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美无计可施的马良山坑道战,志愿军获大胜,毙伤俘敌4400余人

让英美无计可施的马良山坑道战,志愿军获大胜,毙伤俘敌4400余人

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最得心应手的就是火力优势,借助强大的军事工业能力,毫无节制地加以狂轰滥炸。比如著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1951年8月18日6时,美第2师长拉夫纳少将以师的全部火力(中、轻炮7个营共126门和中、重迫击炮72门)一齐开始攻击983高地,9天的战斗中所消耗的弹药仅炮弹就约有36万发,相当1门炮发射了2860发(平均一门炮1天320发),这就是所谓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志愿军入朝后,我们的炮兵发射几百发炮弹,敌人便打来几千发炮弹报复;志愿军开展运动战,敌机就密密麻麻地低空轰炸,每日平均有100多个志愿军牺牲。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期间,美军前后消耗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多枚。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了抵消美军火力优势,志愿军只能发挥土木作业优势,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挖了大量的坑道。

因为电影和文艺作品大量宣传,国人耳熟能详的坑道战就是上甘岭战役,战斗惨烈而悲壮,在43天内,前后歼灭25498名敌人,但是志愿军15军、12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伤亡了11529人,仅10月19日至20日黄继光牺牲那次,战斗就伤亡3000多人。

让英美无计可施的马良山坑道战,志愿军获大胜,毙伤俘敌4400余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还有另一次坑道战,即上甘岭战役之前爆发的马良山战役,志愿军64军191师仅仅以伤亡1600多人的代价,打死打伤并俘虏英美联军4340人,击落14架飞机,击毁6辆坦克。

马良山位于三八线北侧,是开城的南大门,共有5个山头,而开城以北都是平原,如果敌人控制了马良山就可轻易地攻占开城,敌人可凭借制空权向北进攻,把战争拖下去。

防守马良山的志愿军191师,来自原晋察冀二分区,抗战时就打过地道战,他们在马良山构筑了地道式据点,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扩大为坑道工事,坑道口对着敌人。1个排守1个坑道,每个坑道都配置机枪、狙击步枪、迫击炮,若干个坑道配置1门山炮,坑道之间的距离为300多米,坑道呈六边形,若干个六边形联成网。

其特征为:坑道口面对敌人,并配备了步兵、火炮,各个坑道互相观察、策应、支援,坑道口距离战壕40多米;坑道和战壕之间有深挖的交通壕(上有掩盖)相通,便于在坑道内养精蓄锐的战士迅速由坑道冲出,进入战壕,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持久战,杀伤敌人。

这样,敌人攻击我1个坑道,最少有十几个坑道立即进行火力支援。马良山的战斗坑道达到了“七防”: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让英美无计可施的马良山坑道战,志愿军获大胜,毙伤俘敌4400余人

美国人这样叙述马良山坑道战:“中国人会定期从山洞中拉出一门炮,把20多发炮弹十分精准地发射到我方阵地,然后立即把炮拉回山洞。等我方炮兵确定其方位的时候,其大炮已经撤退到山洞深处了,炮兵也躲在深洞里吃饭了。他们的战壕就挖掘在地道的周围,沿着地道可以回到战壕的后方20公里的地下屯兵洞中。所以我方的大炮、炸弹、低空轰炸对其无影响,甚至是毫发无损。”

1951年10月3日开始,英联邦第1师及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第5团一部,在炮兵6个营、坦克120余辆及大量飞机支援下,每天以1~2个团的兵力,向第191师防御阵地实施逐点、多梯队的轮番攻击。

10月7日,敌我继续争夺两个战术要点,战斗达到了白热化。早晨5时,敌人倾其炮火向马良山主峰317高地、216.8高地疯狂轰炸了3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万余发,同时20余架飞机轮番投掷了大量的汽油弹、炸弹,草山变成焦土,雪山变为黑地,马良山完全淹没在硝烟火海中。

让英美无计可施的马良山坑道战,志愿军获大胜,毙伤俘敌4400余人

但是,巧妙的坑道抵消了美军的优势火力,防守216.8高地的一个连,依托马蹄形坑道,曾在一天内连续击退敌21次进攻,毙伤敌700余人,志愿军仅伤亡26人,马良山表面阵地曾5次丢失,每次丢失后,191师都利用坑道再次夺回阵地。

1951年11月4日,英联邦第28旅不服气,再一次对马良山64军第191师的坑道工事进行攻击,在丢下1740具尸体后被迫撤退。

最后,在两次马良山防御和反击作战中,志愿军191师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共毙伤俘英、美军4400余人,击落飞机14架,击毁坦克6辆,牢牢控制着马良山5个山头。

马良山战役后,双方战线成胶着状态,敌人再难打下去了,为加快和平谈判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战全歼守军苏格兰皇家边防团2500余人,因此马良山也被誉为英军在西线战场的“伤心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