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越來越多的遭到非議,太子丹刺秦王的願望是否不現實?

你的歷史我來評


在秦國面前,燕國是一個變法失敗的諸侯國。變法成功的趙國、魏國尚且不是秦國的對手,燕國又拿什麼跟秦國相抗衡呢?

在這種情況下,燕國太子丹想出了一個昏招,讓荊軻跑去把秦始皇給剁了,以此換取燕國的和平。

可是很多人質疑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認為秦始皇不是一統天下的關鍵所在,因為商鞅變法以後,秦國逐漸強大,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也就是說,不管秦國換誰來做這個大王,都可以完成一統天下的重任,荊軻殺了秦始皇也是沒用的,這說法靠譜嗎?我覺得不靠譜。我們來看看領頭人到底有多重要。

01魏國、趙國變法也有大成,可惜沒有幾個靠譜的君主。

在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其實不是秦國,而是魏國。早在魏文侯時期,李悝就發動了變法,徹底改變了魏國的面貌。

商鞅變法的各種策略,基本上都是跟著李悝變法學來的。商鞅跑到秦國以後,懷裡揣著的正是李悝編纂的《法經》。

李悝變法之後,魏國實力大增,魏武侯時期,吳起在魏國練兵,打造了一支當時軍事實力最強大的魏武卒。

  1. 魏武卒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呢?當時吳起所帶領的這支軍隊,創造了大戰72場,全勝64場,剩下的幾場是不分勝負。
  2. 吳起甚至帶領魏武卒,攻下了函谷關,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500多里土地,將秦國軍隊摁在地上摩擦多年,秦國一句牢騷不敢發。
  3. 尤其是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擊敗了50萬秦國大軍,從而名震天下
    。就算是這樣的魏國,因為魏惠王后期執政的不斷失利,人才逐漸流失,也沒能阻擋滅亡的厄運。

趙國變法的時間和魏國其實相當,早在趙簡子和趙烈侯時期,就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可是真正變法大成的時候,還是在趙武靈王時期。

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因為他們靠著匈奴,常常受到匈奴軍隊的進攻,發現匈奴人的裝束打扮非常有利於戰爭,所以便按照他們的裝束和訓練方法改變趙國的軍隊。

先時中山負齊之彊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醜之,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史記》

可以說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軍隊戰鬥力僅次於秦國。此後趙武靈王親率三路大軍進攻中山國,攻城略地,幾乎滅亡中山國。

可就算是有如此強大軍事背景的趙國,依舊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重任,為什麼?因為趙武靈王的後代不給力,趙孝成王長平之戰戰敗後,趙國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02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也沒有完成一統天下。

秦國的確很強大,從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的強國之路就沒有停下來過。秦惠文王、秦武王開疆拓土,秦昭襄王更是席捲天下,差點就滅了趙國,提前一統天下。

可就在這個檔口上,秦國卻出現了斷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秦昭襄王過世以後,新上臺的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並不給力。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史記》

秦孝文王只做了3天國君就去世了,秦莊襄王在位期間,的確做了一些實事。比如命令大將蒙驁攻打韓國,佔領了成皋、鞏等城池,設置了三川郡。

後又攻打趙國,奪取了太原、榆次等37座城池。甚至將魏國擊敗,奪取了高都、汲等地。

可是魏國信陵君聯合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進攻秦國,在黃河南邊擊敗秦國,使得蒙驁一路敗退。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大軍只能退回函谷關,此前戰績蕩然無存。

  1. 首先,秦國當時的軍事實力非常強悍,全國的經濟力量也很雄厚。而且秦莊襄王本人也不是一個昏君,至少是個有為之君。
  2. 其次,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將其他幾個諸侯國幾乎都打殘了。尤其是對軍事實力強大的趙國和楚國,差點就造成了滅國之戰。
  3. 再者,秦莊襄王手下的文臣武將也很強悍,蒙驁、王齕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再加上呂不韋的輔佐,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有這麼多強大的條件作為支撐,可是他卻沒能夠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甚至差點被五國聯軍給打回原形,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秦莊襄王雖然不是昏君,卻是庸主。他雖然有勵精圖治的想法,卻沒有相應的才能,就算什麼條件都給足了,他依舊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03秦始皇的兒子胡亥,葬送江山。

秦始皇雄才大略,親政以後,僅僅花了10年時間,就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有人說祖先積德,給他積攢了大量的基礎。

這是可以肯定的,畢竟沒有強大的秦國作為支撐,秦始皇不可能完成如此偉大的功績。但是這是主要因素嗎?

