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金牌村夫8半盏儿残酒


宋朝因为头两位帝王都是以不正当手段篡位登基的,所以之后的宋朝统治者一向对武将戒心甚重,军事方面习惯以文统武,因此常表现的擅守不擅攻,而且对待战争的态度过于计较实际利益的得失而忽略了军事方面的胜利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正面意义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送给外族的岁币完全可以在之后设立的互市贸易中数倍的赚回来,而战争不仅劳民伤财、会死人还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如果战败,主战者只能是替罪羊,国民永远只看结果,而即使战胜,军方势力大涨,将会动摇文臣的垄断性地位,毕竟宋朝的“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不只是说说,而是宋朝基础的政治形态。

低头纳岁币只是丢点面子,财物都还有的赚,更不用承担任何的政治风险,至于面子,对于信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儒生来说,需要有吗?但是长期在军事上的示弱,会让整个国家的国民包括军人都认为我们在军事上就是打不过别人,这种心理或者说心理阴影面积才是最致命的,因为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将士怀有必胜(必将获胜或者必须获胜)信念(即各部兵书中一再强调的士气)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最关键因素,也是各个著名以弱胜强的战例中成功的关键。毕竟冷兵器战争很难真正全歼对手,往往伤亡达到一定比例,其中一方的军队就会开始溃败,而溃败的真正原因就是对获胜失去了信心。

朝廷的文武就像公司里必须有的两种人:拓疆狼与守户犬一样,文臣是守户犬,武将就是拓疆狼,两种人的利益诉求根本不同,一个好的皇帝就必须懂得如何营造两者的平衡,并驾驭两者之间的矛盾,将其转化为种种激励手段,这种能力就是传说中的帝王心术。

真正的帝王心术与臣子的权谋之术大相径庭,往往是阳谋,说白了就是联弱削强与利益交换,只喜欢用阴谋诡计的帝王往往下场很惨,老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格局有限,难成大事。

宋朝的文臣独大是其灭亡的本质原因。想想韩琦为了敲打大胜归来的狄青,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斩了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的狄青爱将,还扬言只有东华门唱名者方算真英雄豪杰,再想想岳飞之死的真正原因,不能不令人齿冷心寒。

宋朝对武将太过苛刻,宋朝的武将是升迁和降级速度最快的,有军功就升,但是一旦犯点小错,马上会快速降级,一个武将打了打胜仗,文臣一定会先找这个武将在此战中的错处,以磨勘手段敲打此人,故宋朝的武将一向如履薄冰,好好的拓疆狼被文臣弄成了哈巴狗,遇到以拳头论英雄的外族,宋朝焉能不灭?


追风少年已经老去


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是一个最奇葩的朝代,它的经济、文化、科技在当时稳居世界第一,但同时它又是强敌环伺,被西夏、契丹、女真、蒙古人的轮番吊打。当然,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它自己开门揖盗、昏招迭出。

在宋朝的历史上,借助军事同盟以达到消灭敌国,而最终盟国演变为更强大敌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与女真人结盟灭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自从宋朝的建立之初,或许是受到宋太祖赵匡胤“扬文抑武”的国策所影响,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一直不敢恭维,以致在面对北方强敌辽国时,几次伐辽均为辽国所败。当然,宋朝有宋朝的长处,那就是它不差钱“用钱能摆平的事那都不叫事”,所以,宋朝便用钱与辽国和平相处长达百年之久,而辽国也成为了宋朝北部的屏障。

此时东北的女真人迅速崛起了,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之后,于1115年1月28日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立大金国。

女真人原本是辽国的藩属,但在他们建立大金国之后,迅速的拿下了辽国的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潢府而声威大震,此时北宋的君臣认为辽国必亡无疑,他们想借机收回丢失一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于是北宋便与金国联合灭辽,并立下了"海上之盟"。然而北宋的军队却不给力,两次大战皆被辽军所败,尤其是童贯率领十万大军在攻取燕京时,却被几千辽军打得损兵折将,这也令女真人看到了宋军的无能,金军便随即撕毁了与北宋的盟约,在1125年灭辽之后,至1127年仅仅的两年时间,就灭了北宋。

