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應讀者要求將分上下篇發表於《頭條》的文稿修改補充綜合發佈)

引言:你想念老師嗎?你可曾給老師寫過詩?你去看過臥病的老師嗎?千古的老師你可緬懷?85歲的你能為老師身後事做什麼呢?請你帶著這幾個問題看看皇帝如何敬重老師,願能啟迪一顆感恩的心。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漳浦縣地理標誌-梁山

清乾隆嘉慶皇帝與漳浦蔡世遠及堂侄蔡新七十多年的師臣情誼,歷史典載故事佳作累牘連篇,故里老少傳誦街頭巷尾,族人頂禮膜拜,兩位“帝師”功德彪炳千秋。

乾隆皇帝曰“知臣莫如君,知弟莫如師”。這是懷念老師的肺腑之言,亦是對蔡家叔侄的感慨陳詞,一句話反映了君臣師生間知己之交。願本文能幫你有所知,幸哉!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漳浦蔡家神像,蔡新夫婦(前左)堂叔世遠夫婦(前右)開基祖(後)

乾隆皇帝老師蔡世遠、嘉慶皇帝老師蔡新叔侄故居位於福建省漳浦縣城南梁山北麓,古稱下布,今屬大南坂鎮下樓村,已闢為旅遊勝地和教育基地。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蔡新故里下布林西乾全景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蔡新故居導航定位圖(高德地圖)

(一)西湖蔡氏望族書香門第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漳浦西湖蔡氏家廟

蔡氏開漳始祖蔡長眉為歸德將軍陳政府兵校尉,唐總章二年奉詔由河南固始入閩肅亂,屯駐雲霄西“大峰山行臺”,開發平和大溪,肇基“蔡公甌”。唐末避流寇,七世孫遷居梁山南十都獅山,裔孫遷漳浦赤嶺蔡坑。有史載理學家蔡元鼎由蔡坑遷大帽山,一部後裔遷居縣城西湖(詳見下圖,因族譜斷續,西湖開基祖與蔡元鼎的代系待考)

西湖世系九世祖而煜(yu)避三番之亂遷居梁山腳下,偏安一隅興教立學,書香門第人才輩出。(詳見下圖紅色註記)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西湖蔡氏世系圖(紅色標註科舉、官階)

圖中可見第八世一橙生四子有兩個進士(而烷、而烜),九世而煜(yu)生壁、祚熹等四子,壁子世遠(11世)、熹孫新(12世),世遠與新系堂叔侄。

乾隆皇帝老師蔡世遠和皇子嘉慶皇帝的老師蔡新,叔侄倆帝師可謂“二希”也。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叔蔡世遠(左)侄蔡新(右)畫像照

(二)乾隆皇帝老師蔡世遠“太傅”

蔡世遠,字聞之號梁村。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三月十一日(公元1682年4月18日)生於下佈下樓村樓庴。留著《別有天記》:“別有天在梁山下,邑治南十里許,湮沒久矣,甲寅之亂,先王父避居梁麓,乙卯始得之。”

蔡世遠在康熙44年中舉人,受邀福州鰲峰書院主持校訂古籍,古典文學研究頗有造詣。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康熙48年世遠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翌年請假回鄉省親,途經浙江聞漳泉鬧饑荒,遂向同鄉借款並募捐買米幾千石,請準海運至漳泉救助災民。省親期間因父亡延假守制治喪,應漳州知府魏荔彤的聘請,主修《漳州府志》並作序。蔡世遠父亡丁憂期滿回京,吏部按新規誤作自動超休處理 ,職位沒了。若申明丁憂非超假或可復職,但他說“吾聞古者受官爵而相讓,未聞投牒以自我申訴。”休官居京。老師李光地相爺主編《性理精義》,薦世遠任分修,成書後告假回鄉侍奉母病,在閩期間受聘主持鰲峰書院。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鰲峰書院是閩府學館,世遠父羅源教諭蔡壁首任書院山長。世遠曾隨父住學,得益國學精萃。世遠受聘接掌山長,認為學問應似南宋真希文(德秀),事業應似北宋範希文(仲淹),遂號住所“二希堂”。他制訂教規、昇華理學,辦學有方,閩士矜奮。皇上謚詞“講學鰲峰,克探濂、洛、關、閩之蘊。”乾隆皇帝曾作詩以贊:

聞之蔡先生(乾隆四十四年 清高宗御製)

先生長鰲峰,陶淑學者眾。

奉命訓吾曹,風吟而月弄。

雖未預懋勤,八載寒暑共。

常雲三不朽,德功言並重。

立言亦豈易,昌黎語堪誦。

氣乃欲其盛,理乃欲其洞。

是實為學方,虛車徒駕覂。

因以書諸紳,未敢妄操縱。

德功吾何有,言則企該綜。

嗚呼於先生,吾得學之用。

康熙六十年(1721年),臺灣朱一貴起義,朝廷將出兵鎮壓,蔡世遠《與總督滿公論臺灣事宜書》誡殺戮善民治。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雍正元年,蔡世遠奉詔入京,任翰林編修入直尚書房,侍諸皇子讀書,成了四阿哥弘曆的老師。

縣誌載蔡世遠“入住經筵,凡進講《五經》及先儒之書,必近而引之身心,發言處事所宜,設誠而致孚者。”輔講諸史及文學作品“則於興亡治亂,君子小人消長,心跡異同,反覆陳列,三致意焉。”雍正皇帝稱讚他“談經禁近,朕心飫講論之勤;晉秩容臺,邦禮藉寅清之重”。世遠在尚書房六年晉升順利,從侍講、右庶子、侍講學士、少詹事、內閣學士至禮部侍郎。

雍正八年,蔡世遠被彈劾子長漢違反條例私給船照。世遠奏曰“臣子長漢現在京邸,此所給照,不知何人所為,但有臣官銜圖書,非臣族姓,即臣戚屬,請敕鞫治。”經部議降一級調用,鬱病休在家。

雍正九年,四阿哥弘曆到老師家探病,不曾想蔡老師家一貧如洗,深感老師為官清廉,作詩《冬日寄蔡聞之先生》:

一線陽迴節近春,先生獨臥病兼貧。

釜漂白水薪為桂,廉卷寒風雪作銀。

未識命車期幾日,已經伏枕過三旬。

藥爐靜對無餘事,應有新詩付錦鱗。

書齋十載接輝光,屈指睽違一月長。

試問鑪錘何忽忽,可知歲月亦堂堂。

腰圍定減冬前帶,髮際應添鏡裡霜。

佇侍春風重坐臥,新知舊學總商量。

收到弘曆詩稿,世遠捧詩箋痛哭。弘曆專折稟報老師清廉貧病實況,雍正帝感嘆其清貧,下溫諭恢復世遠官職,令太醫診治。因飢貧累病,當年除夕,蔡世遠小女夭折,雍正十年正月夫人劉氏亡故,還未半個月小兒長注夭折,一家連失三親,世遠一病不起。

弘曆立春前五日以詩代書問蔡先生病:

早起披衣喚小僮,新裁柔翰走詩筒。

問師冷日迍邅景,憶我春風坐臥中。

最是能安天與命,況於所遇病非窮。

寄詩正值韶華近,可與宜春帖子同。

世遠收到詩箋感淚涕零。

在這家難刻骨銘心的一年,《二希堂文集》成書(見下圖)。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縣誌載,文勤(世遠諡號)自其少時承父訓,則好讀宋五子遺篇,長益窮極深微,復講求世務為有用之學,慕範希文、真希元二先生為人,敦行孝弟,以民物為己任,故自名其集曰《二希堂》。

乾隆諡詞“展《二希》之遺集,垂百世之休風。”帝贈銀刻印《二希堂文集》15卷並作序,收入《四庫全書》。帝或有感老師之德,在宮中置“三希堂”書房。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乾隆御筆)書房

“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存“三希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

雍正十一年(一說12年)癸丑正月初九日(公元1733年2月22日),蔡世遠久病難治在京逝世,年僅53歲,家貧無力發喪。

雍正帝賜銀500兩,諸皇子也贈銀300兩,由禮部主辦喪禮。大學士方苞撰寫《禮部侍郎蔡公墓誌銘》“其材天植,其學不迷,其志不欺,其數非奇,而不競其所施。匪予之私,眾心所悽!”

