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浅浅一句话但却很沉重的历史?

王山而同学


大好头颅谁,谁当斫之。——出自杨广

说实话,我其实很不喜欢这个人,可由于他和他的时代实在是一个避不开的时间点以及功过难以评说,又常常提到他。

如果说一定要找一句简单的话,一句能表达历史沉重的话,我以为非这句话莫属了。

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受困于时代的哀嚎,也是魏晋风流、五胡乱华之后新篇章的起点。


太晚了,想说的还很多,剩下的明天上班闲的时候再补充。


某纯洁的阿宅


轻描淡写、用笔曲折地叙述一个事实的写作手法,被称作“春秋笔法”,成千上万人的残酷遭遇和生死,寥寥几笔带过,这是因为史官不敢详写。

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新唐书·回纥上》

安史之乱爆发,本毫无胜算的安史叛军愣是打出“长安、洛阳两京均克”的优秀战绩,不知多少唐兵唐将死于此。之后唐代宗平叛借助了回纥胡兵收复洛阳,给出攻克洛阳城之日,土地、士人归唐朝,金银珠宝、百姓子女归回纥。一个“归”字,把所有大唐子民当作货物一样交换给出,多少妻离子散、财货两空,试想这几天洛阳人是怎么过来的。

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皇莆嵩

东汉末年,许多穷苦百姓活不下去,参加了黄巾起义想混口饭吃,苟延残喘。皇莆嵩于曲阳城下屠杀黄巾兵十余万,在城南用他们的尸身筑成了京观。这些曾经的大汉子民,没有像曹操处事那般被收编为兵,而是全杀了。京观,一层一层尸身垒起来,变成金字塔状的小山。

春燕归,巢于林木。——《资治通鉴》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与拓跋魏的元嘉之役,北魏军队撤退时在经过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扫荡处理,人杀光,房屋推倒或焚毁。春天燕子归来时,依旧没有房屋,没人住在这片地区,燕子不能像以前那般在百姓屋檐下筑巢,只得去树林。


津沽一页书


我觉得有必要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本人在有些时候看书的时候常常因为其中某一句话不由自主的泪目。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 ——中国银联广告

往事越千年。

公元640年,唐朝大将侯君集奉帝命灭高昌,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

公元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安西都护府的管辖区扩张到最大,下辖安西四镇,蒙池、昆陵都护府,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相当于现代的新疆+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

在此之后的百十年间,吐蕃和大唐在这片土地上厮杀了无数次,大唐铁血将士捍卫了大唐领土的完整,维护了大唐帝国的尊严。

公元755年,大唐爆发安史之乱,从安西都护府抽调精锐回援长安。吐蕃趁势作乱,切断了安西都护府与中原的联系。

公元760年,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奉命巡抚安西都护府,大将李元忠坚守北庭都护府。谁知道,这一去,便没有了回来。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丧失了对帝国疆域的控制,加上吐蕃切断了大唐政府和安西的联系,郭昕率领一帮老弱之兵,开始了坚守安西,这一守,就是四十八年。

坚守安西的郭昕等人不知道,大唐朝廷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这一批人的存在,忘记了无数汉家儿郎洒血的西域。在坚守二十一年之时,郭昕借道回鹘联系上了大唐王朝,这个时候的大唐,皇帝已经更换了两个,并且政府已经无力戡乱,只能寥寥几语安慰一下这帮安西士兵。很快,朝廷的支援到了,只不过,是口头支援。升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并册封为武威郡王。升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并诏令所有士兵,破格提拔七级。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之后,北庭都护府在吐蕃的铁蹄之下陷落,原北庭大都护李元忠携全部士兵战死北庭,郭昕所率领的安西都护府,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支孤军。

直到武威郡王再次坚守了二十七年后,公元808年,安西四镇最后一镇龟兹城陷入吐蕃包围,这支坚守了四十八年的大唐安西军,从长官到士兵,皆已经白发苍苍,再也无法竖起大唐的旗帜。城门破时,这支孤军奋战四十八年的大唐安西军,在武威郡王郭昕的率领下,全部血染沙场。

万里孤城一支烟,满城皆是白发兵。

在中国银联的广告——《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有一个情节特别打动人,在两名士兵前往龟兹城时,路过的那个酒馆,不小心将军费撒到了地上,两名士兵紧忙收齐铜钱离开酒馆,酒馆那些大汉看到后骑马追了过来,连忙追问,”好久没看到大唐的兵了,敢问军爷,是不是我们大唐的人马要回来了?‘’

大唐这一走,下一次中原王朝再次进入西域,已经是一千年后了。公元1751年,清政府堪平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收复西域,并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唐文宗年间,大唐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路过河西,见到各地城池依旧,城中百姓夹道哭泣:皇帝犹念陷藩圣灵否?

他们依然说唐语,穿唐衣。 ——此段节选今日头条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温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实是一场千年悲剧的前奏》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哦。


叫我李白把丶


现在富饶的中国很多人已经忘记很多沉重的历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易子而食”的故事。

