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退休干都杨林清明节为母撰文。

舐犊之情成追忆

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退休干都杨林清明节为母撰文。


过了八十大寿,母亲最担心的是八十四岁的门槛过不了。她常念叨:如今的社会就是好,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还没有土匪。你大(父亲)活到今日不知有多高兴!但最终还是没迈过门槛。于2007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晨,告别了她的亲人,告别了她不愿离开的人世,去了天堂。她的独生儿子泪如泉涌,在黄土地上长跪不起。在母亲的灵堂,挥泪撰写了几副挽联。悬挂在悼念大门上的挽联是: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

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退休干都杨林清明节为母撰文。


从此,母亲对我们晚辈的舐犊之情,永远留存在记忆之中……

母亲走了,她对一双儿女的爱,深深铭刻在我和妹妹的心里。母亲婚后多年不育,家中长辈曾欲将我的二堂兄过继给父母为子。母亲三十一岁时,将我带到人间。一家人从此将我视作掌上明珠,自不必说。由于生育晚,母亲生怕有个闪失。于是,买了香表,在崖底的药王庙求得一条缰绳,给我戴在脖项。还让父亲买了镶有“长命富贵”的银项圈,上边吊着三颗小铃铛,戴上走路时“当啷当啷”的响着。至今依然记得。那年,我上三年级,有天晚上梦见自己死了。人常说童言无忌,吃早饭时,给母亲说了。她听后立即放下筷子,不吃饭了。呆在那里,一言不发,眼泪像泉水一样流了下来。如今想来,早知对她带来如此大的刺激,打死都不会说的,时至今日,仍追悔莫及。

记得三岁左右,母亲带我看了外婆,刚一出村,就突降大雨,车渠里的黄泥水“哗哗”的淌着,母亲赶紧脱下上衣,披在我的身上,背着我一步一滑的走了十里,回到我村。我十二岁时,有八名发小同时考上高小。开学那天,有七人前去报到。第一次离家求学,母亲舍不得让我走。硬是将我留了下来,在家多睡了一晚。第二天才送我翻沟去上学。当我爬上坡顶,回过头来,看见母亲仍在沟岸上站着。母亲目不识丁,却非常重视我的读书。总是言传身教,教我如何做人做事。

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退休干都杨林清明节为母撰文。


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而我的母亲,在她的生命历程中,彰显出不同寻常的伟大。

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格坚强,不畏艰难的人。她一生曾两次饱受饥饿之苦。第一次是在1929年前后,连续三年六料颗粒无收,时年兵荒马乱,匪患成灾,家中常无隔夜之粮。穷人多以树皮、草根、蔓菁、谷糠、槐豆豆充饥。我外爷早逝,姨母出嫁,只剩外婆、母亲和两个舅父相依为命。我母亲常常饿得从地窑洞坡爬不上去,个中酸辛,难以言表。我大舅父生前曾两次流着眼泪嘱咐我说:“你妈是受过难的人,一定要好好待她”。第二次是“三年自然灾害”,众多的人吃不饱饭,母亲不向命运低头,让我父亲几次背着她积攒的土布,去河北换粮。她和我父亲忍饥挨饿,使我爷孙二人免受饥饿之苦,这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了。母亲一生受苦不言苦,从不信迷信,硬是靠勤劳的双手,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

我的母亲是一位持家节俭,热爱劳动的人。她一生劳作不止。虽然一双小脚,但挑担推车,打碾扬场,饲喂牲口,一应农活,无所不会。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嗡嗡”的纺线声中度过的。有时一觉醒来,她仍在昏黄如豆的油灯下纺线。尤其在父亲出门打工,我在外求学时,家中一切农活,全靠她一人作务。我家本寒微,曾窑居牧鹿村前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打新庄子时,我只有十七岁,身单力薄,母亲心疼儿子,经常男活女干。终于打窑四孔,实现了第一次搬迁。直到晚年,她一如既往,为我兄妹操劳不止。在一个劳动日值八分钱的年代,食难果腹,她和父亲仍然坚持供我读书。村中发小四十余人,唯我一人读完高中,上了师范。父母的劬劳之情,有笔难宣。

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退休干都杨林清明节为母撰文。


我的母亲是一位尊老爱幼,乐善好施之人。我曾祖母临终前两年,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母亲日日夜夜,在床前伺候,直到离世。祖父瘫痪两年多,主要靠我母亲护理,使他老人家感动得热泪纵横。母亲去世后,远在新疆的二堂兄因病不能奔丧。他所发的唁电中提到:“祖父卧床不起,全靠娘一人护理,经常看到娘给爷洗脸、剪指甲,娘一人尽了我们所有子孙应尽的孝道,就是说,爷爷晚年的幸福是娘给的”。“娘持家有方,一身正气,一生都与人为善,受人敬爱。她集温良恭俭让于一身,当为我辈楷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赵镇我表姐家生活困难,母亲常托人给捎米、捎馍。我二堂兄上高小时,食粮紧张,每逢周六,她总是多做一碗饭,放在锅里,给他留着。母亲一生和蔼可亲,与人为善。施恩于人,不求回报。从不与人争长论短,因此深受亲邻爱戴。

我的母亲是一位胸怀坦荡,乐观向上的人。虽目不识丁,但说话幽默风趣,宽以待人,不计前嫌。她在晚年,眉胡《梁秋燕》的盒式磁带听坏了四盘。在她八十大寿时,我专门买了碟机碟片。每当观看《梁秋燕》,就兴奋异常。

母亲虽然走了,但她孝亲、乐群、正直、善良、勤劳、节俭的美德,在子孙的心里竖起了一面永远不倒的丰碑。

母亲晚年,欣逢盛世,衣食无忧。曾四次患病,生命垂危,都经抢救,转危为安。在婆家和娘家,她都算得上是长寿之人了。在她去世之后,我给灵堂撰写的挽联是:孝感苍天得福寿,义动大地享安康

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退休干都杨林清明节为母撰文。


眨眼间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十三年了。父母的合葬墓旁,有棵我栽植的柏树,碗口粗了,算是“认坟树”。因此,原先不打算立碑。后来,我想倘若日后这棵树不存在了,子孙后代扫墓祭祖,是找不到坟茔的。于是,在五年前母亲忌日那天,立了一块墓碑,背面刻着:正直作人本孝敬传家风。目的让祖上传下来的良好家风,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借此寄托对父母亲无尽的怀念。

杨林,陕西礼泉昭陵镇牧鹿村人,退休干部,自幼酷爱文学。曾在省市报刊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一百余篇,有数篇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