应该说,此时辽国与宋朝和平相处已达百年之久,当辽国得知宋朝准备联金灭辽时,便派使臣表示愿意向宋朝称臣,希望宋朝不要和金联盟攻辽。

辽国的使臣直言道“宋、辽既是兄弟之邦也是唇亡齿寒,女直蚕食诸国,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而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甚至连宋朝的藩属高丽国王都看得出"闻朝廷将用兵伐辽,辽为兄弟之国,存之足为边捍,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但宋徽宗根本就不知周国之间均衡态势的重要性,仍然固执的联金灭辽,直至发生了“靖康之耻”,自食恶果之后方才醒悟,但悔之晚矣,只有南望故国而以泪洗面,最终身死于异国他乡。

时间到了13世纪初,蒙古诸部在成吉思汗的征战中逐步完成了统一,已经有了足以与金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而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也逐渐的处于下风。

嘉定四年(1211年),金军主力盲目出击寻找蒙军主力决战,结果接连在野狐岭、会河堡两次会战中惨败,金军的主力野战部队几乎是损失殆尽,为避蒙古铁骑的锋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国举朝南迁,把两河、山东等地区让给了蒙古人,将兵力收缩在一些大城池中,此举果然奏效。事实上,当时的蒙古人虽然在野战中所向披靡,但还不具备很强的攻城能力,所以,成吉思汗不得不留下木华黎继续经略两河、山东等地,自己则率领主力西征。

绍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当蒙古大军再次进攻金国的时候,南宋居然再次祭出了借助军事同盟以达到消灭敌国的法宝。

根据联蒙灭金的策略,南宋出兵相助蒙古人一起围攻开封,金哀宗被迫逃往了蔡州,但此时南宋军队又攻陷了邓州、申州、唐州,彻底切断了金哀宗的西逃之路。眼见形势不妙,金哀宗派遣使臣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请求南宋不要出兵,而且此时的金国,已经对南宋构不成任何的威胁了,但南宋军队依然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了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匆忙传位后自缢身亡,金末帝完颜承麟也在乱军中丧命,金国灭亡。

其实早在南宋建立的初期,南宋朝廷便开始注意到了蒙古人这支力量,并试图借助蒙古人来制衡金国。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而渡江南侵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军事压力,南宋大将刘锜、吴璘便传檄蒙古、契丹诸部共同攻金。事实上,南宋联蒙灭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过程更是一波三折,金国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南宋即报了“靖康之耻”,也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对峙。但这一结果对南宋而言却并非福音,甚至比联金灭辽的后果还要严重,因为南宋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比女真人更为强悍的蒙古人,契丹、女真人不过是要钱,而蒙古人要的则是命,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灭亡南宋。

在联蒙灭金的过程中,南宋是收复了一些失地,乍一看南宋在"联蒙灭金"中算是受益者,这样即拖延了必将到来的宋蒙大战,同时也趁机抢得了一些地盘,增加了战略纵深。

但从长远来看,南宋与蒙古结盟灭金无疑是给自己掘好了坟墓,因为此举是送走一只老掉牙的暮狼,却迎来一只壮年的猛虎,既然不能置身事外,那为何不等到交战双方精疲力尽而坐收渔利?宋朝的两次开门揖盗,第一次葬送了北宋,第二次灭亡了南宋。

谄媚得不到尊重,协从换不来和平,二战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没能打消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东北军在东三省的一枪不放,也并未阻止住日寇的侵华步伐,只会让敌人变本加厉,一句话:“求人不如求己”。


王铭苇


任何一个国家灭亡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北宋同样如此,西楼就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深刻讨论一下,北宋灭亡的原因。

