠著戰功提升到殿前都檢點(相當於首都軍區總司令兼ZNH防務負責人)這個絕高的位置的,然後陳橋兵變,被麾下眾將硬是“逼著”做了皇帝。

但正因為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又是這種方式上位,所以對於手握重兵的武將也是十分忌憚——這個也好理解,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而且彼此最為了解。

因此宋太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解除了麾下石守信,高懷德等功勳重將的兵權,但同時也賜給了他們無上的榮華富貴。

趙匡胤這個做法,從積極意義來說,等於最大化的增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自從唐末開始的地方割據的局面,而且還是以比較平和的方式。

但是從消極的層面來講也有兩大隱患,第一就是重文抑武的開始,而第二,就是埋下了冗官的種子——這個我們第二點再談。

接下來的宋太宗以及後面皇帝,也都繼承了這種精神,把文官的地位大大提高,而壓制武將的權力,當時同級別的武將見了文官默認低一級,而且許多重要的武官角色——比如說太尉(高俅大家總知道吧?雖然水滸有些誇張,但還真有這人物),都由文官來擔任。

這樣皇帝倒是放心了,因為文官的統率力不夠,無法擁兵自重,但是整個國家軍隊的戰鬥力無疑大大削弱了。

這裡紅塵君再多舉個例子,一個悲傷的例子,北宋第一名將狄青,當時建立了許多功勞,卻被一眾的文官聯手打壓的差點沒自殺以謝天下,包括歐陽修等重臣最後都明說了,他們並不是和狄青有什麼個人恩怨,甚至也很尊重和佩服狄青本人,但是武將不能掌權,這就是大宋朝的規矩!

多可怕的規矩啊。

所以整個宋朝,名臣無數,但優秀的將領卻屈指可數,幾乎只有狄青一人,而岳飛也只是北宋滅亡和南宋誕生這種過渡時期才有可能存在,南宋稍一安定下來,馬上就把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

其實這件冤案中,秦檜不過是個直接下手的兇手而已,幕後真正的黑手有兩個,一個是不願徽宗欽宗回來的高宗趙構,另一個就是這從建國就留下來的武將不能掌權的規矩。

第二,冗官

冗官指的就是多餘的官——他們只拿錢不辦事,或者只佔位置不做貢獻,甚至還造成內耗。

這個問題其實歷朝歷代都有,但是以宋朝最甚!

何以故?

我們剛剛講過了,趙匡胤一方面不願意武將掌握兵權影響皇權的安穩,但另一方面他是個寬厚的人,做不出朱重八那種喪盡天良的鳥盡弓藏血洗功臣的罪業,所以他都高官厚祿的安置了石守信等老弟兄們,這樣就多出許多“虛職”出來。

我們如今都喜歡用“官職”一詞,但是這個詞在宋朝其實是分開來使用的,“官”指的就是你的品級和俸祿——換句話說就是待遇;“職”才指的是真正的責任和權力,這兩件並沒有直接關聯。

比如梁山征討方臘歸來之後,宋江是這樣被冊封的:

先鋒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像這個武德大夫就是“官”,只是四品左右的頭銜,有俸祿拿,可以享受對應的權利,但卻沒有具體工作內容,真正的職務是後面的這個“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這官職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已經是地方大員了,所以才招惹到了高俅楊戩的嫉妒,如果只是個武德大夫的虛職的話他們可能就懶得理會了。

而宋朝向來重視讀書人和士大夫,招攬了許多,最後又沒有那麼多的官職可以封賞,只能多加了許多的虛職出來,導致宋朝的官員數量遠超歷朝歷代,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同時還增加了內耗。

不要總覺得人多好辦事,其實大部分情況,人多又不能很好的管理的話,效率只有更低!

第三,胥吏

胥吏其實也是兩層含義,“吏”指的是八九品低等級的小官,有些甚至不入流——比如宋江,而“胥”則指的是民眾地方的人,比如每個村都有的里正——比如晁蓋。

這胥吏其實也是歷朝歷代都有,但是宋朝卻是最為嚴重,他們等於是地方官員和百姓們之間一座橋樑。

但是這橋樑最開始還有一些積極的作用,但是越到後期就越是貪腐黑暗,貪贓枉法,欺上瞞下,無惡不作。

還拿宋江哥哥來舉例子好了,他造反之前是鄆城縣的押司,正好算作比較高級的“吏”,而且還是負責犯法牢獄等方面,水滸裡面說了,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仗義疏財,幫助了許多人,所以才有“及時雨呼保義”之稱。

