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設立三週年:春歸“未來之城”

<article>

中新社雄安4月1日電 題:雄安新區設立三週年:春歸“未來之城”

中新社記者 魯達 崔濤

2020年4月1日,迎來第三個春天的雄安新區,給人最深的印象是“藍”和“綠”。

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和溼地生態系統。白洋淀的綜合治理也是雄安新區工作的重點之一,按照規劃,新區未來“藍綠空間”佔比將達70%。

然而幾年前,白洋淀裡的水質並不樂觀。

“在新區成立以前,有幾年澱裡的水都是醬油色的。”安新縣大澱頭村黨支部書記趙艾樂說。

安新縣大澱頭村位於白洋淀畔,是一個典型的純水區村。趙艾樂稱,以前水區村的生活汙水是直接排放到澱泊中,再加上一些工廠為節省環保開支,將不經處理的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澱區,造成水質的持續惡化。

據趙艾樂介紹,雄安新區設立後,積極推進澱區78個村農村汙水、垃圾、公廁等環境問題一體化綜合系統治理先行工程,大澱頭村又新建了2個汙水處理站,日處理汙水可達180噸。

“現在全村900多戶的汙水,經過淨化處理後才會排放到澱區,處理後的水質可達到IV類水質。”趙艾樂說。

同時,大澱頭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安排了8名保潔員負責整個村子的垃圾清理,並集中運到附近發電廠進行廢物利用,做到日產日清。

在唐河入澱口溼地生態保護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忙著栽植水生植物和陸域景觀植物。

據該項目副總工程師楊方介紹,項目佔地約470公頃,將打通唐河等主要河道與白洋淀的連接,恢復白洋淀的生態肌理。同時,計劃栽植喬灌木21種11472株,水生植物6種947812平方米,綴化草地433071平方米,“通過退耕還溼,將項目區建設成低影響、近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溼地生態系統恢復示範區。”

在雄安新區安新縣,自3月15日起景區內的705條遊船全部升級改造,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集中收購,換成燃氣的環保船隻。安新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張威表示,徵收船舶有利於白洋淀水質改善,能夠有效提升旅遊秩序。未來,白洋淀景區將會以更美麗的面貌迎接遊客。

據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2019年白洋淀湖心區斷面水質為IV類,與2014—2018年同期相比,主要指標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濃度均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目前,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已造林31萬畝,樹種達200種,植樹1400萬棵。今年,雄安新區將繼續植樹造林10萬畝,一幅藍綠交織的“雄安新區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從雄安新區設立初期,就投身當地綠化工作,並參加過“千年秀林”項目建設的楊方說,三年來見證了新區造林面積越來越大,明顯感覺到這裡的天更藍了,珍稀鳥類也越來越多,“未來,這裡將變成一派荷塘葦海、鳥類天堂的勝景。”(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