第一,军事。

北宋的军事能力一直处于当时大国的最底端,不是培养不出精兵强将,而是极端的重文抑武。这一点与北宋的老祖先赵匡胤得位不正有关系,也与唐朝藩镇割据战乱不止有关系。祖先得位不正,北宋包括南宋的所有皇帝都要提防武将再来一场“黄袍加身”。唐朝的藩镇之祸和五代烽烟也让宋朝的皇帝战战兢兢,不敢卸下防备全身心相信武将。一国之君是这样的态度,武将的地位可想而知。

虽然皇帝薄待武将,但是有一些人天生就是要上战场的。他们不在乎皇帝的偏心,文官的轻视,只想做一点有利于家国的事。

岳飞韩世忠是这样的人,北宋的范仲淹、狄青同样是这样的人。但是即便如此,武将依然很难。北宋行军打仗有监军,还有早就规定好的“行军作战图”。监军多是不懂军事还要指手画脚的太监,行军作战图更是玩笑,这张图是武将离京之时皇帝赐予的,明确规定在对敌时军队要走哪条路线,摆哪个阵型的图纸。谁都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样一张死板的图纸,只能增加北宋将士的伤亡。

军事力量如此薄弱的北宋,偏偏遇上一波又一波的强国。北边先有辽国后又金朝,西边还有蠢蠢欲动的西夏。整个宋朝,说在夹缝中生存也不为过。但是这些还不是全部,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早就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游牧民族,因此整个宋朝早就失去了天然屏障。冷兵器年代,他们一直在用步兵对抗骑兵,用血肉之躯对抗野蛮民族的屠杀。种种因素之下,战场上接连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

第二,政治。

上文说北宋极端重文轻武,这一点的弊端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政治上。首先文官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同品级的武将他们都可以指手画脚。每个人都是有脾气有性格的,武将长时期受到压制,必然心生不满。其次,文官职位高度重叠,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钱财养闲人,这是一大批不必要的财政开支。最后,北宋标榜不杀士大夫,这不仅会让文官有更足的底气在朝堂上唇枪舌战,还会让他们形成一个个阵营,为了实现自我理想把国家利益放在一旁。

在这一点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个人都是正直之人,也是真心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但是在党争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想法。王安石是改革派,他认为只要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即便是祖宗法令也可以革新。司马光是守旧派,他以史学家的眼光也能看出当时的北宋必须要改革,但是司马光的想法是温和改革,不要那么尖锐。

就这样,两个真心为了国家的人由互相赏识到争锋相对,最后,只要是对方提出来的建议,都是错的,无论这个建议有多少价值。并且他们不是两个人在战斗,每个人身后都有一群人支持。最后,“司马牛”和“拗相公”争斗不止,北宋朝堂党争愈演愈烈。一个清清白白的学子经过多年苦读,本想凭着胸中热血和脑中学识报效国家,只可惜看到的却是这种官场。几年之后,这些人除了被同化,就是辞官归隐。这样的朝廷,自然也失去了活力和理智。若是再加上几位不务正业的皇帝,北宋岂能不灭国。

第三,经济。

都说宋朝是最富有的封建王朝,官员俸禄高,百姓生活好,若是想要穿越到古代,宋朝是第一选择。但是经济条件好也有好的弊端,首先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宋朝的北面是游牧民族,西面也不消停,并且都是军事能力极强的野蛮民族。这些人在自己的地盘上餐风露宿,看着风景独好却军事薄弱的宋朝能甘心么?很多时候,生活质量高也是一种罪过,尤其是没有能力守护的时候。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宋朝却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在宋朝皇帝的心中,只要臣子没有犯上作乱的能力就可以了,至于外敌,我们有钱有粮有珠宝,还买不来太平么?这就是经济条件好的第二个弊端,心里懦弱的君主可以利用好的物质条件找到一条用钱买和平的道路,并且心安理得的走下去,以至于养虎为患。