但是這件事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宋江這樣有良心的“廉吏”其實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兇殘貪婪之人,整部水滸裡面這種情況實在數不勝數,林沖,武松,宋江,盧俊義等等好漢,無一沒有被管營,差撥,差役這些“胥吏”們敲詐勒索過,只要不從,輕則打罵侮辱,重則一頓殺威棒取你性命。

正是大量胥吏的所作所為,導致宋朝許多本來很不錯的政策和法律,根本就無法執行到下面去,直接就導致了百姓和朝廷矛盾的激化,因此宋朝類似宋江,方臘這樣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間接的導致了國力的削弱和統治的安穩。

紅塵君說

綜上而述,正是“重文輕武”,“冗官”,“胥吏”這三大禍害,直接導致了宋朝的滅亡,當然了,這些問題從根源上來說都是封建社會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區別只是程度輕重,滅亡早晚而已。


我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_^


在下紅塵如鏡,一個不正經的喜歡歷史的攻城獅,還簽約過幾本水滸小說。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點贊關注轉發留言聊天,紅塵君承諾每條必看必回,再次鞠躬感謝!(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紅塵如鏡


北宋的滅亡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亡國事件了,徽、欽二宗以及幾乎所有的皇室成員都被金軍擄走,據說北宋滅亡的時候連皇宮裡面的燈都在流淚。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認為北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這種觀點曾經盛極一時。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宋朝既不既貧也不積弱。據統計,北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過億的時代,《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是一幅非常繁華的北宋都城的日常生活場景。北宋時期的中國的商業和貿易都是歷史以來最發達的,國內出現了許多新的商業形態。而在對外貿易方面,北宋與西夏、遼國的邊關貿易也是非常發達的。北宋的軍隊的數量也是長期維持在百萬左右,以這樣一個實力,何以在1126-1127年這麼短的時間內導致滅國,其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其一,北宋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採取了過度集權的措施,這樣雖然加強了中央的權力,但是卻導致地方上沒有任何實權,一旦遭到外敵入侵,地方迅速就會被繳械。這也是錢穆先生曾經在《國史大綱》中所表達過的觀點。

其二,北宋的內耗與黨爭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自宋神宗之後,因為贊成新法與反對新法,朝廷當中形成很多派別,包括洛黨、蜀黨、朔黨等。這種現象到南宋時期都存在,不同派別為了鬥垮對方,不惜採取一切手段。而北宋所面對的外部形勢一直是比較險峻的,不管是遼國、西夏還是金,都足以對宋朝的生存構成威脅。而黨爭導致宋朝自神宗後數十年,國家精力都放在了新法存廢上面,而忽視了軍事力量的加強。

其三,北宋後期統治者的昏庸也是導致宋朝在最繁華的年代被異族消滅。徽宗和其子欽宗根本不具備駕馭複雜時局的能力,徽宗喜歡寫字畫畫,做個藝術家可以,做個皇帝根本就不稱職,一有壓力,就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而他的兒子更加懦弱膽小,在面對金軍的進攻時,居然把希望寄託在一個神棍的身上,如此二帝,北宋豈有不亡之理。


青年史學家


1、皇朝之初局勢惡劣。

經過六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其實如果從安史之亂之後開始算的話,更恐怖),人口斷崖式下降,且失去多個軍事要塞,國都也無險地可守,周圍又有強敵林立。像打怪升級一樣,先後滅亡了吳越、北漢、楚、蜀、南唐、南漢、南平,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就到了極限了。 在這裡插一句,很多人愛拿周世宗郭榮多活五年說事兒,但是在其執政的最後一年,已經因為窮兵黷武開始軍民譁變了,他到底會成為秦始皇式的人物,還是唐玄宗式的人物,都隨著他的早逝掩蓋於歷史的塵埃中了。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2、恐怖的繼承人更迭和皇子夭折率帶來的政治危機。

為了避免其他皇子和作為繼承人的太子爭位,兩者所受的教育有明顯差距,通俗點說,皇子們學的是如何做一個琴棋書畫俱能的忠臣,繼承人學的是御臣治人開拓天下之道,而且作為繼承人,往往有自己的政治勢力。隋廢太子,三世而亡,唐廢太子,經歷武亂,明思在位,不得其道。

宋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49.76歲,明顯低於當時上層男性的壽命均值64.47歲。