第二子蔡長沄扶靈柩回家鄉漳浦,一路車馬舟楫,船欲進舊鎮港因霧大誤入佛曇灣,遂於鴻江出海口之龍仔山“五鳳朝陽”吉地下葬,雍正乙卯年三月(公元1735年),蔡世遠夫婦合葬於漳浦縣佛潭洞野。

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皇帝頒諡詞“秉姿直諒,制行端方”,贈禮部尚書,賜祭葬,諡文勤,入祀賢良祠。在族人守陵處建“二希堂”祠侍奉文勤。御製碑文如下:

皇帝諭祭原任經筳講官,禮部左侍郎,贈禮部尚書,諡文勤蔡世遠之靈曰:念名臣之薦棐褒恤, 方深沛厚, 澤以酬庸, 明禋宜展, 爰頒奠醊輟, 式薦韾香, 爾蔡世遠, 漳浦名儒, 詞林雅望, 早年講學,方孝廉而品已著於鰲峰十載,閒居自林泉而譽早騰於鳳闕,入談經於講幄,遊典禮於容臺,嚴一介之操,每安淡泊,矢二希之志,不愧儒先體道,為文克闡聖賢之蘊,抒誠宜力彌夙夜之勤,憶從嬰疾以來軫懷彌切泊乎溘之隙,贈賻滏敫,尚情景之依然,倏歲時其已久,追維舊學,用答前勞既錫爵以易名,特賜塋而諭祭於盛典,型不作睠風度於當年,綸綍方新享藏苾芬於此日,飲茲寵渥,尚克歆承。

乾隆六十年二月,85歲皇帝思念老師恩德又諭:“因念朕臨御六十年以來,孜孜勤政,悉繇典學懋修,罔弗衷諸聖教,回憶沖齡就傅之時。…蔡世遠教以古文作法,宜學昌黎,朕從此問津肆力,學業益進。至今所作古文,無不理明氣盛,是當年久侍帷幄,敷陳啟沃實福敏、蔡世遠兩師傅之力為多。今年登八旬有五,眷懷舊學,允宜秩贈三公。…原任尚書蔡世遠著加贈太傅…賜祭一罈…葬世遠原籍。著派福建巡撫親往致祭,以示朕眷隆耆舊,崇禮師儒至意,即令恭和進呈。朕自幼讀書,服膺聖訓,為治世臨民矩矱。迄今年逾耄耋,典學孜孜...” (見《清實錄乾隆朝實錄》)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漳浦佛潭洞野二希堂

蔡世遠遺著有:乾隆皇帝作序的《二希堂文集》15卷,《鰲峰學約》、《朱子家禮輯要》各一卷,所編的《性理精要》、《歷代名臣言行錄》,考定的《古文雅正》、《漢魏六朝四唐詩》各若干卷。

乾隆皇帝緬懷老師作詩,題劉松年武夷九曲圖憶聞之蔡先生:

武夷層巘嵐煙碧,水墅山村變朝夕。

桃園祗許一舟通,就中疑有神仙蹟。

聞之先生八閩客,為餘曾說山川僻。

當時興寄玉筍峰,嗟吁道阻未尋屐。

錢唐筆墨超凡格,半幅霜綃圖咫尺。

題詩九曲足臥遊,還是書窻話疇昔。

(乾隆皇帝詩見《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

上篇完,待接下篇作者:張自然2020.3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蔡新故居(下布林西乾)

(三)嘉慶皇帝老師蔡新“太傅”

蔡新,字次明號葛山,別號輯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十二月初五生於漳浦下布林西乾。

新3歲父病故,叔世遠進士及第,延師陳樹濨輔學,十年後又延師林瑩光在下佈設家塾“梁麓書室”,《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囑新等“醇此孝恭之念,守其廉潔之操”。新18歲應童子試,獲漳州府第二名。19歲隨祖父祚熹上任安溪訓導,遵母訓專心侍學。雍正十年(壬子年)新鄉試中舉人。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新堂叔學生弘曆登基乾隆元年(丙辰年)時30歲進士及第,選庶吉士,入翰林院。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二年蔡新授翰林編修。逢聖諭眾臣呈經史講義以察學術,新呈數十篇講義位居榜首。帝審曰“新能承家學”,喜贊蔡家老師後繼有人。