朝廷用钱买和平,可是钱从哪里来呢?自然是在百姓身上压榨。因此宋朝的百姓生活压力依然很大。即便这时商业繁荣,很多人可以做点小买卖或者到当时的各个商圈去打工,但是还有更多的劳苦大众在靠天吃饭。这些人面对各种苛捐杂税的时候要怎么办呢?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下一年的种子都交给朝廷。王安石备受争议的青苗法就是这么来的。老先生想通过这项措施让每一户农民在春耕时节都有种子可以播种,朝廷也能增加收入。只可惜现实太残酷,这项超前的变革被不完善的制度和贪婪的官员破坏了。

北宋在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都有重大问题,宋徽宗还把绝大多数心思放在作画和瘦金体上,并且任用奸佞小人。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灭国。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夜狼文史工作室


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的确,重文轻武是大大削弱了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导致宋朝对外战争中败多赢少,最终被金人灭掉。但我认为重文轻武只能算得上是宋朝武力不振的原因,但并不是宋朝灭亡的核心原因。


首先要搞清楚宋代君主为什么要实行“重文轻武”?既然大家都知道重文轻武的弊端所在,那么宋王朝的朝臣和君主岂能不知?但是在当年那个情况下却又不得不这样去做,否则五代政权频频更迭的历史覆辙会不断重蹈,甚至可以预料的到短命王朝必然会被北方的辽国所侵吞,中华大地将再次上演五胡乱华的悲剧,所以宋朝君主实行此策也是迫于形势而制定的。

既然知道重文轻武的弊端,那么统治阶级就肯定会出台相应的防范机制来保证帝国长治久安,那就是转向经济发展。很多人可能会困惑,在冷兵器时代拳头才是硬道理,你发展经济靠钱能抵御外敌?我告诉你,还真就可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中原人先天的蛮力就不如西伯利亚上的北疆汉子,尤其在骑兵上面就根本不占优势,所以再发展短板也赶不上人家的长处。另一方面是战争实质上是消耗战,比拼的是粮食和钱财的多寡,不说能打败敌人攻城掠地,起码坚守阵地自保有余,这也是军事疲软的宋王朝能够享国祚三百多年的原因所在。

而宋朝为什么会灭亡呢?我的答案是帝国财政的崩溃!宋朝的经济总量很可观,都觉得宋朝富得流油,其实这是不客观的,宋朝也是长期处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倒不是因为它GDP总量小财政收入少,而是它的财政支出太大了,导致了朝廷存不住钱,甚至一有点边关战事国家财政还要赤字,因此宋王朝也一直在经济改革中度日,目的都是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但可惜的是每次改革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经历过几次大的折腾,民间经济搞的半死不活,财政赤字严重,最终全社会经济崩溃,国家无钱再进行大规模的防御战,于是北军就很轻易的取代了这个王朝。


纳兰谈史


首先红尘君要说明一下,没有一个朝代是不会灭亡的,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灭亡,缘起则聚,缘灭则散,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其实在历朝历代之中,两宋超过三百年的国祚已经算长的了,它的灭亡其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重文抑武,冗官,胥吏。

下面且听红尘君一一道来:

第一,重文抑武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乃是武将出身,他是从底层武官做起,一路靠着战功提升到殿前都检点(相当于首都军区总司令兼ZNH防务负责人)这个绝高的位置的,然后陈桥兵变,被麾下众将硬是“逼着”做了皇帝。

但正因为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又是这种方式上位,所以对于手握重兵的武将也是十分忌惮——这个也好理解,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而且彼此最为了解。

因此宋太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解除了麾下石守信,高怀德等功勋重将的兵权,但同时也赐给了他们无上的荣华富贵。

赵匡胤这个做法,从积极意义来说,等于最大化的增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自从唐末开始的地方割据的局面,而且还是以比较平和的方式。

但是从消极的层面来讲也有两大隐患,第一就是重文抑武的开始,而第二,就是埋下了冗官的种子——这个我们第二点再谈。

接下来的宋太宗以及后面皇帝,也都继承了这种精神,把文官的地位大大提高,而压制武将的权力,当时同级别的武将见了文官默认低一级,而且许多重要的武官角色——比如说太尉(高俅大家总知道吧?虽然水浒有些夸张,但还真有这人物),都由文官来担任。