故事最早出现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意思就是春秋时宋国被楚国围困,城内粮尽,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但是为了生存,俩家交换子女,作为自己的食物。后来用来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这是最早的记录,从前的中国经历了很多战乱,黎民百姓痛苦不堪,没有吃的怎么办,只能啃树皮,嚼草根,可是树皮和草根吃完了怎么办,那就看谁先撑不住被活活饿死,然后分食,没不到怎么办,只能交换孩子吃,用来保命,古人云“虎毒不食子”可是是指在有办法的情况下,人是无法忍受饥饿的,因为饥饿真的是太难以忍受了,先辈作出的事情不去点评,无法去批评善恶对错,小编也有幸听过这样一段传闻:一个远居海外的老先生,不过老先生已经去世好久了,老先生是小时候逃难逃走了,他说过,那时候闹饥荒吧,人走路都是飘的,看见什么东西打心眼里都会想一句能不能吃,老先生一开始跟着家里人在村庄居住,刚刚开始闹饥荒的时候,人就吃草根树皮,人饿是多恐怖呢?老先生说,都没见过有皮的书,都没见过长成的草,后来跟着家里人逃难,也是一路走一路吃,慢慢的逃难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就在一起逃难,也不知道往哪逃就是像野兽一样向一个方向找吃的,路途遥远加上食不果腹,慢慢的就有饿死病死的人,一开始死了人大家就随便找个地方给埋了,后来有一家人只剩最后一个人也饿死了,大家就背着他的尸体,到了天黑,就偷偷吃了。慢慢的路上也有死人的,就带到天黑,可是活着的人有东西吃,就撑的时间更久,尤其是小孩,路上也在哭闹,大家都没吃的就继续上路,好像有了共同的想法一样,就交换了孩子,把孩子杀了吃了,把肉给老先生的时候,老先生问是什么肉,回答道是羊肉,等到饥荒过去以后,吃到真正的羊肉后,老先生的弟弟问是什么,回答道是羊肉,可是老先生的弟弟却说不是羊肉,因为羊的手不是这样的。这也契合了历史上出现过的“两脚羊”。

两脚羊:

两脚羊并不是指羊,而是一种比较血腥的场面。两脚羊就是指被当作食物吃的人,在古代的多处有记载,尤其是在战乱的古代,民不聊生,难以为计,人们只得将人烹之,食之。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是动乱和战争年代,人骨为柴、烹煮人肉的惨事,是时常发生的。

五胡中的羯族是历史上有名的“食人恶魔”,史书记载羯族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叫做“双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被驱赶的奴隶和牲畜,夜间供士兵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

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大概只剩下400万,(西晋时大概2000万),冉闵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掠夺汉族少女就达20万。这些汉族女子是被羯族人当作“双脚羊”来饲养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

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

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到了南北朝进,拓跋鲜卑的拓跋焘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宋国,居然不带一点粮草,如果掠夺的食物不能解决需要的话,就只能是“掠人而食”了。

当然上文提到冯小刚导演的1942,1942较为写实,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没拍出来,像两脚羊的故事,人吃人的故事。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哇哦你好美


“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浙东和浙西),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

汪直被押赴刑场处决,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汪直在这最后一刻,面对他的儿子,再次做出了一个判断——他一生中最为大胆的判断。

汪直,号五峰。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海盗头领。起初为军火走私贩子,实力不断壮大之后在日本建立王朝,实力雄厚,称霸日本,取名为宋国。日本各诸侯都送礼上贡。明朝水师对其无可奈何。虽作恶多端 但在其约束之下倭寇对我东南沿海进攻在可控范围之下。

东南总督胡宗宪,在嘉靖34年,公元1555,开始与其谈判。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汪直率领数千军队,携带大量火枪火炮,赴浙江沿海,并停泊于舟山岑港。商谈归顺事宜。谈判期间,游玩杭州市,被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逮捕,并于一年后杀害。胡宗宪多年辛苦筹划全部就此毁于一旦。

他的死成为明代抗倭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死后无数倭寇登上海岸,肆意烧杀抢掠残害百姓,而明代军队无法与之抗衡。明代抗倭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来临。



云起了


个人认为以下五句,能够反应沉重的历史:

崖山海角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春秋笔谈


有哪些浅浅一句话但却很沉重的历史?

一、《资治通鉴》:春燕归,巢于林木。

看字面意思很简单,春燕回来了,在树林里做巢。但仔细想想,燕子一般都是在有人家的房子里做巢的。原文:北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

春燕归,巢于林木。魏之士马死伤亦过半,国人皆尤之。

二、《史记.项羽本纪》: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原文: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三、《鸡肋编》:两脚羊。

原文:自靖康丙午岁(公元1126年),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

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四、《后汉书.皇甫嵩传》: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

京观是什么?就古代战争胜利者为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炽热的小丑


毫无疑问,应该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宋朝最后的天子并非暴虐的无道昏君,他只是一名小童,自幼跟随南宋残军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而他身边这群大臣也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心中惟有报国的决心。历史却将最后的重担放在了这群君臣的肩上,亡国的责任实在不该怪罪于他们。

此战最后,当时的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幼的皇帝投海而亡,其余宋朝军民也纷纷投海殉国,无人投降,七日后,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殆尽,可以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至今想来,仍常常悲愤不已!


似火流年一路飞扬


在我眼里是“易子而食”,因为现在我们富饶了,可能有些遗忘,但是又可能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发生的可能。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左转》,意思大概就是春秋时宋国被楚国围困,城内粮尽,老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则选择互相交换孩子的方式来作为食物。

我虽未为人父,依然无法想象当时的人们面临着怎样的绝境,老百姓是怎样的水深火热,痛苦不堪。只记得奶奶以前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啃树皮,嚼草根,后来奶奶家的男丁都饿死了,只剩下奶奶和奶奶的姐姐,现在奶奶那边已经只剩奶奶一个人了,她说他们那个年代活下来都不容易,根本就没想过会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易子而食”可以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外面春光正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天暖了,不好的事情都会走开。

老家农村的油菜花不也开的正好吗,谁知道它以前有些怎样的故事呢[耶]




学习不能停止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8、五十玄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9、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10、古来征战几人还

1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1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