乾隆六年噶唎吧番民弒漢商,閩吏請禁南洋商貿。大學士方苞詢新之見,新復書:漢商久居其地與番種無異,自棄化外無傷國體。閩粵洋船百十號,禁則棄民五六十萬之業,洋市如廈門廣州積貨數百萬勢必虧耗,仰食貧民無業者千百眾,閩廣兩省年少入番錢近千萬,未須遂行議禁,可訓戒甄別等處置。新議得到採納,被譽為經濟行家。

乾隆九年,新奉命充江西省鄉試副考官。十一月初三到京,旋直尚書房再授侍講。時,御史某劾卿中有見首輔屈膝,上怒,奪御史官,問誰同見者?某以新對,新亦不敢諱。上怫然,令出。人或尤之,新曰:“見之罪小,欺罔罪大。君父之前,不可存趨避之見也。”

蔡新入直尚書房,為皇子永琰(顒琰,嘉慶皇帝)的老師,歷任侍讀、侍講。

乾隆十年,新輯先儒心語成《事心錄》。

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內閣吏科題本:“正月初八皇上親視太廟祝版,例應講官四員侍班,乃有侍講蔡新遲誤不到,應請敕交部議,…查律內應直不直者笞四十…罰俸六個月…批紅:蔡新著銷去紀錄一次,免其罰俸。”著實皇恩浩蕩免笞免罰,後任經筵講官。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十二年,新奉旨命提督河南學政。

乾隆十四年新返朝任侍讀學士,數月後晉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時年43歲。

乾隆十六年江西正考官蔡新奏報三月十九日離任起程回京。(可能乾隆十五年新去江西,待查)

乾隆十七年新升工部侍郎,九月遷刑部右侍郎。

乾隆十八年因母患眼疾新乞假歸省,三月十三日具旨“準給假不必開缺。”

乾隆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朕偶至尚書房並不聞皇子等讀書聲,行走各員多半不到 ,試之以詩,雖依韻完篇,而全無精義,不意平日怠情不能盡心課讀至此。”九名老師罰俸三年,皇子老師是不能混日子的。

乾隆二十一年,新與七位老師賜住澄懷園,繪圖記八友“談古今互酬唱”。(注:三十年後新憶此景刻石,加諸皇子詩。)

乾隆二十二年,丁卯正月蔡新遷刑部左侍郎。時母76歲,新陳情請終養,帝破例恩准,格外開恩盡顯關愛。也有傳說帝出上聯“十口心思思國思鄉思父母”,新應下聯“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帝悅對得妙恩准新回籍終養侍母。

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帝準終養歸省,離職不致仕。秋日南石槽新握別皇子離京,十一月抵梁山老家,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新終養侍母在家,諭旨命為尚書房總師傅。新疏辭,乞仍留侍養。硃批:“並非命汝即來,原待日後之旨也。”

蔡新座右銘“慎獨”,源《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又是雍正編匯康熙的《庭訓恪言》十訓之一,旣教育皇子皇孫恪守家訓,又塑造了師生處世為人品格,可謂教學相長。

蔡新長達十年居家侍奉老母,在故居前清泉巖刻石乾隆御筆“覺岸”,旁築書舍講學,左曰霞洲右曰躋霞。縣誌載“壘石為室,匾曰丹霞洞天”。有文曰帝贊新真知覺行達彼岸之極,竊以為新離京前帝賜“覺岸”,寓意覺醒回頭是岸,返京蒞政。

新在籍與名人吏士探訪奇山怪石古蹟名剎,留下諸多墨寶。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清泉巖蔡新墨跡“蟠桃塢”石刻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帝五十壽慶,新六千里水陸兼程,赴京祝壽盡臣之禮。帝賜“歐荻延禧”匾額褒彰新母,十一月二十六日恭捧抵家。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歐荻典故:歐陽修4歲喪父家貧,母親教他用蘆杆在地上學寫字。蔡新3歲喪父,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他長大。帝褒獎蔡母似歐母之賢惠,祝願壽星延福吉祥。