第二代趙光義(趙炅)的繼位就讓人疑惑,因為趙匡胤有二子在世,而且之後都不明不白地去世。

趙光義長子趙元佐因事發瘋,改立次子趙元僖,其居然被自己的妾毒死。於是儲位虛懸3年。

第三代趙恆(趙元侃)前五子均早逝,找了個備胎趙允讓,第六子就是宋仁宗,他的三個兒子均夭折,只能找了趙允讓的兒子趙宗實,但趙宗實養育在宮中的生活並不幸福,一方面,仁宗一生兒子,他就要被趕回家,另一方面他差一點無詔繼位,讓仁宗感覺到了極大的壓力。所以趙宗實即位後不久,開始了濮議……

後來的宋徽宗(更合適的繼承人是趙似)、宋孝宗(原太子是趙尃)、宋光宗(原太子是其長兄)、宋寧宗(原定繼承人是其堂兄)、宋理宗(原定繼承人是趙詢、趙竑,另外寧宗有九子均夭折)、宋度宗(寧宗有親生子趙維夭折,趙孟啟本身有智力問題)在繼位過程中均有波瀾,就這樣政權也能平安過渡,也算是奇蹟了。

但是,帶來的危機是很大的,因為寧宗之後繼位的除了度宗三子外均不是親生皇子,所以,當南宋末年度宗三子相繼淪陷後,和皇室血緣最近的(宗法上不是最近)、又有男性後裔的,居然是趙伯圭(孝宗兄長)這支,雙方關係遠到什麼地步呢?

拿其中一個世系舉例——

趙伯圭-趙師垂-趙希戭-趙與訔-孟頔、孟頒、孟碩、孟頌、孟頖、孟顥、孟睢、孟頫、孟頵、孟願

趙伯琮-光宗(絕後)-寧宗(絕後)-理宗(絕後)-度宗(有三子,一被俘,兩去世)

所以當度宗幼子趙昰被陸秀夫揹著投海以後,宋朝軍民哪怕想舉著一個人的旗幟反抗,都不知道應該舉誰,

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計:16年

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十六國(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計:54年,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計:267年

自有皇帝以來,連續傳承超過300年的朝代唯宋一朝(漢朝中間亡國16年,還有玄漢2年半,時人比如諸葛亮就稱漢朝分為前後漢,而至早到修宋史時,才有人稱呼南北宋),已經做得很好了,東南沿海的經濟在這300多年裡飛速發展,至今仍然領先。

4、外敵實力恐怖。

蒙古和金都是當時世界上的核彈,基本無解。


黑山羊歸來


一提到宋朝,大家肯定都會想到經濟繁榮。而且宋朝不僅僅是朝廷富裕,就連百姓都極為有錢。然而這種有錢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只能是虛胖,更要命的是還滋長了“富貴病”——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算事。

▲宋代古畫上的開封府

作為歷代王朝中經濟最繁榮的朝代,宋朝的財稅收入是強漢盛唐的數倍。俗話說“有錢好辦事”,於是大宋面對外敵的首選方略不是出兵禦侮,反倒是拿錢打發,對宋朝君臣來說,能夠用錢來解決的問題那基本都不是問題。因為國庫有錢,而且大宋兵制與前朝不同,實行的是募兵制,這就直接為其積弱和覆滅埋下了禍端。

▲北宋疆域圖

縱觀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除宋朝外基本實行的都是徵兵制,在這種兵制下,男子到一定年齡就必須被國家徵召入伍,參軍服役,凡是拒絕者都會處以重刑。宋代獨行募兵役,國家軍隊徵兵並不是強制性的,普通百姓要是想當兵就自己入伍,參軍後國家會與其簽訂文書,保證其在軍隊中的吃穿住行與固定工資,這與別的朝代大為不同——改強制徵兵為志願參軍,不僅可以保證兵源,又避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畢竟宋代農民即使因為天災人禍成為流民,還是可以通過入伍參軍維持其基本生活,而不會走向反抗起義之路。

▲今人仿建的宋皇宮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大宋國庫豐盈的基礎上,完善的財政體系保證了宋朝能夠搞歷代王朝所不能實行的募兵制。因此在宋朝歷史上,即使有一些規模不等的流民暴亂,但始終都處於可控範圍之內,不至於顛覆大宋。在封建時期,歷代王朝幾乎都會把全國錢糧匯聚於中央,因此當一些偏遠地區爆發天災時,中央往往不能及時調撥物資賑災,顆粒無收的農民們被迫形成大規模流民,成為令眾多統治者頭疼的禍端。

