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到底哪一个才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kayki


官渡之战”才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但是“赤壁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其共同点均以“火攻”之战术。促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是“赤壁之战”,而不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公元196年,在黄巾军的冲击下,汉献帝从长安逃出,被曹操所劫持,(今河南许昌东)曹以“挟天子以令诸候”。在政治取得了绝对优势。曹操在人才方面,广泛招揽人才;农业上:注重恢复生产。为战时做了充分的战略储备。公元200年,曹操率领军队与当时实力雄厚的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展开决战。曹操率领少数精兵插入袁军后方,烧毁袁军军粮,使得袁军不战而退。官渡之战为曹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战例分析,曹以出奇制胜,用明火烧毁袁军粮食,使之不战而退。内含(先发制人)的战术,达到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

赤壁之战

继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其后战略重点已从北向南推进,主要军事打击目标一一长江流域。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占领荆州部分地区。刘备败退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刘备派诸葛亮去见孙权,说明利害关系,孙权同意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军队的吞食,孙权派周瑜率军3万余众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操20多万的曹军会战。孙权、刘备联军,虽然在数字上比不了曹军。但曹军水兵实力不强,加上当时曹操军队染上疾病。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孔明借东南风的故事),烧毁曹军的船只,大火漫延烧至岸上的曹军军营。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基本上确立了孙、刘、曹的三大军事集团的鼎立局面。

孙权(吴)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巩固;刘备(蜀)”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然后进占四川。曹操的势力只局限于黄河流域。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帝,改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但历史上称蜀。

公元229年,孙权也称帝,国号为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至此三国鼎立形成

该战虽然用火攻之战术,但它所用的扬长避短,也是典型的地型战术


偷间闲谈


首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能跻身三国三大战役本身都是决定三国走向的经典大战,其共同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根据史料对比,官渡之战记载相对比较明确,而赤壁之战的胜败之因双方说法不一,没有定论,但瘟疫与火攻的因素都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是可以肯定的。

官渡之战的兵力对比与胜败之因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一次战略决战,当时的袁绍坐拥四州,带甲数十万,而袁绍投入此战的兵力为十万,这点史书有明确记载。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

而曹操这边数字相对模糊,但处于明显的劣势是肯定的,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一万人左右,“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加上驻守在白马的刘延,驻守延津的乐进,估计人数在两万左右。

而从曹操亲率五千精兵偷袭乌巢,做搏命一击也可以大致推算出曹操的兵力。

而曹操火烧乌巢成功后,直接逆转了战局,这也成了此战的胜负手,袁绍粮草被烧,军心大乱,只得狼狈而逃。

赤壁之战的兵力对比和胜败之因

赤壁之战是曹操南下征讨刘备孙权的战略决战,孙刘联军的兵力基本明确。先来看下刘备的兵力,三国志记载刘备与关羽有一万左右,刘琦一万,共计两万。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三国志》

而东吴主帅周瑜这边兵力大概在三万左右,同样有史料为证,“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得到孙权首肯。

那么我们可以知晓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兵力在五万左右。

而曹操这边的兵力问题争议较大,据《江表传》记载曹操号称自己八十多万,“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但周瑜分析为“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而三国志的记载是“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军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那么我们大概估算曹操的兵力在20多万比较合理。

而双方对于此战的胜败之因有很大分歧,曹操这边将失败主因归于瘟疫,而孙刘则认为归功于火攻得逞。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资治通鉴》

总结:综上所述,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无疑。但官渡之战胜败原因清晰,但赤壁之战却相对模糊,曹操认为瘟疫才是其失败的主因。但不管怎么说,孙吴联军确实通过火攻击败了曹操也是事实。


临石观海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中国史书对于战争的描写历来从简,陈寿的《三国志》更是惜墨如金,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史书的片言只语中推断出两场战役中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布局。