这样皇帝倒是放心了,因为文官的统率力不够,无法拥兵自重,但是整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无疑大大削弱了。

这里红尘君再多举个例子,一个悲伤的例子,北宋第一名将狄青,当时建立了许多功劳,却被一众的文官联手打压的差点没自杀以谢天下,包括欧阳修等重臣最后都明说了,他们并不是和狄青有什么个人恩怨,甚至也很尊重和佩服狄青本人,但是武将不能掌权,这就是大宋朝的规矩!

多可怕的规矩啊。

所以整个宋朝,名臣无数,但优秀的将领却屈指可数,几乎只有狄青一人,而岳飞也只是北宋灭亡和南宋诞生这种过渡时期才有可能存在,南宋稍一安定下来,马上就把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

其实这件冤案中,秦桧不过是个直接下手的凶手而已,幕后真正的黑手有两个,一个是不愿徽宗钦宗回来的高宗赵构,另一个就是这从建国就留下来的武将不能掌权的规矩。

第二,冗官

冗官指的就是多余的官——他们只拿钱不办事,或者只占位置不做贡献,甚至还造成内耗。

这个问题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但是以宋朝最甚!

何以故?

我们刚刚讲过了,赵匡胤一方面不愿意武将掌握兵权影响皇权的安稳,但另一方面他是个宽厚的人,做不出朱重八那种丧尽天良的鸟尽弓藏血洗功臣的罪业,所以他都高官厚禄的安置了石守信等老弟兄们,这样就多出许多“虚职”出来。

我们如今都喜欢用“官职”一词,但是这个词在宋朝其实是分开来使用的,“官”指的就是你的品级和俸禄——换句话说就是待遇;“职”才指的是真正的责任和权力,这两件并没有直接关联。

比如梁山征讨方腊归来之后,宋江是这样被册封的:

先锋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像这个武德大夫就是“官”,只是四品左右的头衔,有俸禄拿,可以享受对应的权利,但却没有具体工作内容,真正的职务是后面的这个“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这官职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已经是地方大员了,所以才招惹到了高俅杨戬的嫉妒,如果只是个武德大夫的虚职的话他们可能就懒得理会了。

而宋朝向来重视读书人和士大夫,招揽了许多,最后又没有那么多的官职可以封赏,只能多加了许多的虚职出来,导致宋朝的官员数量远超历朝历代,不仅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内耗。

不要总觉得人多好办事,其实大部分情况,人多又不能很好的管理的话,效率只有更低!

第三,胥吏

胥吏其实也是两层含义,“吏”指的是八九品低等级的小官,有些甚至不入流——比如宋江,而“胥”则指的是民众地方的人,比如每个村都有的里正——比如晁盖。

这胥吏其实也是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宋朝却是最为严重,他们等于是地方官员和百姓们之间一座桥梁。

但是这桥梁最开始还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越到后期就越是贪腐黑暗,贪赃枉法,欺上瞒下,无恶不作。

还拿宋江哥哥来举例子好了,他造反之前是郓城县的押司,正好算作比较高级的“吏”,而且还是负责犯法牢狱等方面,水浒里面说了,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仗义疏财,帮助了许多人,所以才有“及时雨呼保义”之称。

但是这件事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宋江这样有良心的“廉吏”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凶残贪婪之人,整部水浒里面这种情况实在数不胜数,林冲,武松,宋江,卢俊义等等好汉,无一没有被管营,差拨,差役这些“胥吏”们敲诈勒索过,只要不从,轻则打骂侮辱,重则一顿杀威棒取你性命。

正是大量胥吏的所作所为,导致宋朝许多本来很不错的政策和法律,根本就无法执行到下面去,直接就导致了百姓和朝廷矛盾的激化,因此宋朝类似宋江,方腊这样的农民起义数不胜数,间接的导致了国力的削弱和统治的安稳。