▲宋代農民耕田場景復原

從這一層面而言,宋代募兵制顯然是有著其優越性的——每當流民出現,在爆發動亂之前,宋廷就會及時將其充入軍隊並給予其生活物資。再加上凡是通過募兵制入伍為兵的流民,都會與朝廷簽訂合同,這一簽往往就是一輩子,本就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一下子得到鐵飯碗,自然也就不會鬧事起義,宋朝內部階級矛盾也就因此間接解決。可是募兵制並非有百利而無一害,自宋中期以後,通過募兵制入伍的士兵越來越多,以至於宋軍一度達到了上百萬之眾。

▲宋代士兵劇照

這樣一來導致軍費支出劇增,即使財政收入是漢唐數倍的宋朝,面對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也難以維持,而在一些艱難時期,朝廷連基本的軍餉都發不起。另一方面,流民充入軍隊後一般都是抱著白混薪俸的心態,每日訓練偷奸耍滑,長久以來也就宋軍戰鬥力越發低下。因此宋軍看似規模龐大,但實際上能打戰的卻沒多少,宋朝積弱也由此加深,實在令人唏噓感慨。

《宋史》


趣觀歷史


北宋軍事上的決策錯誤以及制度上的冗懈無力。眾所周知,北宋為了防止像太祖趙匡胤那樣的奪權武將在此出現,用各種手段削弱軍權



軍權被集中在皇帝手中,樞密院雖然執掌軍權,但調兵遣將上有諸多限制,以至於時常耽誤軍機。另一方面,北宋邊防官兵戰鬥力遠不如京畿地區,且將領經常調換,邊防脆弱。

北宋定都開封,冷兵器時代,開封無險可守,這麼一來,又消耗掉了大量財力和軍力,可北方鐵騎南下,依舊無法抵擋。

宋朝文人士大夫集團崛起,文官集團擁有龐大力量,皇帝為削弱相權反而作繭自縛,縱觀中國歷史,宋朝君權最為薄弱,連擴建皇宮都不敢,而龐大文官集團分成不同派別,互相攻擊,造成內憂。

比如王安石變法,就算知道並且實際見到了變法讓北宋國力大增,後來的司馬光等守舊派,依舊廢法,攻擊改革派。

蒙古人有一句話“先長出的耳朵不如後長出的犄角堅硬”,北宋立國百年,澶淵之盟後,遼宋相安無事維持了長久和平,無論宋還是遼,都安於太平,宋朝更是藉此富庶無比,軍力大大鬆懈。


金崛起之後,宋不知唇亡齒寒,連遼都打不過,也不考慮是否能打得過金,卻幫著金滅了遼,結果引狼入室,女真人渡過黃河,靖康之變,宋室被迫南渡,繁華無比的汴梁,灰飛煙滅。

女真人的確是心腹大患,華夏文化登峰造極的宋朝,女真人攻入汴梁滅了北宋;華夏最後一股脊樑大明王朝,女真人攻入山海關滅了大明。


澹奕


宋朝滅亡的原因無外乎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


趙匡胤當年“陳橋兵變”,以大將的身份奪取政權,他深知掌握軍權的軍閥是很容易顛覆一個政權這就註定他更重視軍權收歸中央、權力集中的重要性。

趙匡胤為了防止發生唐朝因地方軍閥坐大最終滅亡的現象,在國家邊患未除的情況下,他採取了趙普的建議,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了軍事將領的兵權,以文官帶兵,實行兵將分離,這雖說能有效的避免兵變,但卻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外行領導內行的荒唐局面。

宋朝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但國防建設比較滯後,龐大的軍隊腐敗透頂,致死國力不堪重負,軍隊毫無戰鬥力,百姓也負擔超重。

五代十國時期石敬塘丟失了戰略要地幽雲十六週,使得宋朝失去了抵禦北方民族進攻的一道天然屏障。


宋朝削弱朝中百官及地方官員的職權,使中央權力高度集中,並從立國之初就重文輕武,制定以文制天下的國策使宋朝的中央集權比以往的朝代更進了一步,重文輕武的後果就是在與遼、金等勢力的鬥爭中長期處於劣勢,造成外族入侵,疆域萎縮,直至最後亡國。


宋朝期間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朝政腐敗,以蔡京、高俅、秦檜為代表的奸賊賣國求榮從而升官發財;而那些凡是救國救民的人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從楊家將到岳飛,從寇準、王安石到李綱,從宋神宗到宋孝宗,無論是抗戰的皇帝還是大臣不是被殺被貶就是死後被清算。(趙匡胤黃袍加身)


正是朝廷腐敗的舉措以及奸臣賊子禍國殃民所埋下的禍根,大宋不滅真是天理難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