官渡之战

(1)袁绍方战力及布局

  • 袁绍有数十万大军,简拔其中十万精兵,包括骑兵一万,南下黎阳,攻击曹操,这是袁绍在官渡正面战场的总兵力。
  • 袁绍以并州和青州的军队为两翼牵制曹操,部署人数不详,预计不超过两万人。
  • 在汝南老家,袁绍挑拨当地势力扰乱曹操的后方,还派刘备至汝南联合当地的黄巾军。总人数不详,由于不是正规军,战斗力应该不强。

(2)曹操方战力及布局

  • 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官渡正面战场兵不满万。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对此质疑:曹操破青州黄巾军时已得三十万人,虽然后来遣散大部分人,但没理由支剩下万把人。而且袁绍十几万大军屯营数十里,曹操能够分营与之相抗,不可能只有对方十分之一兵力。笔者保守估计,曹操在正面战场兵力应不少于三万。
  • 面对来自并州和青州两个方向对自己侧翼的威胁,曹操命钟繇镇抚关中,抵御并州,又让青徐之间的半独立势力臧霸数次领精兵入青州,抵抗袁绍军队。值得一提的是,关中钟繇给官渡前线的曹操送了两千多匹战马。
  • 面对来自后方的威胁,曹操让曹仁率领骑兵作为机动部队四处救火。曹仁和战马很有可能就是钟繇提供。

(3)战后结局

  • 在正面战场,袁绍有八万多士兵投降,全被曹操坑杀。
  • 在侧面战场,袁绍部署的攻势分别被关中钟繇和青州臧霸瓦解。
  • 在后方战场,曹操的机动部队曹仁击破刘备及黄巾军。
  • 尽管如此,袁绍的实力依然雄厚,战败退回河北后镇压了几股当地反叛势力。在他病死后诸子争位的情况下,曹操花了两年时间才攻下邺城,得冀州户口三十万——这样的人口实力,如果袁绍不死,胜负实未可知。

赤壁之战

(1)曹操方战力及布局

  • 曹操接受荆州的投降后,写信威胁孙权,说自己“治水军八十万”,这也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里曹军的人数,当然是夸张。
  •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在曹操的本纪早对赤壁之战一笔带过,未写参战人数。不过周瑜的传记中,周瑜对孙权有分析,曹操北方的军队应该有十五六万,得到刘表的降军,最多七到八万。合计二十四万人左右。
  • 其中曹操以荆州降军为前锋,用降将蔡瑁、张允、文聘,进攻孙刘联军。

(2)孙刘方战力及布局

  • 周瑜对孙权说,愿得五万精兵便能破曹。孙权说五万人仓促凑不齐,就给了三万。周瑜便领了这三万人进驻夏口。
  • 刘备方面应该有两万人,其中关羽水军一万人,刘琦的江夏军一万人。
  • 孙刘双方合计五万人 。

(3)战后结局

  • 按照曹魏官方说法,曹操由于疫情,烧船自走。虽然掩盖失败的说法,但观曹操在赤壁失败不久后就能出兵平定关中,可见北方部队主力并未损失,赤壁战败损失的都是刘表的荆州降军。
  • 孙权在战后分别出兵合肥和江陵。合肥方面战败,江陵则在周瑜程普的包围下,苦战一年得来,随后借给了刘备。
  • 刘备势力在战后扩张最快,平定了荆南四郡,又从孙权手里得到江陵,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初现端倪。

总结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战役。

区别在于:

(1)官渡之战的胜负偶然性大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虽然成功抵抗和瓦解了袁绍对自己侧翼和后方的攻势,但在正面战场上一度处于极端劣势,如果不是许攸献策和张郃临阵投降,胜负未可知。

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孙刘虽然看似弱小,但由于拥有强大水军,远道而来的曹操其实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2)赤壁之战对天下局势的影响力大于官渡之战

袁绍在官渡战败后依然在河北拥有强大的实力,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很大原因是因为袁绍病死,而后诸子争力,官渡之战的结果本身并不对北方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

