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实力才能决定话语权

苏秦合纵六国来对抗秦国,效果十分明显,但张仪一出,这种强有力的联盟就迅速土崩瓦解。

这种瓦解,既有各诸侯国之间各自利益思量的原因,更因为张仪有强秦为背书。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起说,成其横道。《史记·张仪列传》)


谈判桌上,实力才能决定话语权

01

张仪与苏秦都师同鬼谷子,苏秦已经逐渐显贵于各诸侯国的时候,张仪还在到处应聘。

看到师弟张仪到处碰壁,也担心秦国率先攻打赵国使自己的合纵之策无法落实,苏秦决定挟恩以图报,暗中资助张仪到了秦国。

相比其他诸侯国,秦国是建国最晚的,且发源地的条件也是最为艰苦的,不仅封地上丛林荆棘,而且还要充当为周朝抵挡戎狄的先锋部队。

虽然条件艰苦,但架不住历代秦国主政者的励精图治,特别是在人才方面的重视,到秦惠王时期,秦国已经初露统一六国端倪。

张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秦国。

在楚国迟迟到不到楚王召见,且还被楚相污蔑为偷玉贼的张仪,一来秦国就见到了秦王,并受到重用。

秦国与其他诸侯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高下立见。

来到秦国后,张仪与秦惠王之间配合得最好的,实施得最为成功的,莫过于连横之策。

张仪初说魏襄王,魏襄王不同意,秦国立马为张仪背书,发兵攻打魏国,魏国大败。

虽然张仪没有说服魏襄王,但秦王却没有怪罪他,暗地里给张仪更多的活动经费。

张仪一看领导这么信任,于是更加卖力地为秦惠王效力。

终于等了四年,魏襄王死了,魏哀王立。

张仪又游说魏哀王与秦国联合,魏哀王还是不听。秦国再次为张仪鼓劲,又派兵大败魏国。

秦国两次为张仪背书,让魏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张仪的建议。

于是,在齐国来攻打魏国的时候,张仪再次向魏哀王建议:“就算是亲兄弟都有为钱财争夺得你死我活的,何况合纵的各诸侯国各有各的心思,你要是不投靠秦国的话,秦国又会派兵来攻打,魏国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

“秦国的目标是楚国而不是魏国,如果你们与秦国修好,以秦国的强大,其他诸侯国必然不敢来攻打你们,你们就安全了。”

被秦军打怕了的魏哀王权衡之下,终于选择向秦国靠拢。


谈判桌上,实力才能决定话语权

02

秦国想攻打齐国,又担心齐楚联合后,自己不是对手,于是派张仪去楚国游说。

对于楚国,张仪采用的是骗术,他诱惑楚怀王,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那么秦国将给楚国六百里地。

楚怀王也是短视的,认为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六百里地,实在是赚大发了,于是马上同意了张仪的建议。

在与齐国断交后,楚怀王派人与张仪一同去秦国取那六百里地,不料张仪耍赖,一到秦国就闭门不见楚国使者。

是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被算计了,但是,楚怀王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张仪闭门不见,可能是因为自己与齐国决裂得不够明显,秦国看不到诚意。

于是,他派人大骂齐王。齐王大怒,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与秦国联合了。

张仪见目的已经达成,于是告诉楚怀王的使者,六百里地没有,六里地倒是有。

楚怀王一看,自己被耍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楚怀王不顾秦齐联合,自己实力不足的现实,发兵攻打秦国。

果然,楚国被秦、齐联军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件事上,张仪有胆量洗刷楚国,正是因为张仪有秦国这个强大的后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仪知道,只要齐、楚联盟破裂,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任何一国的实力都无法与秦国相较量,因此,他不怕得罪楚国。

打就打呗,谁怕谁,开打了还能再多赚几个城池。

这种强大后台所带来的自信心,在张仪与楚王第二次交锋中再次表现出来。

03

秦国想要楚国的黔中之地,楚怀王对张仪恨不得食其骨啖其肉,提出拿张仪来换。

张仪好不容虎口脱险,正要回到秦国,却听到苏秦死了的消息。

苏秦曾经帮助过张仪,因此张仪答应苏秦,在苏秦在世期间,绝不鼓动秦国攻打赵国。

现在苏秦死了,张仪认为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他告诉楚怀王,秦国已经占据了天下快一半的土地,军事力量力压四国,君臣百姓团结齐心,现在的秦国就如一头猛虎。楚国要是不与秦国较好,那么秦军一路而下,楚国势必灭亡。

这次,刚刚虎口脱险的张仪已经不是骗了,而是赤裸裸地威胁楚怀王了。

楚怀王也被吓唬住了,直接将黔中之地给了秦国。

如果没有强大的秦国在后面支持张仪,张仪根本就没有机会在谈判桌上掌握话语权。

这种谈判桌上实力之间的较量,如果对比张仪和苏秦游说之词的不同语气后,感觉会更加明显。

04


谈判桌上,实力才能决定话语权

既然要破坏苏秦建立起来的合纵之策,张仪当然不可能只游说楚怀王。

离开楚国的张仪又来到了韩国。

在游说韩王的时候,张仪指出韩国穷山恶水,地少粮缺,兵马不足。

接着,张仪直接恐吓韩王,秦国兵强马壮,将士勇敢,拿下不听话的小国,就如囊中取物般容易。

韩国要是不听秦国的,秦国打得你国家分裂是分分钟的事。只要你们听从秦国的,秦国就不会攻打你们了。

张仪在游说韩国中,再次明晃晃地拿出了秦国这个强大的后台。

正是看到了秦国的强大,韩王尽管被张仪恐吓,但思量一番后,还是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张仪在后来游说齐王时,又说:“你以为赵国可以保护你,错了,如果赵国和秦国对抗,赵国就算赢了战争,但他的家底也都打空了,是徒有战争之名而无战胜之实。为什么,因为秦国强大。”

在做好铺垫后,张仪干脆明明白白地说:“你现在要是不站在秦国这边,秦国就会挥军南下,到时候临淄、即墨就不再是你的领土了,你想向秦国求和,也没机会了。”

齐王在张仪威胁下,又听从了张仪的建议。

齐王为什么相信张仪的话?因为齐王知道秦国有这样的实力,前面魏国不听话,不就被秦国狠狠地教训了几次吗?

张仪在游说燕王时,也是威吓:“你要是不跟着秦国干,秦军马上就派兵攻打你们。”

燕王也被吓唬住了,决定紧跟秦国。

在面对实力相差不大的赵国时,张仪的语气明显谦卑多了:“你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秦国,让秦兵15年不敢出函谷关,你们兵强马壮,我们实力不相上下,为什么不强强联合,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呢?”

无论是面对比秦国小的诸侯国还是面对与秦国差不多的诸侯国,张仪都没有忘记指出秦国的强大。

而各诸侯国最终听从张仪的建议,也正是看到了张仪背后秦国的强大实力。

因此,在谈判桌上,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自古以来,从未变过。

而要想有尊要,能够爽快地对别人说“不”,只有做好内容,强大自己的实力才行。

君不见,待极为信任张仪的秦惠王去世后,张仪的连横之策立马土崩瓦解。其中关键原因就是,张仪没有了秦国的背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