秦莊襄王時期,一切也已經具備了,可就是沒辦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主要還是要看人來指揮,沒有雄才大略,給個天下也會丟了。

子嬰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史記》

比如說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好端端的天下放在他手裡,可是他是怎麼搞的呢?對內將大權放給趙高,自己吃喝玩樂。對外,不懂得如何應付起義軍,使得秦國戰鬥力如此強悍的大軍,也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秦始皇創業的時候,秦國哪有一統天下以後的豐厚條件呢?可惜就算胡亥擁有了這樣的條件,最終也只能落得亡國的結局。

總結:領頭狼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高個人崇拜,但是不得不認識到一個事實,領頭狼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如果秦國沒有秦始皇,而是胡亥這樣的人直接繼位的話,你覺得秦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不亡國就是好事了,還指望一統天下。魏惠王、趙孝成王包括秦昭襄王這些人不是說不行,只是他們不具備秦始皇那樣的雄才大略罷了。

所以燕太子丹讓荊軻去刺殺秦始皇,是非常英明的一個行為。他是看準了秦國這一支虎狼之師,最關鍵最核心的人物,其實就是秦始皇。

一旦秦始皇死了,那麼秦國必然自亂陣腳。這一個動盪的時期,就給了其他六國緩過勁兒來的機會。

要知道,劉邦從起義反秦,到一統天下,只用了7年時間。而項羽當上上將軍以後,到滅亡秦國,僅僅用了1年時間,可見時間多麼重要。

秦始皇被荊軻殺掉以後,秦國必須要花時間培養一位新的君主出來,甚至會釀成王位爭奪戰,從而在內部消耗秦國。


江湖小曉生


開篇語

《荊軻刺秦王》這一故事家喻戶曉,但為了回答好這個問題,有必要重溫一下這個英勇事蹟。

公元前227年,地處西方邊陲的大秦帝國在商鞅變法以後強盛無比,實力遠超當時其餘六國,秦統一六國的趨勢逐漸明朗。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兩年後,秦將王翦攻佔趙都,一路向北進軍,逼近燕國。

燕太子丹居安思危,認清秦即將一統六國的趨勢,產生了刺殺秦王的想法。不過也有一種說法,太子丹也摻雜有以公報私的個人恩怨。

總之,這一年燕太子丹尋覓了刺客荊軻,攜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赴秦刺其國君嬴政。

荊軻出發前,太子丹等眾人於易水邊(今河北易縣)為荊軻送別,此時此景,高漸離擊築,荊軻吟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主人公太子丹以及荊軻一直被視為具有反抗暴秦和大公無私的精神而被廣泛讚揚,但冷靜下來思考,秦王嬴政遠在咸陽,秦宮殿防衛森嚴,燕太子丹的計劃靠譜嗎?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一種權力的遊戲,荊軻成為政治犧牲品。

北宋大學士司馬光談及荊軻時抨擊道: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對於荊軻不友善的評價不只有司馬光,南宋儒學家朱熹也談論道: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假如嬴政順利被荊軻謀害,太子丹的計劃未必現實,理由有三。

其一、由賈宜所著《過秦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可知秦統一統六國,是秦國的一項發展規劃,秦孝公“商鞅變法”時便制定了“治”、 “強” 、“富”、“王”的戰略目標,“王”即是王天下的意思,意味著秦國曆代君王始終以王天下為目標,且秦從未出現過貪圖享樂的國君,單純從這一點來看,嬴政是否為帝,或者無論誰為帝,秦一統六國的策略不會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

其二、荊軻刺秦王當年,始皇唯一有趙氏名分的同輩人長安君已經故去,始皇長子扶蘇年滿13歲,胡亥尚3歲。

此時,李斯在秦朝地位已無人能夠輕易撼動,秦始皇在公眾面前遇刺,秦朝大業未成,李斯等眾臣子必會擁立長子扶蘇即位,斷然不會出現“沙丘政變”那樣的歷史插曲。

況且,秦軍制兵將兩權分立,強秦時期很難發生將軍擁兵自重的情況;此外,當時最有威望的將軍當屬王翦與蒙氏兄弟,二人都對於大秦忠心耿耿,兩軍之間又呈現對立態勢,無論哪方軍隊,發生政變的幾率幾乎不可能發生。

綜合來看,太子丹通過刺秦王導致秦朝政大亂的願望很難實現。”