赤壁之战的结果则彻底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换言之就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是一场决定中国之后数百年历史走向的战役。

本文内容均引自《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


庄苏谷


成年人的选择,当然是都是啊!这两场战斗不仅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而且这两次失败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我们先说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曹操兵力大约为2万,袁绍军队大约为11万。而且袁绍兵多将广,曹操是很难取胜的。最终,曹操利用袁绍的轻敌心理,率领5千精兵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仓,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官渡之战的特点:以少胜多、袁绍轻敌、火攻。

官渡之战结果:曹操胜利,北方平定。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为曹操和吴蜀联军,吴蜀联军的数量大约在5万,曹军数量争议较多,但应该在20万左右。此时的曹操可不是官渡之战时候的曹操了,现在是他的手底下兵多将广了,然而,他可就忘了当年的袁绍,他忘记了自己的军队不善水战,忘记了袁绍失败的故事,最终中了周瑜火攻计,大败而归。

赤壁之战的特点:以少胜多、曹操轻敌、火攻。

赤壁之战结果:吴蜀联军胜利,三足鼎立。

所以啊,这两场战斗不仅都是以少胜多的案例,就连输的原因,也都是差不多呢!

我是珞珈山下的老伏生,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官渡之战是在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赤壁之战是在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1. 论兵力

官渡之战:袁绍军队约11万人,曹操军队约2万人。袁绍兵力明显大于曹操,反而曹操取得最终的胜利,袁绍军队伤亡约10万,曹操军队伤亡约2000,这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赤壁之战:曹操军队约20万,孙刘联军约5万。曹操以四倍于敌人的情况下最终因一场火导致损伤过半而撤回北方,这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事。


2. 论谋略计策

官渡之战中,袁绍虽有11万军队,但在曹操眼里袁绍缺少计谋,胆略不足,兵马多而寡,自己兵马少而精。在战略上,曹操没有正面对战袁绍,一方面派精兵入驻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军,另一方面则巩固右翼防止袁军袭击许都,主力则在官渡一带抵御袁绍大军;最后在荀彧的计策下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奇袭乌巢,导致袁军军心大乱,曹操大胜。可以看出在军事策略上,袁绍是不如曹操的,曹操可谓之强。

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士兵多来自北方,不同水性,不谙水战,又经过长途奔袭,因而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瘟疫,直接导致了大量士兵的死亡,大大削弱了曹操的战斗力。而孙刘联军占据天时地利,从而选择火攻的方式击败曹军。虽然孙刘联军有诸葛亮,周瑜坐镇,但曹操军中也不乏谋士制裁,因而我觉得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战役中,环境因素取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大概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这两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事,至于以弱胜强姑且各抒己见吧。


江湖奈我何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两场战争,两场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孙刘联军通过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这个时期才由此而来。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为了争夺北方霸权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官渡镇)地区展开的生死决战。此战曹操无论在兵力、后勤、供给等诸多战争要素都处于弱势,但通过奇计,奔袭乌巢烧毁袁军粮秣,从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背景

公元196年,曹操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刘备、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徐、豫、扬等州以及寿春。剑指黄河以北。公元199年,袁绍攻灭公孙瓒,此时已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结连乌桓,统一黄河以北地区,挥鞭南下意欲踏马中原。

于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与袁绍决战势所难免。

双方实力比较,袁绍占优,土地大、人口多、兵多将广,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集团则是四敌环绕,北有袁绍,西有马腾、韩遂联军,南有刘表、张绣、孙策。

然而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贾诩等人认为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难断,曹操虽然军事上不占优势,但依然有很大的机会打败袁绍。

2、战争开始阶段

公元200年,袁绍率步兵十余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准备渡过黄河,同时派遣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曹操用荀攸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装欲于延津渡河,诱使袁绍分兵西向,实则轻兵突袭白马,颜良于阵间措手不及,为关羽所杀,白马之围遂解。