红尘君说

综上而述,正是“重文轻武”,“冗官”,“胥吏”这三大祸害,直接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当然了,这些问题从根源上来说都是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区别只是程度轻重,灭亡早晚而已。


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_^


在下红尘如镜,一个不正经的喜欢历史的攻城狮,还签约过几本水浒小说。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敬请点赞关注转发留言聊天,红尘君承诺每条必看必回,再次鞠躬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尘如镜


北宋的灭亡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亡国事件了,徽、钦二宗以及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被金军掳走,据说北宋灭亡的时候连皇宫里面的灯都在流泪。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认为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这种观点曾经盛极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宋朝既不既贫也不积弱。据统计,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过亿的时代,《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是一幅非常繁华的北宋都城的日常生活场景。北宋时期的中国的商业和贸易都是历史以来最发达的,国内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形态。而在对外贸易方面,北宋与西夏、辽国的边关贸易也是非常发达的。北宋的军队的数量也是长期维持在百万左右,以这样一个实力,何以在1126-1127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导致灭国,其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其一,北宋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采取了过度集权的措施,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却导致地方上没有任何实权,一旦遭到外敌入侵,地方迅速就会被缴械。这也是钱穆先生曾经在《国史大纲》中所表达过的观点。

其二,北宋的内耗与党争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自宋神宗之后,因为赞成新法与反对新法,朝廷当中形成很多派别,包括洛党、蜀党、朔党等。这种现象到南宋时期都存在,不同派别为了斗垮对方,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而北宋所面对的外部形势一直是比较险峻的,不管是辽国、西夏还是金,都足以对宋朝的生存构成威胁。而党争导致宋朝自神宗后数十年,国家精力都放在了新法存废上面,而忽视了军事力量的加强。

其三,北宋后期统治者的昏庸也是导致宋朝在最繁华的年代被异族消灭。徽宗和其子钦宗根本不具备驾驭复杂时局的能力,徽宗喜欢写字画画,做个艺术家可以,做个皇帝根本就不称职,一有压力,就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而他的儿子更加懦弱胆小,在面对金军的进攻时,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神棍的身上,如此二帝,北宋岂有不亡之理。


青年史学家


1、皇朝之初局势恶劣。

经过六十多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其实如果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算的话,更恐怖),人口断崖式下降,且失去多个军事要塞,国都也无险地可守,周围又有强敌林立。像打怪升级一样,先后灭亡了吴越、北汉、楚、蜀、南唐、南汉、南平,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就到了极限了。 在这里插一句,很多人爱拿周世宗郭荣多活五年说事儿,但是在其执政的最后一年,已经因为穷兵黩武开始军民哗变了,他到底会成为秦始皇式的人物,还是唐玄宗式的人物,都随着他的早逝掩盖于历史的尘埃中了。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2、恐怖的继承人更迭和皇子夭折率带来的政治危机。

为了避免其他皇子和作为继承人的太子争位,两者所受的教育有明显差距,通俗点说,皇子们学的是如何做一个琴棋书画俱能的忠臣,继承人学的是御臣治人开拓天下之道,而且作为继承人,往往有自己的政治势力。隋废太子,三世而亡,唐废太子,经历武乱,明思在位,不得其道。

宋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9.76岁,明显低于当时上层男性的寿命均值64.47岁。

第二代赵光义(赵炅)的继位就让人疑惑,因为赵匡胤有二子在世,而且之后都不明不白地去世。

赵光义长子赵元佐因事发疯,改立次子赵元僖,其居然被自己的妾毒死。于是储位虚悬3年。

第三代赵恒(赵元侃)前五子均早逝,找了个备胎赵允让,第六子就是宋仁宗,他的三个儿子均夭折,只能找了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但赵宗实养育在宫中的生活并不幸福,一方面,仁宗一生儿子,他就要被赶回家,另一方面他差一点无诏继位,让仁宗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所以赵宗实即位后不久,开始了濮议……