《史記·刺客列傳》:“(太子丹言)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

其三、燕太子丹下達荊軻的任務過於苛刻,要求荊軻活捉秦王,逼其歸還已奪取的列國地盤,這個使命使刺殺難度陡增,荊雖有膽識,但超出了個人的能力範圍也無濟於事。

所以荊臨死前嘆惜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太子丹豐滿的理想葬送了荊柯、樊於期的性命,同時也獻出了燕督的地盤以及燕國的國運。

結語

後世人欣賞荊軻和太子丹的勇氣,給予了兩位較高的評價,然而站在歷史宏觀角度觀看天下大勢,統一必然符合歷史規律,燕國乃至六國這些政權本質上也很腐敗,對於老百姓,誰統治都差不多,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秦法雖然嚴苛,但它不僅針對普通老百姓,對待貴族同樣苛刻,某種程度上講,秦法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性,在當時那個時代,不能說不先進。

燕太子丹指定了一項不符合實際的刺殺計劃,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以一人之力挑戰歷史的發展規律勢必是徒勞的。


橙子成長記


以刺殺掉一個人,來挽回敗局,是非常可笑。《過秦論》說得好。秦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是大勢所趨,絕不會應一時一事一人之失而改變。何況這個太子丹又功利心太強,刺殺這樣的事,根本沒有謀劃妥當,倉促行事,怎能成功。

太子丹為荊軻準備了副手秦舞陽,但是荊軻仍遲遲不走,事實是覺得小秦不行,他告訴丹太子,我在“等吾客”,這個客是荊軻心中最好的刺秦助手,後來歷史也證明,秦舞陽是個軟蛋,但此時丹太子顯然懷疑老荊是個軟蛋,於是先衝動了,他說,要不我讓秦舞陽先去,你再等幾天?荊軻不能容忍小丹對他勇氣的質疑,立即帶著秦舞陽上路,衝動成為魔鬼,拿自己衝動是魔鬼中的魔鬼。

最後老荊留下了個人最大的遺憾,也留下了“客是誰"的永久謎團。

太子丹也沒什麼好結果,被老爹誘捕後殺頭獻給秦王,不但成了 樊於期第二,還上演了人倫悲劇。


南門江


荊軻刺秦王遭非議,正常,屁股決定腦袋,看你什麼角度;太子丹的願望,從技術角度看,荊軻刺死秦王政,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以刺死秦王來自保燕國,妄圖阻止秦一統天下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無異螳臂當車。

我們首先看一下秦滅六國之戰的時間次序吧。

①滅韓。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攻鄭(現新鄭),韓王安降。

②滅趙。前228年,秦攻邯鄲,趙王遷降,公子嘉逃代地自立為代王。

③滅魏。前225年,王賁水淹大梁(開封),魏王假投降。

④滅楚。前222年,王翦攻陷會稽,楚降。

⑤滅燕。前222年,王賁俘代王嘉,代亡;又虜燕王喜。其間燕王喜殺太子丹。

⑥滅齊。前221年,王賁兵臨臨淄城下,齊王建不戰而降。

奮六世之餘烈,秦王政十年滅了戰國七雄中的六國,改正朔,改制,稱朕,稱帝,是為始皇帝。

荊軻刺秦王該不該?為什麼有非議?

①站在秦王或秦國的角度,多然荊軻刺秦王是錯誤的,不應該的,死不足惜。

②上帝視角,兩千年後,我們自然知道後來秦統一,荊軻及太子丹都死於非命,頑抗是徒勞的,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

③站在太子丹及燕國的角度,魚死網破,試一下也未嘗不可,萬一呢?萬一刺秦成功,真的阻止了虎狼秦師北上,保全了燕國呢!人,如果沒有了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丹,有夢想,刺秦王,是一招險棋,救命的稻草。所以,這個角度講,刺秦就是應該的。

荊軻能不能刺死秦王,有沒有可能性?

從技術角度講,完全有可能。

①刺客荊軻。荊軻,祖上前幾代屬於士大夫貴族階層,他是沒落貴族的後代,本人善擊劍,是個劍道高手,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這樣,完全勝任刺客這個冷麵職業。荊軻身世可憐,幾經輾轉,流離數國,到燕地,交好高漸離,一個屠狗賣肉的人,大街上一塊賣唱耍藝討酒喝,說明境遇很不好。這種流浪生涯,生活閱歷,使得他會非常冷靜,重義輕利,容易為朋友為俠義兩脅插刀。太子丹真高人,識人術牛,先閒養著,給予超高的禮遇;然後徐徐圖之,動之以情。估計那會兒小丹丹哭得哇哇,鼻涕一把淚一把,都能把劉玄德給忽悠了!荊軻:成交。幹!