乾隆二十六年,聖母皇太后七十大壽,新作《聖母皇太后七旬萬壽頌》進京慶賀。帝遊江南時,新至行營朝見。新終養侍母在家,君臣之禮如常,與皇子書詩不斷。

乾隆三十二年春,新啟程赴京,五月丙寅補授刑部侍郎。十二月初五提督直隸全省學政,殫心供職,矢志勵操,剔除十弊。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三十三年蔡新62歲,八月學政期滿任工部尚書,九月兼刑部尚書。

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任兵部尚書,調度有方指揮得當,擊退南緬兵犯雲貴。

十二月十四日夜,新所住官房失火,燒正房五間廂房四間,孫和倆使女共3人亡。新奏報“臣不能防範,自行賠修”,旨“情殊可憫,著加恩官為修茸,免其自行賠修,欽此。”

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內閣吏科題本:“五月初一日在保和殿朝考,…初二日早送至欽派閱卷大臣處。而大學士劉統勳…皆於黎明時齊集文華殿閱卷,惟尚書蔡新未到。…於巳牌時始行到來。…初四旨交部察議。罰俸六個月。”新66歲或有早起不利索。

乾隆三十六年十月十四日上諭:“昨據吏部將各部分別堪勝繁簡缺之知府人員帶領引見,內有保送簡缺兵部郎中張萬國一員,朕閱其人年力衰庸,即簡缺亦難勝任,因降旨將該員仍行留部,並令查明系何堂官保送,則系官保屬事時同蔡新等注考諮送引見,甚屬非是。…奉旨官保蔡新(四人)俱著罰俸一年。”部裡推薦外派官員,或年齡大或官相衰,帝擔憂貽誤一方,為戒選人失當而為。

乾隆三十八年八月調補禮部尚書,並任《四庫全書》正總裁。十二月十八日奏謝天恩,“原大學士劉統勳所住之園內房屋著給尚書蔡新。”

據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內閣吏科題本:“十月十九日上諭,四庫全書處進呈抄錄書本,朕連日偶加翻閱,檢出舛漏處不一而足,…疪謬疊出,該總裁等所司何事?…蔡新等均罰俸六個月。”帝閱抄本發現謬誤,或有原版之誤,亦責未加註,終錯在審校,主管之責當罰。

乾隆三十九年,金川亂境,朝庭派兵平亂,戰事不順。

乾隆四十年新遷兵部尚書,統籌金川戰事,一舉平定大小金川,新書《敕書》石碑記。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新70歲生日,帝賜“武庫耆英”牌匾、梵銅無量壽佛、皮裹布褂蟒袍、朝珠如意、荷包。表彰新運籌帷幄,戰撫並舉,扭轉被動戰局,平定金川三年之亂,閣老用兵勝似沙場老將。

乾隆四十五年新74歲遷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編纂完成,新作《御製文淵文源文津文溯四閣記恭跋》。帝恩准新四月起告休一年,御賜“黃扉宿彥”匾額,表彰蔡新總編才華功高。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黃扉意指宰相三公等閣老辦公黃門之所,宿彥乃老而穩重才德拔萃,褒獎新閣老德高望重。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三月,新在家接奉廷寄上諭:“蔡新自上年五月乞假回籍,迄今將屆一年。此時自應起程,來京供職。近日身體精神若何?殊為廑念。如此時尚不能起程,不妨具摺陳奏,以慰眷注。朕作《君子小人論》、《雲上於天解》、《濮議辨》,錄寄閱看。其中議論理解,是否與聖賢經傳吻合?至近日朝臣中詞章優瞻者,雖不乏人,惟蔡新究心根底,猶能守其家學,朕所深悉。蔡新接奉此旨,如有所見,即行詳悉復奏。並著賜乳餅一匣,隨旨發往,欽此。”五月新途經杭州接硃批“一路緩行,年高之人莫過勞。”六月二十四日抵京。