后来的宋徽宗(更合适的继承人是赵似)、宋孝宗(原太子是赵尃)、宋光宗(原太子是其长兄)、宋宁宗(原定继承人是其堂兄)、宋理宗(原定继承人是赵询、赵竑,另外宁宗有九子均夭折)、宋度宗(宁宗有亲生子赵维夭折,赵孟启本身有智力问题)在继位过程中均有波澜,就这样政权也能平安过渡,也算是奇迹了。

但是,带来的危机是很大的,因为宁宗之后继位的除了度宗三子外均不是亲生皇子,所以,当南宋末年度宗三子相继沦陷后,和皇室血缘最近的(宗法上不是最近)、又有男性后裔的,居然是赵伯圭(孝宗兄长)这支,双方关系远到什么地步呢?

拿其中一个世系举例——

赵伯圭-赵师垂-赵希戭-赵与訔-孟頔、孟颁、孟硕、孟颂、孟頖、孟颢、孟睢、孟頫、孟頵、孟愿

赵伯琮-光宗(绝后)-宁宗(绝后)-理宗(绝后)-度宗(有三子,一被俘,两去世)

所以当度宗幼子赵昰被陆秀夫背着投海以后,宋朝军民哪怕想举着一个人的旗帜反抗,都不知道应该举谁,

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计:16年

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十六国(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计:54年,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计: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计:267年

自有皇帝以来,连续传承超过300年的朝代唯宋一朝(汉朝中间亡国16年,还有玄汉2年半,时人比如诸葛亮就称汉朝分为前后汉,而至早到修宋史时,才有人称呼南北宋),已经做得很好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在这300多年里飞速发展,至今仍然领先。

4、外敌实力恐怖。

蒙古和金都是当时世界上的核弹,基本无解。


黑山羊歸來


一提到宋朝,大家肯定都会想到经济繁荣。而且宋朝不仅仅是朝廷富裕,就连百姓都极为有钱。然而这种有钱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是虚胖,更要命的是还滋长了“富贵病”——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算事。

▲宋代古画上的开封府

作为历代王朝中经济最繁荣的朝代,宋朝的财税收入是强汉盛唐的数倍。俗话说“有钱好办事”,于是大宋面对外敌的首选方略不是出兵御侮,反倒是拿钱打发,对宋朝君臣来说,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那基本都不是问题。因为国库有钱,而且大宋兵制与前朝不同,实行的是募兵制,这就直接为其积弱和覆灭埋下了祸端。

▲北宋疆域图

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除宋朝外基本实行的都是征兵制,在这种兵制下,男子到一定年龄就必须被国家征召入伍,参军服役,凡是拒绝者都会处以重刑。宋代独行募兵役,国家军队征兵并不是强制性的,普通百姓要是想当兵就自己入伍,参军后国家会与其签订文书,保证其在军队中的吃穿住行与固定工资,这与别的朝代大为不同——改强制征兵为志愿参军,不仅可以保证兵源,又避免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宋代农民即使因为天灾人祸成为流民,还是可以通过入伍参军维持其基本生活,而不会走向反抗起义之路。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大宋国库丰盈的基础上,完善的财政体系保证了宋朝能够搞历代王朝所不能实行的募兵制。因此在宋朝历史上,即使有一些规模不等的流民暴乱,但始终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不至于颠覆大宋。在封建时期,历代王朝几乎都会把全国钱粮汇聚于中央,因此当一些偏远地区爆发天灾时,中央往往不能及时调拨物资赈灾,颗粒无收的农民们被迫形成大规模流民,成为令众多统治者头疼的祸端。

▲宋代农民耕田场景复原

从这一层面而言,宋代募兵制显然是有着其优越性的——每当流民出现,在爆发动乱之前,宋廷就会及时将其充入军队并给予其生活物资。再加上凡是通过募兵制入伍为兵的流民,都会与朝廷签订合同,这一签往往就是一辈子,本就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一下子得到铁饭碗,自然也就不会闹事起义,宋朝内部阶级矛盾也就因此间接解决。可是募兵制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自宋中期以后,通过募兵制入伍的士兵越来越多,以至于宋军一度达到了上百万之众。