②荊軻去秦國,給秦王帶了厚禮,對秦王有巨大吸引力,樊於期的人頭和獻地督亢之圖。還有鋒利無比的近身武器,徐夫人之匕,匕首,淬以毒藥,入肉見血者必死。

③帶了助手,秦舞陽。這個人,也是個狠角色,十二歲就開始殺人了。不過,這個人不是荊軻所找的人選,事實證明,秦舞陽不堪大用。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刺客荊軻出發了。

他,根本就沒打算活著回來!

從技術與臨場上,我們可以假設,模擬一下。

①假如秦舞陽“及階下”,在就要進入大殿時無所畏懼,完全合格,和荊軻一樣,是個冷麵殺手,心理素質過硬,那麼,就可以兩個人一起,接近目標對象一一秦王政。到那時,圖窮匕現。其一,秦法嚴苛,殿上群臣沒有王令不得擅自上階近秦王身,這樣,都幫不上忙,不能直接有效攻擊刺客幫助秦王。其二,雙保險,荊軻持秦王袖,左手拉著秦王的衣袖,右手揮匕首,擊殺秦王;秦舞陽同時雙手從後面抱住秦王,或者擋住秦王退路,一擊必中,也可以多刺幾下。抱住,秦王根本沒機會拔劍,也就不存在秦王后來拔不拔得出劍的問題。沒抱,擋住,這樣,就不存在秦王環柱而奔,圍著柱子繞圈子,能夠抽出時間去拔劍的可能了。秦王沒後路,跑不了,荊軻一擊不中,可以連環幾刺;匕首淬有劇毒,只要一刀有效,見血,秦王必死無疑。

②助手秦舞陽止步殿外,荊軻也是有可能刺死秦王的。其一,假如圖窮匕現時,秦王反應沒那麼快。其二,秦王的袖子夠結實,荊軻抓著秦王的衣袖,不被倆人拉扯斷。其三,假如秦醫官夏無且沒有拿隨身的藥袋去砸荊軻。其四,夏無且沒有急時提示秦王負劍再拔出來,從後背抽長劍。以上,任何一條假設成立,都足以使秦王毖命。因為,只需要有效一擊,就足夠了。

所以,荊軻有可能刺死秦王。

當然,太子丹想用刺殺秦王的方式來阻擋虎狼之秦吞併燕國,這樣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其一。強秦實力雄厚,東方諸侯當時已然望塵莫及,燕國更弱於齊楚魏趙等,與秦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燕國。召公之國,本是周天子按在東北的一個棋子,用以統治壓治殷商遠古同支系的孤竹等國。這個地方,苦寒,產物稀少,人丁不盛;簡單講,就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想強大起來,真的太難了,希望渺茫。最拿得出手的,得意的事兒,就是燕昭王時期,樂毅攻伐齊國,打得齊差點滅國,只剩倆城。不過,燕不是憑實力拿下的,先是利用齊、秦、趙三國的矛盾,孤立齊國,“舉天下而圖之”《戰國策》,然後聯合其餘五國,聯軍打敗了強齊。而且,很快就又被反蝕了。簡言之,燕國本身實力就很弱小。

其二。荊軻刺秦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此時,韓、趙已滅國;從公元前225年到前221年,短短几年,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其餘魏、楚、燕、齊四國,完成統一。說明,在秦滅趙,秦軍進駐邯鄲以圖伐燕這個節點上,太子丹及燕國的反抗,是徒勞的,毫無意義的,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其三。強秦,六世餘烈,近六百年時間的積累,通過改制、強軍等,朝政趨向穩定、成熟,文武兼備。即便荊軻不辱使命,刺殺了秦王政,強秦的國家機器照樣正常運轉,秦名將王剪、王賁父子,蒙恬、蒙毅兄弟,那都是悍將啊!或許因此,秦軍滅燕的過程也會更加慘烈。

其四,分久必合,歷史規律。秦一統,不可阻擋。

總之,荊軻有可能刺秦成功,而太子丹希望通過以刺殺秦王的方式來阻止強秦北上、保全燕國,這樣的圖謀是不可能實現的!

荊軻圖窮匕現,身死異地他鄉;太子丹為親父所殺,終也末能如願!

自古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誠不欺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