七月乙卯新77歲遷補大學士,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充會試正考官。場竣蒙召見,問“汝子有應會試否?”奏“臣子蔡本俶,庚辰科舉人,本年以臣主會試迴避,未經入闈。”蒙擢以主事用。又奉旨:“朕年老寡寐,每日夙興,原可於養心殿視事。諸臣入朝趨直,住居稍遠,起身必當更早。大學士…蔡新…年逾七旬。現交冬令,氣候暫冷,若衝寒早起,於頤養之道,究屬非宜。嗣後俱著加恩,令其日出後進朝。如遇風雪凍寒之日,即不入直亦可,以示優眷老臣至意。欽此。”聯銜奏謝。新疏乞休,言之至再。帝曰:“汝精神尚好,來年正月宴千叟,二月臨辟雍,皆盛典也,俟典禮畢,令歸可耳。”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五十年正月丙辰蔡新參加“千叟宴”,四月戊戍蔡新79歲原官致仕加封“太子太師”,新奏報行程叩謝,硃批“好,還家一路平安!俟庚戌再來相見也。”帝親執玉如意等物以賜,並賜詩以寵其行,“不認言留合令歸,及歸言別又依依。”

新七月初六出京,遵諭帶皇子顒琰同行遊歷閩南,“給驛回籍,沿途經過,地方官在二十里以內照料護行”,十月初十抵家。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乾隆五十一年帝懷念蔡新50年來對盛世的貢獻功不可沒,贈80歲蔡新“盛世耆英”匾額。新致仕遠離京都,卻年年數次收到恩賜御製詩文、荷包、御書福字、紗葛等,內庭存有新謝恩奏摺計四十餘件,稟報思君之念謝君恩賜,六千里驛站傳遞君臣情誼。

乾隆五十五年帝八十大壽,新進京祝壽,賜宴同樂園,帝贈詩“只問蒼生待忠告,相看白髮尚依然。六千里豈江山隔,一片心原上下聯。”

新在籍關注民情多次奏報皇上,為民排難解憂,賢德聲孚裡族。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嘉慶元年,新90歲大壽,嘉慶皇帝顒琰御書“綠野恆春”匾額,賜壽佛諸珍為老師祝壽。並賜老師第六子本俊一體殿試,授內閣中書。諸親王、皇子、朝中官員紛紛致詞祝壽。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延禧堂壽言》說明牌(兩帝師博物館)

蔡本俊編撰《延禧堂壽言》,收集朝廷219名官員為蔡新90歲祝壽詩408首,為大學士歌功頌德。其中有十一位親王、 郡王、國公的十三首天璜詩,劉鏞、王傑端揆詩五首,紀曉嵐為首的蔡新門生二十四進士的祝壽詩等。下圖摘選主要官員詩稿刊載複印件十篇,供點擊放大閱讀。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戶.吏.兵部尚書沈初、協辦大學士汪廷珍、

禮.兵部尚書 鐵保、 禮部尚書 達椿、

戶部尚書 範宜恆、 兵部尚書 初彭齡

祝壽詞複印件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協辦大學士 紀昀、休仁閣大學士 曹振鏞

東閣大學士 王傑、休仁閣大學士 劉墉

祝壽詞複印件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嘉慶四年十二月,老師蔡新93歲在家無疾而終,嘉慶皇帝御批:“原任大學士蔡新人品端正,學問深醇。久任綸扉,兼綜部務,俱能恪恭奉職。而在尚書房行走年份最久,朕與諸昆弟俱經授讀,懋著慎勤,著加恩晉賜太傅,並著巡撫汪志伊代朕祭酒,以示眷念舊臣祭意。折內稱有子四人,並令擇其有出息者二人,送部引見。並賜祭葬,諡號文恭。”

蔡新著有《緝齋集》、《垂訓邇言》等。有楹聯彰蔡相“服官蒞政,恪遵成法,德望見重於朋僚;退老家居,不事矜張,賢聲相孚於裡族。”

乾隆父子與蔡家叔侄老師(上、下)

蔡新太傅與何氏一品誥命夫人大理石雕像

乾隆皇帝老師蔡世遠諡號“文勤”,嘉慶皇帝老師蔡新諡號“文恭”,叔侄倆均加恩晉賜“太傅”,追授清廷頂級官銜,位居三公,稱為“帝師”當之無愧。

(福建省漳浦縣兩帝師文化研究會理事 張自然 2020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