▲宋代士兵剧照

这样一来导致军费支出剧增,即使财政收入是汉唐数倍的宋朝,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也难以维持,而在一些艰难时期,朝廷连基本的军饷都发不起。另一方面,流民充入军队后一般都是抱着白混薪俸的心态,每日训练偷奸耍滑,长久以来也就宋军战斗力越发低下。因此宋军看似规模庞大,但实际上能打战的却没多少,宋朝积弱也由此加深,实在令人唏嘘感慨。

《宋史》


趣观历史


北宋军事上的决策错误以及制度上的冗懈无力。众所周知,北宋为了防止像太祖赵匡胤那样的夺权武将在此出现,用各种手段削弱军权



军权被集中在皇帝手中,枢密院虽然执掌军权,但调兵遣将上有诸多限制,以至于时常耽误军机。另一方面,北宋边防官兵战斗力远不如京畿地区,且将领经常调换,边防脆弱。

北宋定都开封,冷兵器时代,开封无险可守,这么一来,又消耗掉了大量财力和军力,可北方铁骑南下,依旧无法抵挡。

宋朝文人士大夫集团崛起,文官集团拥有庞大力量,皇帝为削弱相权反而作茧自缚,纵观中国历史,宋朝君权最为薄弱,连扩建皇宫都不敢,而庞大文官集团分成不同派别,互相攻击,造成内忧。

比如王安石变法,就算知道并且实际见到了变法让北宋国力大增,后来的司马光等守旧派,依旧废法,攻击改革派。

蒙古人有一句话“先长出的耳朵不如后长出的犄角坚硬”,北宋立国百年,澶渊之盟后,辽宋相安无事维持了长久和平,无论宋还是辽,都安于太平,宋朝更是借此富庶无比,军力大大松懈。


金崛起之后,宋不知唇亡齿寒,连辽都打不过,也不考虑是否能打得过金,却帮着金灭了辽,结果引狼入室,女真人渡过黄河,靖康之变,宋室被迫南渡,繁华无比的汴梁,灰飞烟灭。

女真人的确是心腹大患,华夏文化登峰造极的宋朝,女真人攻入汴梁灭了北宋;华夏最后一股脊梁大明王朝,女真人攻入山海关灭了大明。


澹奕


宋朝灭亡的原因无外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赵匡胤当年“陈桥兵变”,以大将的身份夺取政权,他深知掌握军权的军阀是很容易颠覆一个政权这就注定他更重视军权收归中央、权力集中的重要性。

赵匡胤为了防止发生唐朝因地方军阀坐大最终灭亡的现象,在国家边患未除的情况下,他采取了赵普的建议,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军事将领的兵权,以文官带兵,实行兵将分离,这虽说能有效的避免兵变,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外行领导内行的荒唐局面。

宋朝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但国防建设比较滞后,庞大的军队腐败透顶,致死国力不堪重负,军队毫无战斗力,百姓也负担超重。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塘丢失了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周,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一道天然屏障。


宋朝削弱朝中百官及地方官员的职权,使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并从立国之初就重文轻武,制定以文制天下的国策使宋朝的中央集权比以往的朝代更进了一步,重文轻武的后果就是在与辽、金等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造成外族入侵,疆域萎缩,直至最后亡国。


宋朝期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以蔡京、高俅、秦桧为代表的奸贼卖国求荣从而升官发财;而那些凡是救国救民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从杨家将到岳飞,从寇准、王安石到李纲,从宋神宗到宋孝宗,无论是抗战的皇帝还是大臣不是被杀被贬就是死后被清算。(赵匡胤黄袍加身)


正是朝廷腐败的举措以及奸臣贼子祸国殃民所埋下的祸根,大宋不灭真是天理难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