曹操迁移民众,沿河西南向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骑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文丑率领骑兵六千骑兵追上,士兵们争夺辎重,队形混乱、不成战阵。曹操以五百余骑突击,阵斩大将文丑。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

这个阶段双方兵力对比,曹操不到二万,袁绍十一万。


3、相持阶段

同年八月,袁绍拒绝谋士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但曹操决心继续坚守以待战机。


4、决胜阶段

同年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屯宿于距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袁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也不被采纳;又因其家属犯法下狱,许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问计于许攸。许攸告诉曹操,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

曹操当机立断,发动乌巢之战,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蒋奇部队,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郃、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郃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谋士郭图进谗言陷害张郃、高览,张、高二人获知后方有变,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曹操见袁绍军心阵脚大乱,便兵分八路大举进攻,袁军大败往北奔逃,军队死伤难以计数,经此一战袁军的主力部队几乎被消灭殆尽。袁绍与长子袁谭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北方。

至此耗时近一年半的官渡之战结束


5、收官阶段
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再发生仓亭之战,袁绍再次败北元气大伤,已无力与曹操匹敌。公元202年,袁绍忧病而死,二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最终于207年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败北,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背景:曹操意欲统一全国

曹操官渡之战后已经平定了北方。208年开始了向南边的刘表和孙权用兵。同年七月,曹操南下征讨荆州,八月,荆州刘表病死。九月,刘琮就以荆州投降曹操。曹操得到荆州后,继续南下,长坂坡打败了刘备。剑指东吴孙权。


2、初始阶段:孙刘联盟

孙权闻讯后,派鲁肃去夏口打探虚实。诸葛亮得知曹操已准备南下后,也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双方成功结盟。


3、决战阶段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而曹军兵力约二十万左右。占据明显优势。但孙刘联军在到达赤壁后,便遇到了正在渡江的曹军,因为当时曹军中瘟疫横行,战斗力严重下降,于是双方展开第一次战斗并以曹军的失利告终。(三国志武帝本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吴将黄盖发现这是一个致命破绽。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4、后续阶段

赤壁之战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结语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北一南,两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也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赵宋春秋


两个都是啊。官渡之战,曹操只有2万人左右,袁绍有十万多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只有三四万人,而曹操有二十多万人。两者实力都很悬殊。


江南丝竹99


两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战争都用了火攻,曹操火烧乌巢,周瑜火烧赤壁。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小辉辉部落


两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两场战役 曹操都参与了。战争都用了火攻,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赤壁之战周瑜火烧赤壁。

不同的是: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曹操退回北方,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两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轻敌,官渡之战:袁绍以为曹操小儿不过区区千人,自己又是北方联盟统帅,兴高采烈的出发了,结果被杀的血本无归。

赤壁之战:曹操同样犯了轻敌的大忌讳,以至于,站在火光琳琳的船头,举起了宝剑,并大喊到,一定要杀了周瑜。


丹青研学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间,在历史上都属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而两次战役的不同之处在于“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之间的一次大决战。曹操兵微将寡,但以逸待劳,而袁绍虽兵多将广,但大军奔袭,舟车劳顿。在战略上,曹操集中兵力坚守要隘,等待战机。战役的转折点是袁绍的谋士许攸转投了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辎重和粮草,导致袁绍一方军心动摇,分崩离析,袁绍仓惶退回了河北后郁郁而终。此战奠定了曹操统治北方的基础,也极大的增强了曹操的实力。

同样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它的历史背景是曹操独霸北方,为了尽快统一全国,故南下用兵,先取荆州,并虎视孙权的江东,江东毕竟弱小,孤身奋战,难以持久。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联手同样弱小的刘备结盟,共同抵御强大的曹操。由于曹操的北方士卒不熟水性,故将各战船之间首尾相互连接,形似平坦的陆地以求平稳,这恰恰让周瑜抓住了机会,利用火攻战术,把曹军的战船大部分烧毁,曹军死伤过半,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在于使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也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